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式群体主要指在学校老师指导下正式组织起来的班、组或团队组织。非正式群体主要是指由于兴趣、爱好、思想观念相同等原因而自发地经常在一起活动的这种无形的组织,又叫小团体。非正式群体可分为志趣型、进步型、颓废型、怜悯型、敌对型。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最主要功能是满足学生社会的、心理的和生活的需要,弥补正式群体的不足,它存在于正式群体之中,对正式群体产生一定的作用。健康的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目标一致,它们之间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且能  相似文献   

2.
本文所讨论的“群体”概念,是指在高校学生中为了满足某种需要,通过持续的共同活动而结成的有“首领”的人群集合体。按照这种群体的构成方式和组织原则的不同,可区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两类。正式群体是具有较强组织性的群体,其成员的来源、地位、行为和权利、义务等都有比较明确和严格的规定,如学生班、学生会、团支部,被批准成立的学生社团等。而非正式群体则是因为某些共同的需要而自发结成的,主要靠感情来维持存在的群体,它自生自灭,一般比较松散,而且人数较少。非正式群体的成员不一定都参加了某种正式群体,而正式群体中一般都会产生非正式群体。  相似文献   

3.
李宏祥 《江西教育》2002,(17):27-27
在高校从事学生工作,观察学生的日常活动,发现除班级、团支部、党支部外,他们中还存在着众多的自发群体,即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是相对正式群体而言,指的是在工作和生活中自然形成的,有自己的规范和领袖,性格相投、志趣相同、信念一致、情感亲近、关系密切的个体集合。在很多情形下,非正式群体更能满足人们的社交欲、归属感以及情感上的需要,因而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大学生非正式群体一般可分积极、无害、消极、破坏四种类型。对积极型的应采取支持和保护的态度;对无害的应多加以引导;对消极型的应加强教育,积极疏导,…  相似文献   

4.
齐国民 《天中学刊》1998,13(1):110-111
学校中的学生群体,可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指有组织的学生群体,它是按照社会的规定或学校行政的决定组织起来的一。定组织或基本单位,如学校中的共青团组织、少先队组织、学生会或班级等;非正式群体是指那些不具有正式组织的学生群体,它是根据学生自己的需要、以个人的情感好恶或心理上的亲疏远近关系为基础,自发结成的学生群体。学生非正式群体在不同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一般来说,在小学阶段,由于小学儿童的年龄小,生活及活动的范围相对狭窄,因而,他们结识的小伙伴主要是邻居、亲友或同桌,这种群体关系很…  相似文献   

5.
非正式群体是在心理动机方向一致的基础上产生的。这种团体没有定员编制,没有条文规定,因此,不必有固定的形式。它源于班级组织内个人属性层面的人际关系,是学生在共同的学习与活动中,基于成员间的需求、能力和特点,从个人的好感出发而自然形成的,学生非正式群体能满足其成员的某种或多种  相似文献   

6.
一、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成因与类型 (一)成因。概括地说,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理想。由于共同的追求、同样的目标而结成群体;二是思想。由于对世界、社会和人生有相同的看法、相近的价值判断而结成群体;三是情感。由于对某些事物的共同爱好或兴趣而结成共同的群体;四是血缘和地缘。因为是亲戚,是老乡,或者是室友而结成群体。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利益在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过程中作用很小。  相似文献   

7.
所谓“个性群体”,是对学生自发结成的符合个性心理特点的一种小团体的称呼,心理学上称之为“非正式群体”。  相似文献   

8.
非正式群体是在心理动机方向一致的基础上产生的。这种团体没有定员编制,没有条文规定,因此,不必有固定的形式。它源于班级组织内个人属性层面的人际关系,是学生在共同的学习与活动中,基于成员间的需求、能力和特点,从个人的好感出发而自然形成的,学生非正式群体能满足其成员的某种或多种需求。学生非正式群体从性质及作用上来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相似文献   

9.
学生非正式群体是指为了满足某些需要,彼此之间交往联系而自发产生和形成的一种群体类型,它与正式群体一起共同构成了学生人际关系的总和,是正式群体的必要补充(如青年志愿服务队、文艺宣传队、篮球队等)。其特点:1.自发形成;2.成员间相互关心带有明显的情调色彩;3.行为一致,内聚力强;4.情感有余,理性不足;5.有自然  相似文献   

