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据此,我们在教学中通过改变教学内容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操作、观察、猜测、验证、归纳、推理、交流和研讨等探究活动中来,将学习过程转变为学生研究、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让每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学习活动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一、贴近生活,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欲望数学来源…  相似文献   

4.
祝欣 《云南教育》2004,(28):45-45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重视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亲自体验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过程。教学“认识几分之几”,应通过组织学生在活动中探究、体验学习,认识到几分之几的产生,理解几分之几的意义,感受几分之几的相对大小,逐步形成分数概念的表象,初步建立分数概念。  相似文献   

5.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如何在课改新理念的指导下改变学生以被动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转变呢?下面谈一下自己教学“圆的面积”的课堂实践与反思。  相似文献   

6.
新课标提倡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不要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取代孩子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要尊重每个学生各自独特的学习方式.允许不同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为每一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  相似文献   

7.
8.
9.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14.
聂艳军 《河北教育》2004,(10):24-25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应当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课堂真正落实这一理念,笔者认为,教师要三思:  相似文献   

15.
16.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运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它的有效性体现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过程中,这里是“小数的性质”研究性学习的一个教学片断。  相似文献   

17.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为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想尽了种种办法 ,从理念到实践 ,从教学方式的改变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在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 ,有一些“以学生为主体”就像“彩色的泡沫” ,具体表现在 :1 偏离主题不予指正《标准》倡导“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因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 ,问题的答案也不是惟一的、绝对的。但好多教师在上课时忽略了“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而使语文教学偏离…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强调改变单一的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倡导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从而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这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要重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子平 《山东教育》2003,(10):38-38,44
前几天到学校进行教学视导,听了几节计算课,这几节课教师设计的教学方案是相似的,都是先创设一个问题情景,然后让学生列算式计算。比如其中一节是教学“有余数的除法”,首先,教师让学生把8块糖平均分给4个同学,让学生列出算式进行计算,然后又让学生把9块糖平均分给4个同学,让学生列出算式进行计算。我问学生列式计算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学生一无所知。这节课教师设计的意图很明确,是由学生学过的知识,即没有余数的除法,过渡到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即“有余数的除法”,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但在这一教学过程中,缺少了一个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