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驻地记者采写的稿件既要具有很强的贴近性,又要鲜活感人,群众喜闻乐见,即必须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一线抓“活鱼”。要抓到“活鱼”,就必须把握大局,进行宏观思考,把地方的新闻事件拿到全省、全国,乃至国际大  相似文献   

2.
抓“活鱼”是新闻界的一句行话,比喻广大新闻工作者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采写一些好稿件。这些好稿件的特点应当具有“五强”,即:主题重大,针对性强;报道及时,时效性强;新鲜独特,新闻性强;生动活泼,感染力强;贴近群众,可读性强。 可是,一说到抓“活鱼”,不少人认为这是记者和通讯员的事,与编辑无关,编辑只是等着记者、通讯员将“活鱼”送来,编到版面上去。其实,这种被动等稿的现象显然有碍于提高报纸的版面质量,有碍于提高报纸整体水平。笔者认为,编辑作为报道工作的实际组织者和指导者,要积极主动地发现“活鱼”,寻…  相似文献   

3.
“沉下去”与“活鱼”是我们新闻从业人员熟知的两个词。前者的意思就是深入到基层、百姓中采写新闻。它是我们提倡的“三贴近”的形象化比喻。而“活鱼”则指的是鲜活的、有新闻价值的人或事。“活鱼”在水中,记者只有“沉下去”才能发现、才能捉住、才能做出诱人的新闻美餐。  相似文献   

4.
有前辈说,脚底板下出新闻。意思是说,记者要多跑,多到事实发生的现场去。记者只有不断深入到实际工作中去,亲身体验火热的社会生活,真切感悟时代脉搏,细心倾听群众的呼声和要求,采写出来的新闻作品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才能产生影响力和感染力。我在浙江日报从事旅游报道已有20多个年头了,专门采写旅游方面的新闻报道。我深感做一名记者,必须深入第一线,坚持不懈追求特色、善于捕捉“活鱼”,惟有这样,才能写出鲜活的、富有特色的新闻作品。勤跑多走抓“活鱼”脚底板下出新闻,旅游记者尤其如此。20多年来,我已经跑遍了浙江的山山水水。为采写…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爱把鲜活的报道称为活鱼。可是,我们翻开报纸看看,鲜活的新闻到底有多少?版面上缺少鲜活新闻,这里有编辑的原因,也有记者的原因,更有媒体的体制、机制原因。总之,原因很复杂,解决起来也不那么容易。这里着重探讨一下几种不利于记者抓“活鱼”的情况。 一是“死鱼送上手,活鱼不露头”。 要抓活鱼,就得下水;要采写鲜活新闻,就得到正在发生或刚发生过新闻的现场去。因为在报  相似文献   

6.
《专业户王求晓夫妻双双考上大学》(以下简称《考上大学》)这一新闻,去年8月8日在《江西日报》第一版刊登后,在全国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新华社8月14日向国内外发了通稿,《人民日报》、《农民日报》、《科技日报》等全国30多家报纸转载了这条消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转播了。新华社《新闻业务》周刊去年第35期和36期连续两次对此稿进行了评述。又被评为第十届全国好新闻一等奖。王求晓夫妇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两百多封赞扬信件。在此稿被评为第十届全国好新闻一等奖后,应贵刊之约,谈谈自己的采写过程和一点体会。我1968年大学毕业,1967年开始从事新闻工作,在新闻战线度过了22个春秋。其中在江两日报驻九江记者站工作了14年。长时间在记者站工作,使我养成了“爱动、好走”的习惯,一有机会就到基层走走,遇到好的报道线索就深入采访,抓点“活鱼”回来。《考上大学》这条“活鱼”,就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下面碰上的。  相似文献   

7.
反映北京军区某集团军军交运输处原处长李忠诚感人事迹的通讯,于1997年5月15日《解放军报》一版显著位置刊发后,在军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9月初,该通讯继获得社长奖等奖励后,又被收入中宣部选编的《新闻报道精品选》。不少新闻同仁对这篇作品表示赞赏,有的恭贺说:“这确实是一条大活鱼!”如果说这篇新闻作品是一条“活鱼”,那么这条“活鱼”不是凭空编造出来的,而是从李忠诚震撼人心的“遗产”中挖掘出来的。正是这个缘故,通讯才冠之以标题《一个共产党员的宝贵遗产》。在丰厚素材上挖掘不穷根究底就没有报道权1月初,到李忠诚…  相似文献   

8.
朱文灏 《视听纵横》2006,(4):111-112
所谓政务新闻,就是党政机关新近发生的政治事务的报道。政务新闻本是新闻报道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如何把政务新闻与“三贴近”相结合,从政务新闻中寻找“活鱼”成了新闻工作者当前业务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特别是我们基层广播电视台记者急需解决的难题。笔者结合近年在采写政务  相似文献   

9.
为了让更多的活鱼跃上百姓新闻餐桌,笔者提供以下几种捉鱼之道:第一,激励记者深水“打鱼”。记者大都不愿采写“鲜活”新闻,而乐意采写会议报道和“指令性”新闻,因为这些报道不用花时间下基层,见报率高,几乎“百发百中”,而且一般都在版面的显著位置发表;相反,到基层采访,来回时间长,辛辛苦苦写了稿子,往往挤不过硬件,上版面很困难。为改变这种状况,烟台日报从  相似文献   

