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邂逅张爱玲     
张爱玲创造了20世纪40年代文坛的奇迹,可有人曾说:“奇迹在中国不算稀奇,可是都没有好收场。”或许真的是张爱玲的人生谶语了!她有显赫的家庭背景,外曾祖父是曾影响中国历史的李鸿章,祖父张佩纶则是著名的清朝御史,但是,就是这样的家庭,也不能给她带来阳光,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的散文集《流言》向来与其小说集《传奇》并列,均出版于1944年,代表她早期创作的成就。《流言》收入29篇文章,其中《自己的文章》、《烬余录》、《更衣记》等篇向为张迷所乐道,比读小说更有一番近距离看张的乐趣。内容涉及张氏的生平、文学主张、都市观察及艺术品味等,也是张学的不竭矿藏。  相似文献   

3.
为胡兰成的才貌所迷惑, 张爱玲感觉好不惬意 张爱玲,祖籍河北省丰润县,1920年9月30日生于上海.祖父张佩纶曾是清廷高官,祖母李菊耦是清廷赫赫有名的中堂大人李鸿章的女儿.1942年,年仅22岁的张爱玲便开始正式文学创作,并以卖文为生.1943年她先后发表了<倾成之恋>和<金锁记>等作品,一时轰动中国文坛.张爱玲文学创作的黄金期来得早,并一直持续到1952年离开大陆之前,成为红极中国文坛的一代才女.然而,张爱玲在个人婚姻感情道路上的磕磕碰碰,却令世人不胜唏嘘、叹息.  相似文献   

4.
朋友赠我一本《沉香》,集了张爱玲一些零碎佚文,我都读过,只是书前附了几十帧她衣服的照片,我倒反反复复看了又看。说不出那隐略的失望,虽然明知是不应该的。我大约是想寻找一件曳地长袍,最  相似文献   

5.
读书还是嫁人 张爱玲中学毕业时,校刊《凤藻》上为毕业班的同学出了一个问卷调查式的专辑,名为“一碗什锦豆瓣汤”,“豆瓣”是对同学的爱称,每个同学是一个“豆瓣”,要求每人在一个表格中按要求填写。其中有最喜欢吃的食物、最喜欢的人、最怕的事、最恨的事、常常挂在嘴上的话、自己的拿手好戏等条目。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基本上是属于中文世界的作者。但是反讽的是,如果不读她的英文文章,你就不明白她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植根于这一中国人的社会的。  相似文献   

7.
论文参考张爱玲作品文本内容以及相关评论文章,特别是与张爱玲有关的已经出版的书信集和说明文字,从中梳理出张爱玲的阅读体系和藏书观点以及张爱玲和图书馆之间的种种联系:她在写作及治学过程中利用图书馆的情况,她是如何利用图书馆以及利用图书馆做了哪些工作,她对图书馆的看法和感受,图书馆在研究张爱玲的热潮中所起到的作用等等。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三题     
张爱玲:非关“炒作”——《张爱玲评说60年》前言现今文坛上,确有一些作家,经由他人或自己“炒作”,借以收揽注意力,于读者转瞬之前,卖出几本书,然而,张爱玲不是。我们可以证言:当年犹豫再三,唯恐赔本的出版方同意签约出版《张爱玲文集》后,经其姑父李开第先生要求,张爱玲予以授权,只是意在以每千字25元的微薄稿费,济助亲属,嗣后不久,国内盗版盛行,台湾皇冠提出交涉,此项授权遂终止。国内无数版本的张氏作品,无论有无合法授权,一分钱收益也与张爱玲无关。而后来,《张爱玲文集》居然流行起来了,这是作为编者的我们和出版方所没有想到的事,我们按规定获取出版方支付的编选费和代理费总共二三千元,那时已“落袋为安”,决计不会再想去“炒作”以获额外好处;而出版方呢,很木然,像突然中  相似文献   

9.
正青年张爱玲的海外求学路两度被战争打断。"欧战出洋去不成,只好改到香港",港大读了三年,只差几个月就能毕业,又遇上太平洋战争……1942年夏,时局稍定,张爱玲搭船返沪。她先考入圣约翰大学继续学业,想谋取一纸毕业证书。但"圣校"的教学法让习惯自学的张爱玲不太适应,同时,她利用课余时间替英文泰晤士报写剧评、影评,又分散了精力。张爱玲渴望早点经济  相似文献   

