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0年前后,中国电视剧理论研究范式发生了从本体研究范式到文本批评范式的转变,这种转变适应了中国电视剧生产与传播的时代要求.随着长篇电视剧时代的到来,文本批评范式陷入困境,重启和推进电视剧本体研究范式成为一种趋势.本文并对基于本体研究范式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了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时至今日,中国电视剧批评万象丛生,电视剧理论批评究竟要以怎样的姿态参与电视剧创作,走向未来的中国电视剧批评又将会面对怎样的局面。"4.11"文化事件中,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曾庆瑞和本山传媒董事长赵本山之间的有关电视剧批评的正面交锋,给了我们一个关注中国电视剧批评现状的新契机。本文从批评历史、现状与方法角度将话题直指中国电视剧批评。  相似文献   

3.
中国电视剧的受众批评模式,经历了无理论支撑的泛谈式批评的萌芽期,引进接受美学等理论后初步对电视剧文本进行批评解读的探索期,运用多种理论(包括中国传统理论)研究、批评的理论自觉期.本文对其不同时期的受众批评模式进行梳理分析,以探寻其嬗变的规律.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中国电视剧,作为一门最年轻的叙事艺术,虽然仅仅经过了40几年的发展历史,但却呈现出蓬勃的发展趋势.据2002年统计,当年审批通过的电视剧已达到了804部、16420集,电视剧在人们的日常文化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观看电视剧已经成为大众日常生活相当重要的一个部分.但对于电视剧艺术的理论研究,尤其是电视剧发展史的研究还是相当薄弱的.北京广播学院的高鑫教授和吴秋雅博士合著的<20世纪中国电视剧史论>(学苑出版社2002年11月版),可以说是近年来关于中国电视剧发展史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5.
娱乐消费、文化狂欢、资本联姻等思潮,决定了21世纪中国电视剧创作的整体语境,也决定了21世纪中国电视剧批评的基本形态。在这样的语境下,电视剧批评领域中的解构与建构之争、模仿与再造之争,应和着类型化理论、文化哲学理论、影像诗学理论、影视史学以及影视人类学理论的融入与嬗变,一同构筑起了21世纪中国电视剧批评发展进程中的繁华景象。文章以此为观照对象,分别从学界关于电视剧品格的世纪辩论、民营影视公司的兴起及影响、电视剧类型理论研究的多样化演进等三个方面,对21世纪以来的中国电视剧批评进程进行了全景式的回溯与梳理。  相似文献   

6.
体系化的历史主义作为理论模式发源于欧洲,但是作为一种批评的方法论亦是中国自发的学术传统。在中国电视剧批评领域,历史主义批评模式表现为历史的客观性:考据式研究、历史人物的意识形态性;阶级分析、历史的统一性;从革命斗争到民族国家三种具体形态。本文梳理并阐述了这一批评模式在中国电视剧批评中的形成与运用。  相似文献   

7.
我国电视剧批评是随着电视剧创作的发展、繁荣而成长起来的,是随着电视剧理论的不断建树而逐渐深化的,也是随着电视剧产业的兴盛而呈现新的内容与动向的.回看历史与审观现状,我国电视剧批评的发展具有三个方面的走向:一、我国电视剧艺术批评变得多维而切实我国电视剧批评一直以艺术批评为主流,电视剧艺术批评随着电视剧艺术本体研究的深入和电视剧产业的发展,经历了从探索到确立到多维角度的变化,愈来愈切合我国电视剧制作的实践.  相似文献   

8.
中国虽然已经成为电视剧生产的大国,但却并非电视剧生产的强国。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部分原因来源于当前比较专业的电视剧批评中存在种种问题,难以与生产和播出环节达成良好的互动。因此,试图对当前中国电视剧批评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并努力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9.
《抓壮丁》与历时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义贵 《现代传播》2005,(3):122-123
《抓壮丁》在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文本中也许算不上典型,之所以选取它作为“历时传播研究”的个案,是因为它具有这样几个特点:1.传播时间跨度长,具有明显的历时性。从1930年代的初始文本《睁眼瞎子》算起,到2004年5、6月份发生在“王保长”的两个扮演者沈伐和李保田之间的争议并引发了《王保长后传》和《王保长新传》之间的官司,其间经历了70余年的历史。2.文本变迁的阶段性特征十分明显。从1940年代的话剧文本,到20世纪60年代的电影文本,再到2000年以后的话剧改编和电视剧改编,每一时段都极富个性特征。3.媒介样式丰富。文字剧本、街头话剧…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了中国电视剧理论批评发展的主要动因,认为创作并非决定理论批评发展和走向的唯一要素.文化语境、批评氛围与文艺政策主导着一个时期理论批评的基本面貌,教育体制、学科建设也是新时期以来电视剧理论批评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全球化的理论思潮、姊妹艺术理论之间的互动都直接作用于电视剧理论批评的发展流变.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历史题材电视剧成为当代艺术家精神投入的创造性作品,深受广大观众的热忱欢迎与潮流追捧,不仅在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的传播力、影响力与共情力,还引起了专家学者的激烈争议与文化批评,其中《大秦帝国》《三国演义》《大明王朝1566》《雍正王朝》《走向共和》等是代表作品。优秀历史电视剧中蕴含着丰富多样的创作价值,这些创作价值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在追求艺术高质量时代,我们更要继承发扬优秀历史电视剧的创作理念,并发挥其重要的艺术感化与批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特殊的历史文本,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对于解释和叙述历史在新世纪有了崭新的意义。不同于20世纪90年代前后,剧中所塑造的平面化、呆板化、"高大全"式的不真实英雄,新世纪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更加注重利用艺术的审美观、利用大众对革命年代的怀  相似文献   

