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问:木兰究竟姓啥、何处人氏?——木兰姓啥历来众说纷纭。据载,《河北完县新志》中说“木兰姓花”;湖北《同治黄陂县志》说“木兰姓朱”‘系县北朱氏女”;《新唐书》、《全唐诗》载:“木兰姓任”。明代刘维德《韩木兰传》载:“少女木兰,姓韩,原名娥”。至于她的故里,说法也很多,有说是湖北黄陂人,  相似文献   

2.
<正>木兰是南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中塑造的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保家卫国的巾帼英雄形象。诗中木兰的称谓有:木兰、女、将军、壮士、儿、姊、妹、我、女郎。孙光老师在《<木兰诗>称呼里的意境》一文中,从“‘女’中寄深情”“‘儿’里有乾坤”“‘我’方为本真”三个方面谈了“女”“儿”“我”称谓里的意境。笔者想谈谈另外六个称谓:木兰、将军、壮士、姊、妹、女郎,这六个称谓既展现了木兰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的英雄本色,又表现出木兰云鬓花黄心系闺阁的女儿情愫。  相似文献   

3.
《教学参考书》对《木兰诗》的说明及注解中出现了几处错误,现列举如下:一、木兰的精神境界到底有多高《教参》认为《木兰诗》对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是“感受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课文说明也说该诗“热烈赞颂了她热爱家乡,保卫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木兰还朝辞赏这一节“表明她勇敢作战是为了保家卫国”。这不免让人怀疑,《木兰诗》难道应当作为爱国主义名篇来教学吗?其实,木兰身上是歪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值得商榷的。从全诗来看,木兰最  相似文献   

4.
《木兰诗》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民间叙事诗。诗中所塑造的女英雄术兰的形象,千百年来为广大人民所喜爱和传颂。“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表现无产阶级革命的主题的红色娘子军连连歌中写进这样的歌词,足以说明《木兰诗》的影响之深广;直到今天,“木兰”这个名字,还常常被人们作为女英雄的象征。《木兰诗》大约产生在我国南北朝时代。它的主题在于歌咏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表达广大劳动人民对于和平生活的热烈响往。全诗按故事发展的顺序展开,大体可分为五个段落。诗歌开头一段,从木兰当户织布写起,点明木兰劳动者的身份;从停机叹息引入故事发  相似文献   

5.
关于《木兰诗》的时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木兰诗》见于《乐府诗集》、《文苑英华》、《古文苑》等书。《乐府诗集》引《古今乐录》:“木兰不知名。”《古今乐录》十二卷在《隋书·经籍志》中有所著录,作者是陈代僧人智匠。如果智匠那时候还没有《木兰诗》,著录乐府诗歌的《古今乐录》怎会提及木兰,而且说不知道她的名字?足见《木兰诗》不会产生在陈以后,陈以后不过有些修改,因而有一两处混入了唐代的制度(如“策勋十二转”是唐代官制)与唐诗的风格(如“万里赴戎机”以下四句)而已。  相似文献   

6.
关于《木兰诗》的主题意义,教学参考书中是这样定位的:“《木兰诗》塑造了木兰这个不朽的人物形象。木兰是一个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在国家需要的时侯。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以后。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到了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诗的重点不在于讴歌主人公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英雄行为,[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木兰诗》是一篇歌颂女英雄木兰乔装代父从军的叙事诗。它和《孔雀东南飞》在我国诗歌史上被喻为“乐府双璧”。但是,与《孔雀东南飞》一样,《木兰诗》所表现的主题思想是个争论已久的问题。古典诗歌的研究者和评论家们各执己见,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近十多年来,似乎有一种说法占了上风,即“批判男尊女卑说”。如郭沫着同志主编的《中国史稿》说,《木兰诗》的主题思想是“打破了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的旧观念”。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著的《中国文学史》认为:“这首诗以木兰这一出色的艺术形象,有力地说明了女子和男人同样有能力做出英雄豪杰的事业。同时也就是说明了女子有权利受到和男人同样的看待,这是人民的愿望的反映,对于那个时代的重男轻女的成见却是一个重大的打击”。这些有较大影响的著作定了这一基调之后,几乎没有人提出过异议。我认为,对《木兰诗》主题思想的这种概括根据不足,因而是有失偏颇的。  相似文献   

8.
木兰其人历史上有无花木兰其人?南宋程大昌根据白居易“怪得独饶脂粉态,木兰曾作女郎来”和杜牧“弯弓征战作男女,梦里曾经与画眉”诗句,而肯定花木兰实有其人。有的经过考证,认为木兰姓魏,有的说姓宋,而多数人认为姓花。有的文章考证“木兰”是鲜卑族姓,因而断定木兰是鲜卑族人。也有人认为,以上这些说法只能说明后人喜爱花木兰这个英雄人物形象,因而将“木兰”写入诗里,但都不足以证明真有花木兰其人。有人认为,花木兰虽未必实有其人,但北人矫健尚武,骑马射箭成为风气,不仅男人如此,女人也一样。因此《,木兰诗》应是流传的一个相类似的事…  相似文献   

9.
二、课堂实录师:同学们,我们学习的《木兰诗》与另一首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一起,被誉为“乐府双璧”。《木兰诗》以其优美的语言和鲜明的人物形象给历代的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木兰诗》这块美玉那璀璨的光芒。首先,我们来结合诗的内容分析一下诗中的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学生快速阅读后思索片刻,举手。)生1:我觉得木兰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女孩,她能体谅家中的困难:“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决定“从此替爷征”。生2:木兰不看重高官厚禄,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在荣誉和地位面前能从容地放弃,选择一种“愿驰千里足…  相似文献   

