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孟子的文论思想是先秦儒家文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文学欣赏与文学批评方面孟子的思想更是独树一帜,它涉及到创作主体、创作背景、语言表现、读者修养、阅读态度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除了刘勰、严羽等少数几位文学理论大师以外,还从来没有哪位哲人能像孟子这样把文学批评问题阐述得如此深刻、如此系统。具体来说,孟子的文论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一)知人论世;(二)以意逆志;(三)养气知言。  相似文献   

2.
各家文学批评史较少提及陆云的文论观点,其文论思想与《文心雕龙》的关系也基本上不予以关注。主要从陆云《与兄平原书》等论文书简入手,考察陆云与刘勰文学批评思想的联系与区别,阐明陆云"尚情"、"清省"的思想对刘勰《文心雕龙》"创作论"部分的思想形成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而后者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所超越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3.
《文心雕龙》在《序志》、《才略》等十四个篇目中论及了曹魏时期的文学批评,涉及到了三曹、刘祯、应场、应贞等众多文论家及其文论思想。虽然,刘勰对曹魏文学批评的总体状况不很满意,但涉及到具体文论家和文论著作时往往能客观地评价其得失,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文心雕龙》的曹魏文学批评之批评,保存了不少业已散失的曹魏文论资料,为今人提供了一个值得信任的了解曹魏文学批评的窗口。  相似文献   

4.
古代文论具有体系性已成为当下学术界多数人的共识,古代文论体系的基本思想在经学元典中已露端倪.因为以"十三经"为代表的经学元典包蕴着丰富的文论思想,主要涉及文学本体论、创作论、功用价值论、作品论、文学发展论、文学批评论等内容,这些内容构成了古代文论体系的主体理论.经学元典中的文论观点作为古代文论的元初思想虽然在论述的具体性、细致性等方面还不够充分,但由于大多数观点是从哲学观念或对社会人生重大问题看法的角度提出,所涉及的问题具有较深的层次,体现着文学活动的基本规律,因而对后世的文论建构具有支配性作用.经学元典中所提出的"言志"说、"吟咏情性"说、"感物生情"说、"教化"说、"美刺"说、"治世"说、"惩恶劝善"说、"文质彬彬"说、"通变"说等构成了古代文学本体论、创作论、功用价值论、作品论及文学发展论的核心观点.此外,经学元典所涉及的文学批评原则、方法及标准等对其后的文学批评都有重大影响.后世文论家通过对经学元典中文论思想的深化阐发和开拓发展,建构了古代文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因此,经学元典中的文论思想实际上构成了古代文论体系的思想源头.  相似文献   

5.
罗根泽、郭绍虞、张少康是上世纪四十年代以来中国文学批评史撰写的代表性作者,探讨三家的撰写体例、选叙特征和解释方法、重要问题的解决效果,以及文风学风,把握各家文学批评史整理编撰的理路,有助于更好理解中国文论的问题特征和促进文论史研究.  相似文献   

6.
曹文轩的文学批评思想坚持三足鼎立:文学审美化、理论中国化和理论实用化,在此框架内以美感为主、思想为辅,沟通文学的古典与现代形态,兼用中西文论资源,促成批评与创作互动,试图建构中国化的当代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从文学本位、中国本位、批评实用本位三个角度剖析曹文轩的文学批评思想,可以揭示其独特的内质及价值.  相似文献   

7.
古代文论的百年研究与世纪前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中国文学批评史,古代小说理论研究,古代戏曲理论研究,古代诗话、词话、赋论、文论研究,古代文论名著研究,古代文论的多角度研究等六个方面历史性地回顾了百年来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现状;从政局的稳定、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太平,以及思想解放两大方面反思百年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历尽沧桑的原因。在反思古代文论百年研究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新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三点设想:“以文学批评还给文学批评,中国还给中国,一时代还给一时代”(朱自清语)。  相似文献   

8.
<正>孟子曾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是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因此解读文本,自然也就离不开与之密切相关的背景资料。如果缺少了这些元素,对文本的  相似文献   

9.
王国维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型路径是一个逐步向传统内收的过程,尤其是《人间词话》立足中国传统并融合了西方文论精神创造出具有本土特色的现代文论,这种建构现代文论的方向对当下“重建中国文论”的讨论是有重大启示意义的。王国维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型路径被人忽视的原因是由于现代性的迷误。  相似文献   