10.
在城乡“结合部”抓“活鱼”肖祥海,王龙琪多抓“活鱼”,既是广大读者的愿望,又是新闻改革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农村报道,就要摆脱“四季歌”的束缚,多让“活鱼”上版面。那么,怎样抓“活鱼”呢?我们的一点体会是多在城乡“结合部”作文章。所谓城乡“结合部”,从地...  相似文献   

11.
张祥 《军事记者》2013,(12):64-64
“抓活鱼”,新闻界的流行语,比喻稿件的时效性、生动性和指导性。“活鱼”难抓,“做鱼”更难。煎、炒、烹、炸,各有滋味。但一种口味食之日久必索然无味。作为新闻从业人员。要写好稿、出精品.不光要有发现“活鱼”的火眼金睛、抓“活鱼”的过硬本领,更要具备把“活鱼”做鲜美的技巧手段。  相似文献   

12.
头版是广播电视报的“黄金”版面,露面之脸,传神之眼,它最重要因而也最难办,但我们经实践后得到了抓“活鱼”的好办法.抓新闻好比抓活鱼,活鱼在江河湖海里,新闻在人民群众中.  相似文献   

13.
新闻体制改革和竞争,越来越多的记者、通讯员对会议采访不感兴趣,报告、讲话、排座次,综合、专访、加花絮,老一套,没写头。此话不无道理,但要从咫尺会场上捕捉到有点写头、能吸引人、并可产生一定影响的“活鱼”来,确实不易。会议新闻不能没有,着眼点是抓新闻。有句话“处处留心皆学问”,引用到会议采访中去——“处处留心有新闻”。前不久,我参加了自治区政协七届一次会议时写的“两会特写”《此“天”当补——一份呼吁加强粮食生产的提案诞生追踪记》作了些探讨。细细回忆采写《此“天”当补》的经过,似乎可用14个字概括:莫言咫尺会场小,留心亦能捉“活鱼”。  相似文献   

14.
最爱吃鱼的我,经常过问菜篮子,感受最深的是:活鱼价高且好卖。要问其中的道理?很简单,活鱼味美好吃嘛! 摇了八年笔杆,虽无成名之作,但知“活鱼”好“卖”不好捉。有时,好不容易捉了条“活鱼”,尝到了一点“卖活鱼”的乐趣。 要谈如何涉足深水捉“活鱼”,倒不如举一两个捉“活鱼”的实例教人印象深。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将新鲜的事实称之为“活鱼”。整日捉“鱼”的新闻记者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美国人杰克·海敦在为美国高等学校新闻专业撰写的新闻学基础教材《怎样当好新闻记者》一书中,规劝那些不适合作新闻记者的人:“如果你从事新闻工作的基本动机在于谋个差事,那还是另找出路为好。”因为新闻写作的特殊规律就是“服从事实和事实的报道。”只有那些亲临新闻现场的记者,才能见真正的“活鱼”,捉到“活鱼”,现场捉“鱼”是新闻记者的职责所在。  相似文献   

16.
想当一名好记者,就要善于抓“活鱼”。这是新闻界的行话。抓住了一条活蹦乱跳的大鱼,烹调手艺又能技高一筹,才能奉上一盘美味佳肴。2007年,笔者也无意间抓到了一条活鱼,且精心烹制,《今年不藏压把了》一文见报后,受到读者和同仁的好评,在2008年度湖北省地市报好新闻评选中获得一等奖。反思这条消息的采写过程,一番斟酌,一番回味...  相似文献   

17.
我采写的消息《小车司机“解放”啦》,在获得“厦华杯”全国副省级党报好新闻一等奖及厦门市好新闻一等奖之后,又被评为2000年度福建省好新闻一等奖。这篇560字的消息是2000年从一个会议中“捡”来的。回顾这条消息的采写过程,我感受到,文山会海虽然枯燥,但众多的文件和会议中确实蕴涵着有用的信息和新闻线索,只要我们多加留心,跳出“会议”抓新闻,就一定能在文山中淘到“真金”,在会海中逮到“活鱼”。身为党报记者,从事新闻工作8年,似乎与党政会议报道结上了不解之缘。采写这条消息时,我刚从家乡闽西北的一家党报调到厦门日报半年左右时间…  相似文献   

18.
在餐桌上,只有烹饪活蹦乱跳的鲜鱼,那味道才够鲜美。写新闻也和烹饪一样,只有善抓“活鱼”,才能写出好的新闻。笔者在采写《唐村矿探索改革中思想政治工作新形式》这篇消息中,对此体会尤为深刻。山东兖州局唐村矿是一个衰老矿井。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后,该矿被局确定为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先行单位。面对发展市场经济的新形势,部  相似文献   

19.
迟之禄 《新闻三昧》2003,(11):32-33
新闻工作者抓“活鱼”,把鲜活的新闻奉献给受众,以深度的报道启迪受众,以形象报道宣传受众,这不仅是新闻工作者必备的素质、新闻媒体对自身的业务要求,更是广大受众迫切的需要。以下就谈谈在日常新闻报道中,如何抓好“活鱼”、深度及形象报道:新闻敏感抓“活鱼”新闻之所以姓“新”, 是“易碎  相似文献   

20.
1985年12月下旬,我作为铁路施工单位的工作人员,参加了国家组织的对兖石铁路的验收。在这次验收中,我居然在前来采访的首都八家新闻单位记者的眼皮下抓到了一条“活鱼”。我采写的特写新闻《验收列车上的庆功酒》,被人民铁道报和铁道工程报在一版采用。一位记者对我说:“看了首都各报刊用的消息,内容大体一致,唯独读了,你写的新闻特写,使人耳目一新,具体生动,形象感人,是一条难得的‘活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