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赖和是台湾新文学的先驱和奠基者。他对台湾白话文学运动的开展,对台湾现实主义和乡土文学的确立,对台湾年轻一代作家的培养,都起了重要的作用,因而被誉为台湾新文学  相似文献   

2.
赖和被誉为“台湾新文学之父” ,他以鲜明的反帝爱国精神为台湾新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小说中有着深刻的社会和文化内涵 ,尽管某些作品的主题存在争议 ,但其总体的反殖民主义的精神实质是不容置疑的。讽刺、象征等手法的运用 ,使这一主题精神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作为反帝爱国载体的赖和小说 ,其深刻的内涵和高超的艺术手法对我们今天的创作 ,仍然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困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更加强了对台湾的严厉控制,将台湾的政治、经济、化全部纳入“战时统治”。台湾新学运动遭受严重挫折。吴浊流的《亚细亚的孤儿》(以下简称《亚》)便是在严密控制的环境下秘密进行写作的。《亚》于1943年开始创作,1945年完成,是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亚》是台湾日据时期思想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长篇小说,是台湾新学创作的里程碑,被誉为台湾新学史上的“一部雄壮的叙事诗”。突出地体现了台湾新学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赖和散论     
赖和散论郭蕴斌一个世纪前的1894年,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了。就在这年的4月25日,台湾新文学的奠基人、现代作家和诗人赖和在台湾省彰化县诞生了。他真乃生不逢时,出生的第二年,一纸《马关条约》使台湾从此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赖和,本名赖河...  相似文献   

5.
赖和是台湾新文学初创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作家,有“台湾的鲁迅”之称。其创作的显著特色是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具体表现在,它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对台湾的政治压迫和经济侵略,歌颂了台湾人民坚强不屈、英勇无畏的反抗精神,探索了国民性问题。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赖和的创作也显示出鲜明的民族特点。  相似文献   

6.
“中华化复兴运动”是国民党当局1967年起针对大陆的“化大革命”在台湾及海外一些地区推行的一个长达30余年迄今仍在继续的社会化运动。其历史之久、推行之广、影响之深在中华思想化史上都是难得的。一方面它从属于国民党“反共建国”的政治、军事目的,是其“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具体体现和对大陆“化作战”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它对清除台湾殖民遗留,台湾经济、教育的发展,中华化的现代转型等方面做出了有价值的努力与探讨,给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与思考。  相似文献   

7.
提起台湾的小说,同学们并不陌生,许多人可能马上会想起琼瑶的言情小说。只有 2000多万人口的台湾,文学的历史也不长。一般看法,始于 1920年,又以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归,分为日据时代与光复后的文学。但却产生了许多有影响的作家与作品。   日据时代,日本侵略者为进行奴化教育,禁止在台湾使用汉语,强行使用日文。像吴浊流的大部分作品,就都是用日文写作的。但最早的本地作家赖和,却是用中文进行写作的,代表作品有《一杆称仔》。钟理和是第一代作家中少数直接用中文写作的作家之一,他一直在贫病交迫中过着孤苦的生活,代…  相似文献   

8.
钏肇政是台湾乡土文学承前启后的小说大家。他继承了由赖和开创,杨逵、吴浊流和钟理和等人奠定的台湾乡土文学的优秀传统,以其丰富的著作加以发扬光大。被文学史家叶石涛称为台湾第一代作家中的“翘楚”,除去钟理和之外,“最有卓绝天赋和坚韧创作力的作家”。 钟肇政的著译甚丰,其小说创作二三十部,且以长篇取胜。他从小即立志献身于文学事业,青年时代因为身受亡国之苦,更加坚定从事文学事业的决心。他想以亲身经历,写下中华民族受异族凌辱,抗争不已的悲壮历史,为下一代留下一点痕迹,留下一点见证。  相似文献   

9.
与中国历史大背景下戏剧“旁门”地位不同,浙江化本身孕育着浓厚的戏剧传统。作为一种精神承传,20世纪初出现的浙江新学先驱群体同样显示出独特的化眼光,以史学传统、启蒙精神、和平民化意识完成对旧化的三轮冲击波,确立戏剧“正宗”学地位。  相似文献   

10.
台湾当局推行的“去中国化”政策,妄图从思想、文化、教育、意识形态等各个领域,清除中国对台湾的影响,割断“台湾文化”与“大陆文化”的历史渊源,以营造“台独”的文化、心理和社会环境,为民进党实现“渐进式台独”创造条件。这种“去中国化”政策,继承李登辉“两国伦”的衣钵,与日本殖民者当年在台湾推行的“皇民化运动”和“同化”政策如出一辙,也是继承了李登辉“两国论”的衣钵,是不得人心的。  相似文献   