10.
人品气度之类创作主体的资质与创作情境、艺术造就的关系,在中国传统文论中可以找到现成的解释。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提到了“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见解,他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可见孟夫子已经意识到了作品与创作者之间血脉难断的通连。其后,更有所谓“文品即人品”、“文如其人”之说。  相似文献   

11.
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是一种明示-推理交际。在交际过程中,人们总是根据关联性来处理话语、认知事物。文学作品是作者对语言的创造性使用,读者对作品的理解是以文本为基础,根据相关语境假设进行思辨、推理,寻求最佳关联,从而理解作者的交际意图。在这一过程中,读者与作者在文本中相遇,相互交流,“共同创作”,完成作品意义的重新构建。  相似文献   

12.
从晚清开始,先刊后书成为许多文学作品的生成方式。它对连载小说的生成有三个层面的影响:报刊上连载文学作品是一种编辑和作者的“共谋”创作,作品的篇章结构、语言风格、主题等必须与连载刊物的定位相契合;连载过程的时限以及读者的反应对作品内容有制约和引导作用;作品在成书时,作家也会对连栽作品进行润饰和修改,实现造诣的完善等。  相似文献   

13.
散文特质的研究由来已久,且已有某些共识。根据目前散文创作的状况以及从写作活动四大要素的角度来分析,散文这种文学样式具有四个极为显著的特征:主体的真实个性、客体的广阔多样、受体的共鸣美感,载体的自然散性。  相似文献   

14.
在明清文教背景的衍变过程中,神怪小说序跋者不约而同地对此类小说先行"辨异"与"正名",其模式主要有依"史"、附"经"与阐释儒家圣道三种。它们是寻求"神怪"观念合理化在不同时期的表达,均强调裨益风俗、警示人心是神怪小说的主要思想特征及重要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5.
论苏青作品的地域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青是40年代上海沦陷区红极一时的女作家,她的作品以独特的取材角度,显示了浓厚的地域文化意蕴和审美价值。苏青作品的内容,既涉及上海市民文化,也涉及宁波民俗礼仪,体现在文本内容、风俗礼仪、方言运用三方面。  相似文献   

16.
当历史出现转型时,人类都会站在自己的文化背景和阶级立场上去思索本体命运。作家则把对时代脉搏的把握,在其文学文本中具现,从中建构自己的大同世界。通过研究对比这些文学作品。特别是中、外文学作品,可以进一步了解东西方相异、相似时代之间的差异,并以“对话”的方式,从中寻求和认识各自不足。本文试从《镜花缘》与《格列夫游记》的分析中,探求中西时代变迁中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7.
对于博尔赫斯而言,“中国”,一如宇宙间所有玄秘事象,有着无穷的魅力,对于中国读者而言,博尔赫斯的文本中国无疑打开了一扇有趣且有益的文字之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对我们自身文化传统进行了反思的他者视角,同时,也为跨文对话打通了一条有效的文学通道。  相似文献   

18.
“套板反应”是写作中墨守成规、陈陈相因的心理习惯。其表现为内容和形式上的老一套;其负面影响是扼杀作者的创造力,使作品流于平庸,破坏读者的欣赏趣味;其成因是作者的思维定势、人的善于模仿的本能、以及中国教育的某些弊端。克服“套板反应”的办法是:张扬个性,超越自我,勇于探索,主动挑战,悉心体察,多疑深思,开拓思路,善用求异思维和逆向思维。  相似文献   

19.
散文集《穿裙子的云——童年记忆》是梅山文化沃土里长出的歌。她以对童年生活的深情追忆为主旋律,以梅山风土人情的诗意表达为和声,以渗透着梅山巫风的神奇书写为最独特亮丽的青符。作品中那些令作家铭记至今的记忆碎片,经过作者的调配与架构,谱成了带着梅山文化韵味的歌。因此,散文集具有独特的文化意蕴和品位。  相似文献   

20.
夏目漱石是日本著名作家,被日本人民称为“国民大作家”。在文明开化与自我苦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夏目漱石,就其思想变化历程而言,是十分痛苦的。绮想缤纷、诡异唯美的《梦十夜》便以一种看似不着边际的构思和精妙的语言反映了夏目漱石对本土文化的深沉热爱与绝不舍弃之情,以及对盲目全盘西化的批判。在彷徨与苦闷的文字中,寄托了作者期盼近代化的成功和对本土文化的坚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