10.
刘剑 《新闻世界》2007,(5):46-46
虽然张爱玲在大陆的三十多年中足迹未履安徽,但她却有着浓浓的安徽情结。提起安徽,张爱玲便会想到六安瓜片;会想到她的偶  相似文献   

11.
<正>需点一只香炉,才肯娓娓道来的人恐怕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唯有民国倾城才女张爱玲做的出来。一位灵魂有香气的女人,也许正是因为她的洞明世事,所以故作冷漠而终究也无法掩饰高出不胜寒的内心孤寂。簪缨世族,凄凉经历。作为李鸿章的曾外孙女,从小生活在清末民初的老洋房里,拥有贵族血统的张爱玲掩饰不住内心的孤傲,她曾有这样一段清冷的描述:"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张爱玲的父亲曾经  相似文献   

12.
夫子 《出版参考》2009,(7):41-41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  相似文献   

13.
多年前一个秋日的下午,秋雨绵绵地下个不停,我去商丘参加自学考试,住在一个小旅社里.由于我来得早些,百无聊赖,便跑到附近的一家书店看书.看到有一本<张爱玲文集>,书皮儿的上半面是大红的绸子,下边青青的底色上开着一枝红艳艳的梅花,书很厚,我拿起来,问那个肥胖的中年女店度:"多小钱?"  相似文献   

14.
中山大学教授张均从男性角度解读一代才女张爱玲的传奇人生。细腻、华丽、柔美的语言再现20世纪中国最彻底的唯美主义者张爱玲年幼时的艰辛、备受争议的张胡倾城之恋、在美国的被遗忘的岁月,令人欲罢不能。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的作品是一扇阅读“沪港都市社会,尤其是其中的洋场社会的窗口”。%张爱玲的作品中,有大量关于广告的描写。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张爱玲文集》所收录的93篇(部)作品中,涉及广告描写的作品有44篇(部),占作品总数的47.4%;在全部作品中,使用广告的频率为162次。②透过张爱玲的作品,  相似文献   

16.
进入90年代以来,国内先后有十部张爱玲传记陆续问世。虽然写的是同一个人,它们在内容上却各有侧重,在写法上也各具千秋。本文简要介绍并分析了这十部传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通过梳理张爱玲与庄信正往来信函发现,庄信正视张爱玲为导师,不但尽可能地为张爱玲的日常生活提供帮助和支持,还为张爱玲的写作生活提供方便和建议;张爱玲则视庄信正为信得过的朋友,毫不保留地对其付出了自己真挚的友情。  相似文献   

18.
孙文清 《新闻界》2009,(1):162-164
张爱玲作品中有大量关于广告的描写,其文学活动也具有鲜明的广告色彩.这一现象,既具有文学文本意义,也具有广告史料价值.它们在展示西方物质文明输入的同时,也昭示着西方生活方式的潜趋,佐证着现代中国广告的转型.  相似文献   

19.
刘瑛  昭质 《档案时空》2018,(7):17-19
一 1952年,张爱玲离开大陆赴香港,又于1955年秋乘邮轮孤身一人离港赴美. 张爱玲离开香港前往美国,至少有一种自信,她相信能够用英文写她熟悉的中国故事,在美国站稳脚跟.但赴美六个月的经历告诉她,一个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女人要在美国靠写作谋生是多么不易,要克服多大的障碍.她最初在纽约的住所是专为救济穷人的救世军女子宿舍,是收留各种无家可归的女子的,她的身份不过是难民.  相似文献   

20.
淳子 《图书馆杂志》2011,(6):97-104
淳子,上海女作家,著有散文、小说、剧本等200多万字;上海东方广播电台主持人。 1993年,跟随电影《红玫瑰与白玫瑰》剧组,遍寻张爱玲在上海的足迹,进而发现张爱玲的作品竟是一张活生生的城市地图,于是,饶有兴趣地把张爱玲与城市的关系作为一门显学来把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