10.
中学生中存在着一种由学生自发组织、自由结合的小群体,即中学生小群体,又称非正式群体,国外称“隐形组织”。这些小群体没有定员编制,其成员性格的爱好基本一致,各成员没有明确规定的权利、义务和分工,其活动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成员的某种需要。这种群体广泛地存在于中小学校学生中,据调查有80%以上的学生都参加了各种类型的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具有积极与消极的两面性。它可以成为班集体上进的阶梯,也可能是班集体涣散的腐蚀剂。由此,班主任既要重视该群体的培养和教育,又要善于引导和利用该群体,抑制或消除其消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姚蕾 《文教资料》2015,(3):105-106
在各级各类学校中,与班集体等正式群体并存的还有各类学生非正式群体。这些群体是基于一定的喜好、需要等心理相容和一致而自发形成的,具有不同于正式群体的特征,同时,具有一定的存在合理性。但我们往往只看到或夸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消极作用,而漠视或忽视它存在的合理性及其积极意义,导致教育和管理上产生偏差。要创造积极、开放、包容、有序的校园文化环境,激发和发挥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正能量。  相似文献   

12.
邓琼亚 《四川教育》2014,(10):20-22
班级非正式群体,是相对于班干部团队、共青团等正式群体而言,指班级中学生自发形成或组织起来的群体,如因兴趣和爱好相同、感情融洽的同学或老乡等而形成的学生群体.班级非正式群体常以“小集团”“小圈子”的方式出现,灵活性大、自主性强,且类型多.非正式群体对其成员感染力很大,为实现共同目标,成员之间相互鼓励,并力求行动一致,注重实效.其类别多样,大致可分为受欢迎型、受争议型、受孤立型、受忽视型和受遗忘型五个类型;又可分为为群体自身谋利、为集体谋利两类.  相似文献   

13.
在班级中往往存在着一些非正式群体,他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游离于班级正式群体之外,是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发组织的群体。非正式群体是学生自发形成没有明文规定和成员编制,成员之间以喜爱、兴趣、需要等相容或一致为基础而形成的群体,如学生自发形成的兴趣小组。  相似文献   

14.
杨柳 《教书育人》2002,(6):45-46
近年来,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集体主义教育有被忽视和淡化的情况和倾向,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扭转这一现象,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加强大学生示范群体的建设,并以此推进集体主义教育,不失为我们的一条探索途径。一大学生示范群体是指高等学校大学生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中那些按照学校的培养目标,从自身群体的特点出发,创造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活动,取得明显成效并在学生中产生较大影响力和感召力的学生群体。大学生示范群体有几个特点:(1)示范性:它在各类学生群体中以自身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15.
学校中的学生群体可以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教育、教学中的主要对象。而非正式群体则是经常被忽视的一个群体,一种潜在的教育资源。在建设和谐校园中,学生非正式群体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拟就学生非正式群体在建设和谐校园中的作用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6.
正确看待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心理学认为,非正式群体是指那些以个人之间的好感和喜爱为基础而结成的朋友、同伴等,带有鲜明情绪色彩关系。学生中非正式群体是情投意合者自发形成的友伴群体,虽然没有明文规定的行为准则,却有一套不成文的价值观,对  相似文献   

17.
初中学生非正式群体是学生个体社会化和个体个性化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力量。要发挥非正式群体的正面教育功能,需要认真分析其形成的原因、特征、影响等因素。在初中这个特殊的阶段,教育者需要对非正式群体加以调控,发挥其正向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8.
当前,对非正式群体的研究多集中在中学生,对小学生非正式群体进行的研究却还不多。其实,小学生非正式群体比中学生非正式群体更需要高度重视。小学生非正式群体在学校里普遍存在着,而小学生无论从心理认知方面还是从逻辑判断力方面都极不成熟,管理稍有不慎,小学生非正式群体很可能走入误区,不但对于群体成员自身的成长不利,也会给班级管理带来不好的影响。如何有效地加强对小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和教育,实践中尚无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本文试图在柔性管理如何应用于小学生非正式群体管理方面作以探索。  相似文献   

19.
非正式群体是存在于组织系统内的一种客观现象,它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交和情感的需要而自然形成的心理群体。非正式群体中的社会心理因素,对其成员与组织及正式群体产生着深刻影响。因此,非正式群体的研究,对于各种组织行为的管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非正式群体(informal group)概念源于企业管理理论,它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自发形成的,未经任何权力机构承认或批准而形成的群体。现代高职生中也客观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非正式群体,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个性发展和自身能力的提高,高职教育工作者要重视研究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对其加强管理,消除不良因素,引导其健康发展并服务于高职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