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感悟,往往通过"读"来实现;训练,则往往通过"写"来达成。那么,怎样才能在语文课堂中把这二者合而为一呢?在《挑山工》的教学中,我有如下一得。  相似文献   

2.
挑山工》的教学难点之一是理解挑山工意味深长的话的意思 ,体会挑山工的精神。教学中如何突破难点 ,帮助学生读懂挑山工的话。以下是我执教《挑山工》的一个教学片段。师 :挑山工登山走折尺形线路 ,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 ,花的时间却并不比游人多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挑山工的话解开了“我”心中的谜。幻灯出示 :生读这段话。师 :读后 ,你有什么疑问吗?生 :挑山工和游人登山究竟不一样在哪里?师 :(组织讨论)游人怎样登山 ,你从哪些句子中看出来?挑山工又怎样登山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请先默读课文 ,划出有关句子 ,再分组讨论。生 :(…  相似文献   

3.
登泰山     
陈妹蓓 《红领巾》2009,(10):I0006-I0007
上学期,我们学了一篇文章《挑山工》.读了这篇文章后,我好敬佩挑山工脚踏实地、抛却杂念、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我想:“今年我要登泰山,我要去追挑山工。”  相似文献   

4.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 ,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能力 ,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 ,形成能力 ,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修订版“大纲”的这一精神呢?听了北京市著名特级教师武琼执教的《挑山工》后 ,感触颇深。一、在语言实践中汲取学习方法生 :挑山工是干什么的?生 :从字面上讲是挑山的工人 ,但我想肯定不是挑大山的。师 :你真会思考 ,所以我们以后学习不能仅仅看字面。那我们怎么才能知道挑山工是干什么的呢?生 :读课文。生 :读“预习”也能知道。师 :那就按你们说的去做吧!(学…  相似文献   

5.
陈颖 《云南教育》2002,(25):35-35
《挑山工》是当代作家冯骥才写的一篇散文。作者先写“我”在登泰山时发现挑山工的登山路程比游人长,但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于是产生疑问,然后写“我”与一位挑山工相遇的情况,通过交谈,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最后写“我”从泰山回来后,画了一幅挑山工的画,一直挂在书桌前。本组课文的阅读训练重点是“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这篇课文中有些句子含义深刻,应该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可安排以下环节导读课文。一、整体感知挑山工的形象在泰山上,随处都可以碰到挑山工作者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以饱含深情的笔触赞扬了挑山工坚韧…  相似文献   

6.
“没有对比,就没有鉴别”。这句话说明了对比的重要性。对比教学,在讲读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具体表现在:内容上比,展现中心。如六年制十册《挑山工》可通过“三比”来揭示中心:(一)游人的路线同挑山工的路线比。游人走直线,挑山工走折尺形路线,挑山工的路程大约比游人要多一倍。(二)游人的态  相似文献   

7.
质疑问难 ,是指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疑点 ,解答问题 ,它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从课文疑点入手 ,启发学生质疑问难。 课文的疑点 ,往往是学生质疑问难的突破口 ,是将教学向纵深推进的突破口。例如教学《挑山工》一文时 ,学生提出疑问 :挑山工比游人走得慢 ,而课文却说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这是为什么 ?于是 ,教师适时引导自学下面课文。学生由此认识到 :挑山工具有坚持不懈 ,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可贵精神。又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 ,当教师教完全文时 ,学生提出疑问 :如果我是邱少云 ,我有既不被火活…  相似文献   

8.
《挑山工》(八册)这篇课文篇幅不长却耐人寻味。全文通过挑山工负荷重,行程远而终不落于游人之后的生活现象,揭示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凡事只要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就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课文在结构和表现手法上都独具特色。首先文章的结构既严谨而又起伏有致。文章开头(第1、2自然段)总述挑山工给人的印象,这是全文的铺垫。接着(第3——6自然段)具体写“我”一次和挑山工同行的见闻感受,这是文章“重心”所在。最后(第7自然段)用鲜明的画幅来突现挑山工不断登攀的务实精神,这是全文中心思想的浓缩和深化。这三部分都紧紧围绕挑山工外表和内在的特点,显示了结构的严逆,然而严谨中又不无变  相似文献   

9.
“哪”字有四个读音:nǎ、něi、né、na。《詹天佑》一文中,“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这几个“哪”字都读nǎ。疑问词,“哪里”就是什么地方的意思,表示要求在所问范围中有所确定。《挑山工》一文中,挑山工说:“我们哪里有近道,还不和你们是一条道?”这里也读nǎ,表示反问,意思是没有近道。nà这个读音在课文中最多、最常见。《飞夺泸定桥》一文中,敌人看到了红四团的火  相似文献   