13.
周春雨  李杨 《东南传播》2021,(11):133-135
与国内对女性主义与女性主义叙事学引介上的滞后不同,中国电视剧女性主义叙事研究紧跟西方脚步,实现了自身的发展与完善.在研究者的探索与努力下,逐渐形成了采用性别二元项的解读策略,以性别视角作为讨论作品的常规手段,并将人物形象置身于社会历史语境之下,分析文本内外的意识形态的操作路径.不过,随着研究方法的固化与模式化思维的确立,不免沾染明显的本质主义倾向,逐渐丧失批判力度.中国电视剧女性主义叙事批评的良性发展,有赖于保留作品的复杂面貌与加强自身的理论建设.  相似文献   

14.
宋永琴 《今传媒》2011,(9):42-43
当前电视剧生产和消费的快节奏、大容量,与电视剧批评的贫弱与滞后之间形成的巨大落差。通过对电视剧批评现状及问题的梳理,将中国重感性实践的体悟批评和西方重认知的经验批评进行整合,树立一种新的批评观念——体验式批评,提倡一种具有主体价值和审美品格的电视剧批评类型,促动电视剧趋向科学、健康、良性的批评。  相似文献   

15.
中国电视剧与民族叙事审美文化传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静 《现代传播》2002,(1):77-80
随着消费观、娱乐性、商业色彩的渗透和冲击 ,中国影视文化面对挑战。本方着重对中国电视剧所承继的民族叙事审美文化传统进行了历史和现实的观照 ,并通过对一些电视剧叙事文本的解读 ,分析了中国叙事审美传统在中国电视中存在的形态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是19世纪重要的新闻记者、评论员,也是“媒介批评”专家.通过分析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在社会主义革命中的位置,马克思向读者展示了不同于帝国殖民话语的一个充满可能性的“未来中国”.本文以马克思的文本为出发点,探讨马克思以何种视角、方法和思想为基础书写中国.本文在历史和事实层面分析马克思参考的文本;在方法论层面着力理解马克思的唯物历史观和政治分析方法;在思想层面去挖掘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及思想背景.马克思在19世纪提供了有别于当时西方主流的判断,为反思当下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以及全球舆论场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7.
张陆园  曹蔚 《传媒》2016,(22):92-93
经过近六十年的艰辛探索,中国电视剧的品质不断提升、类型不断丰富、体系不断完善、市场不断健全。无论是在电视、电脑、手机等不同收视终端方面,还是在客厅、公交、地铁等不同收视地点方面,抑或是古装剧、都市剧、谍战剧等不同收视类型方面,都能感受到观众对电视剧的喜爱与追捧,从中也可以管窥中国电视剧内容生产与传播的繁荣图景。与实践领域的“火热”场面相比,当下电视剧理论研究领域却相对“冷清”,这一冷一热之间的巨大反差暴露出了中国电视剧理论研究的薄弱无力。由中国传媒大学张国涛教授独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电视剧本体美学研究:连续性视角》是近年来电视剧理论研究领域一部不容忽视的用心之作,该书的学术价值凸显在理论研究的高度、历史延伸的深度和现实解读的力度。在位居时代主流的文本批评范式遭遇危机的当代中国电视剧理论研究格局下,电视剧本体研究范式亟待重启和推进,该书运用现象学美学和接受美学的理论与方法,从电视剧的连续性这个全新而独特的视角出发,对电视剧本体美学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发生在电视剧批评领域的后现代文化理论以致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热评,是承续了文学领域后现代文化批评的余绪,其主要的策略依然是从现象出发,以电视剧领域纷乱的现象为依据,诠释西方的文化理论.本文主要针对新历史主义理论在中国电视剧批评领域的兴起所引发的种种非历史主义价值取向,以及伴随中国电视剧市场化出现的电视剧的商品属性、娱乐属性、文化产业属性的确认与放大所呈现的电视剧后现代文化表征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9.
胡正强 《青年记者》2012,(11):16-18
媒介批评的欲望、动机虽然往往是因传播实践而激起,但支撑在其背后的则是人类传播活动漫长历史的整个过程.媒介批评作为一种精神性活动,其思维方式与新闻传播显然有所区别,透辟的理性解析和文化阐释无疑是其话语实践形态的主要表现形式.随着20世纪90年代媒介批评学从西方引进大陆,中国媒介批评史的研究也渐渐引起国内学界的注意,中国媒介批评的发生和开端自然也就成为其中一个无法绕开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电视剧是当代中国社会与文化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关键脉络,对电视剧事业发展的考察构成理解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一个重要的论域.本论文试图对当代中国电视剧体制与生产的发展历史提供一种批判性反思.论文从对传统研究范式的批评出发,将电视剧事业视为由多种社会关系交织而成的"电视剧场",通过考察其体制与生产的发展.旨在揭示"电视剧场"如何结构化为一个自主性的体系,并说明它同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