11.
叶维廉不断辗转于中西方之间,漂泊似乎成了他的宿命。他在从大陆到香港、从香港到台湾、从台湾到美国这看似不断流转的人生旅途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和文化根底。正是这种文化根底的形成,才使得他能够在后来不断游走于文化边缘的时候,有着常人没有的逍遥与惬意。如果说叶维廉的前半生里的辗转还有着被放逐的悲凉味道的话,那么从台湾到美国,以及以后不断地来往于中西之间,则带有庄子的逍遥游的味道了。  相似文献   

12.
章叶频是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并在文学革命运动中成长起来的诗人。“九·一八”事变后在《星原》第十四期上首次以红叶的笔名发表《溪畔哀歌》。在国难当头 ,他追随了左翼作家们所身体力行的诗歌大众化的路 ,在他提议下《塞原》推出《新诗歌专号》,他与塞原派其他诸诗人一道把绥远地区诗歌大众化推向了新的高潮。他不但在诗歌创作上获得硕果 ,而且在绥远地区革命文学理论方面也有突出成就。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余光中能够构建具有现代意识的文学生态发展观,并用他的文学评论和文学作品实践着这种文化生态观。本文重点分析余光中作品中的现代文化意识表现,即全球化趋势的地球村意识、富有时代特色的开放意识和卓具现代公民眼光的环保意识。这种现代文化意识的立足点则是他的民族文化情怀。  相似文献   

14.
历来对江春霖的评价均留下一个封建传统的包公式的“铁面御史”形象。本通过考查江春霖在新政、立宪改革中的一些言行、立场观点,体现他开明的政治观念,一定的资本主义倾向。给予新的评价:认为他还应是一位近代史上封建官僚中体制革新的改革派。他反对皇族集权,语侵朝廷获罪,不只是因为得罪权贵。本也试图通过江春霖对监察御史职责执教的追求,以及遭朝廷放逐后社会各界对他的声援支持,展示一代名御史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和近代言官的地位、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丘逢甲一生跨海峡两岸,且有出游南洋的经历,作为近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对其诗歌研究具有起步晚、范围广、欠深入、争议多等特点,从对其人其诗研究的历程着眼,主要梳理了大陆及台湾有关研究线索,并通过对其诗歌研究特点及现状的讨论,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唐君毅是现代著名的哲学家,也是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以阐释儒家学说之思想价值为己任,尤其重视中囱文化中的人文主义精神。他高扬起人文主义的旗帜,以批判的态度重新审视中国的传统文化,肯定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寻求中国传统文化之现代转换的最佳途径,这对于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妥善地解决传统与现代、中学与西学、冲突与融合等方面的矛盾,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文化体系,无疑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芥川龙之介从小就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具有良好的中国古典文学修养,尤其喜爱中国古典文学。在近现代日本严重西化的情况下,他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描绘的如诗如画的中国充满了憧憬。但是随着1921年的中国寻梦之旅,他的中国梦被无情的现实彻底粉碎。芥川龙之介这种倾慕古典中国,厌恶现代中国的奇特的中国文化观在日本现代文坛颇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18.
陈独秀是一位在近代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都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他的政治思想和主张几经变化,早期信服民族主义,新文化运动时推崇宣扬自由主义,五四运动后转向了社会主义。本文探讨的是五四运动后陈独秀由自由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后,他对民族国家、民主自由的重新认识,以及他的思想认识中存在的矛盾。  相似文献   

19.
从现代到古代--叶维廉及其诗歌创作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维廉作为20世纪60年代出现在中国台湾文坛的人物,他在多个领域都有杰出的建树,因此,他也就具有了多重的身份,既是诗人,也是文艺理论家,批评家,既是著名的教授,也是成就卓著的翻译家。在他的文化建树中,他的诗歌创作,具有鲜明的个性与杰出的意义。从他诗歌创作的历程看,他走过了一条从现代到古代,从西方到东方的道路,而他诗歌的意义则在于比较鲜明地反映了20世纪中国新诗追求现代化与民族化的思想,艺术倾向,为我们探讨中国20世纪新诗成功的经验,提供了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是近代新式教育培养出来的民主革命先行者,未经过系统的国学训练,但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前却非常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并初步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评价和选择,希冀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源上找到中国社会革新的理论依据与精神动力,因此辛亥革命前的孙中山是一位托古革新的资产阶级革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