10.
生物中能产生精细胞的,叫“雄”;能产生卵细胞的,叫“雌”。民歌《木兰诗》,写木兰代父从军,胜利回归家中,脱下戎装,恢复女妆,然后出门看伙伴,把伙伴们都惊呆了:“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接着写木兰自豪地说:“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里的“雄  相似文献   

11.
《木兰诗》写得恰到好处,有时“惜墨如金”,有时却“泼墨如水”。女性形象得到歌颂和赞美,这在封建社会是难能可贵的,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木兰的双性气质被塑造得十分完美。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既是身不由己的无奈,也有自己的抉择,亦有回归后的喜悦,更有一份自豪在里面。《木兰诗》三种译文各有优缺点。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重点教材《综合英语》第六册译文的缺点是认知语言的“精确概念”与“模糊概念”混淆不清。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文学史中 ,《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中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千百年来 ,传诵不衰 ,脍炙人口。然而 ,诗中“燕山胡骑”———木兰征战十二年的敌方 ,究竟是指哪个少数民族 ,历来众说纷纭 :有的注家含糊其辞 ,解为“古代北方少数民族” ;更多者或指契丹人 ,或指突厥人 ,或指库莫奚人。这些解释 ,仍有值得商榷之处。我们认为 ,要确证“燕山胡骑”究竟指谁 ,必须参考有关历史文献 ,并结合《木兰诗》的具体内容加以分析。其一 ,《木兰诗》诞生的确切年代虽不可靠 ,但从《乐府诗集》引陈释智匠撰《古今乐录》云“木兰不知名……  相似文献   

13.
《木兰诗》又名《木兰辞》、《木兰歌》,选自宋人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卷二十五,属“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乐府诗集》引陈代和尚智匠编的《古今乐录》说:“木兰不知名”。木兰是北魏鲜卑族的姓氏之一。我国古代北方民旅有尚武的风习。公元五世纪和六世纪初,北魏与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区进行了长期战争。这大约是木兰从军故事的背景。范文澜主编的《中国通史简编》指出:“木兰诗中君主或称可汗或称天子,木兰家在黄  相似文献   

14.
木兰,应是姓穆名兰。木兰是鲜卑族人.据《北朝姓氏考》所载,鲜卑族姓氏中有穆、陆、贺刘、楼、于、稽、尉等,并无木姓.因此,木兰应是穆兰,后世简字被误写成木兰.过去曾有材料说木兰姓朱,还有说姓魏,豫剧称“花木兰”,这都是毫无根据的随意附加.这种情况在古代作品中是不乏其例的.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兰芝,本是姓兰名芝,诗中“说有兰家女,承藉有宦官”写得十分明白.可是后人附加的诗前小序,却又给她加上刘姓,称刘兰芝。朱木兰、花木兰亦属此类.户织,  相似文献   

15.
《木兰诗》教学中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木兰诗》是一篇著名的乐府民歌."北朝有《木兰诗》一篇,足够压倒南北两朝全部士族诗人."(范文兰《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522页)《木兰诗》为历代人民传诵,和《孔雀东南飞》合称为我国民间文学史上的"双璧".(一)对《木兰诗》一些问题的争论,历来很多.一、关于木兰其人的问题历史上有无木兰这个人,并无确切的史料可作依据.对木兰的籍贯,有各种说法.有的说  相似文献   

16.
《木兰诗》与东汉末年的《孔雀东南飞》共称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双璧”,木兰的英勇、智慧、孝道的守护、辞高官而安享田园乐趣的英雄壮举,一直来人们以巾帼英雄冠名之,而关于木兰时代、木兰的人性关怀、木兰的爱情、命运以及木兰诗的艺术悲剧却在岁月的蹉跎中,被时间所深深的埋没。  相似文献   

17.
“明驼”一解《木兰诗》中有句云:“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此句,《乐府诗集》卷二十五“木兰诗——古辞”于“木兰不用尚书郎”下原为“愿驰千里足”,而后据段成式《酉阳杂俎》始校改为“愿借明驼千里足”。这一改动,就带来了诠释上的一个难题,即什么是“明驼”,也即“驼”上为什么加一“明”字?历代考索,纷  相似文献   

18.
《木兰诗》所写真实事迹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木兰诗》所写真实事迹应当研究,其时代是南北朝时代北魏之前中期,所参之战是北魏对付柔然南犯之战争,木兰故里在延安市万花山,所以姓花,她的活动区域是从延安溯黄河而北上的河套北部,回京都平城朝天子,后来明驼返回故乡。别处木兰故里与诗意史实有不符  相似文献   

19.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木兰诗》采用的是顺叙手法。《木兰诗》紧紧围绕着木兰的形象着  相似文献   

20.
<正> 《木兰诗》最早见于南朝陈代僧人智匠所编的《古今乐录》中,但我们不能说木兰就是南北朝人。其根据如下: (1)木兰其人最早不是见于《木兰诗》,在智匠之《古今乐录》出现前一百多年,南朝宋代著名天文学家何承天,在其所著《姓苑》一书中,就曾提到木兰。并言其是“任城(今山东济宁市)”人。关于这一点,宋代邓名世所著《古今姓氏书辨正》中曾为引证,清代张澍之《姓氏寻源》一书也曾提及,今《中国人名大辞典》也不否认。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