10.
教材分析《挑山工》是九年义务教育第九册第二组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记叙的是平常的小事,但看似平淡的语句中,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表达了作者真挚的情感,读来引人深思,耐人寻味。课文先从泰山上的挑山工说起,提出疑问;接着通过叙述“我”的经历解决疑问;最后讲“我”从挑山工身上受到启发。挑山工的话不仅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因此,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抓住有一定含义的句子,结合课文的主要意思,联系上下文,多揣摩,多感悟,“体会句  相似文献   

11.
[教材简析及教法提示]: 《挑山工》主要讲“我”登泰山时,看到挑山工登山时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不比游人慢,从中悟出一个道理:干什么事,只要目标专一,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就能达到目的。 怎样读懂一篇课文是本组教材训练的重点,用“我”遇到一位挑山工的具体经历证实挑山工的速度果真不比游人慢是本课教学重点,理解挑山工那段富有哲理性的话,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上的教育和启发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相似文献   

12.
【重点点击】挑山工虽然身担重物,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最终还走在游人前面,这是为什么?这揭示了一个什么样的哲理?【解决方案】挑山工虽然走得慢,但他一心向着目标, 步步扎实,一个劲儿往前走;而游人虽然走得快,但是不想目标,一路上总是停下来,东看西看,玩玩闹闹。作者通过描述他与一个挑山工在登山过程中的三次相遇,让我们明白挑山工质朴的话语中蕴含的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坚持不懈地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地做下去,就一定能达到目的。【疑点揭秘】“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我”需要的究竟是什么?【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3.
一次,我听一位教师的公开课《挑山工》。教学过程中,这位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爬山途中,“我”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都是在怎样的情况下相遇的?问题提出后,一阵沉默。过了一会儿,一位学生举手说:“‘我’与‘挑山工’四次相遇。第一次是在山下买青竹杖时相遇的,第二次是在回马岭那条陡直的山前歇息时相遇,第三次相遇是在半山的五松亭,第四次是在极顶的小卖部门前交货时相遇。”可以说这位学生回答非常完整,没有什么漏洞。教师给予肯定后,正准备进行下面的教学内容时,另一名学生把手举得很高说:“老师,我有问题。”教师只好停下来让…  相似文献   

14.
感悟,往往通过“读”来实现;训练,往往通过“说、写”来达成。那么,怎样才能在语文课堂中把这二者完美融合呢?  相似文献   

15.
在学过的课文中,《挑山工》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这篇文章,主要讲作者在泰山上遇到一位挑山工,挑山工虽然肩挑重担,而且走的路程比游人长,却常常走到游人的前面。作者通过和挑山工的谈话,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们和你们不一样,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我们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挑山工的这句话蕴含着意味深长的哲理,它使我想到了自己。以前,我看见参加武术班的同学都练就了一身好工夫,于是我嚷着要妈妈  相似文献   

16.
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诗活在读的当下。”我想文又何尝不是如此。一次外出听课,对其中一个环节印象很深。《挑山工》一文结尾处的一段是:“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  相似文献   

17.
当我讲完《挑山工》最后一个自然段时,突然有个学生说道:“李老师,我看最后这个自然段对全文来说,是一条多余的尾巴。”我大吃一惊,但为了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轻轻地问道:“为什么?”未待我话音落定,又有几个学生产生了共鸣,纷纷说它确实是一条多余的“尾巴”。随后,那个学生摆出了一连串的理由:一、从课文的题目来看,课文主要是写挑山工,并不是写“我”画画,而最后一个自然段却是写“我”从泰  相似文献   

18.
课标强调“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但是,如果教师不能读懂文本,就难以在教学中恰当地确立学习目标,从而真正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挑山工》以清新、朴实的笔触,勾画了一个目标专一、脚踏实地、锲而不舍的挑山工形象,旨在告诉读者“只有认准目标,脚踏实地,才能把事做好”的人生哲理。我们来对比几位教师执教《挑山工》一课的教学片段。  相似文献   

19.
《挑山工》讲的是“我”登山时.看到挑山工登山,路程比游人长,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从中悟出一个道理: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方案。一、阅读课文,突破中心在教学本课前,要求学生自学课文。教学时,在学生反复阅读,讨论的基础上,我  相似文献   

20.
课文都选自名家大作,是文学作品中的精品,值得人们细细品读,但“碧玉”也有“微瑕”:我们在山下买登山用的青竹杖,遇到一个挑山工,矮个子,脸儿黑生生的,眉毛很浓,大约四十来岁,敞开的白土布褂子中间露出鲜红的背心。(小学语文课本第十册《挑山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