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语新闻标题中的动词表示被动语态时,被动语态结构“be 过去分词”形式中的助动词“be”通常被省略,也经常不用“by”来引出动作的执行者,剩下的过去分词在标题里就可直接表示被动意义,读者切忌将之误解为该动词的过去式。如:  相似文献   

2.
动结式“V好”表示动作完成或者达到完善的地步。本文在对语料收集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V和“好”的语义和语法特征的探讨,认为“V好”中的V是动词中表示动作行为的那一部分,具有[+自主]、[+持续]、[+完成]的语义特征,V表示的动作行为必须能够产生动作或者说话者心理期待的结果,V多数情况下是能够带受事、结果、对象、工具等宾语的及物动词。  相似文献   

3.
“V1来V2去”短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探讨了“V1来V2去”短语的语法意义,认为它表示相关动作的多次重复或持续。此意义是由趋向动词“来、去”词汇意义的虚化实现的,不过,“来、去”的虚化程度视动词的类型、意义而有别。“V1来V2去”短语对动词有一定的限制,只有表示可持续、重复义的动作动词、心理动词能出现在结构中。此外,本还讨论了“V1来V2去”短语的句法功能及限制条件、表达功能。  相似文献   

4.
0.动词“出”有两个主要作用:一个是作主要动词用;另一个是跟在主要动词后边,作动词的补语,构成一种“V出”结构.通常把后一种用法的“出”叫做趋向动词.本文不讨论第一种用法,着重研究“V出”结构及其句式.0.1 认定“V出”中的出表示趋向,这是一种笼统而模糊的说法,事实上,它有时并不表示严格意义上的动作趋向,如:(1)汽车开出了厂门.(2)信已经寄出了.(3)他认出是小李的笔迹.三句中的出,(1)的趋向意义比较明显,我们可以作一点变换:汽车开出了厂门  相似文献   

5.
<正>现代汉语表持续貌助词“着”是由表示“附着”义的动词演变虚化而来,近年来,许多学者对其演变过程进行了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点:1、“V著”在东汉已有之.V与“著”构成表示动作和结果的复合动词,“著”表结果,大都与“附着”义有关;2、南北朝时期,“V著”由表示与“附着”义有关的动作结果,发展为表示一般性的动作结果,其主要形式是“V著十处所(记为Loc.)”;3、“V著+Loc.”最早见于六朝文献.在六朝时期,“V著+Loc.”比“V在+Loc.”明显占优势;  相似文献   

6.
话形式动词和形式化动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形式动词在庞大的现代汉语动词家族里,有一个特殊成员,那就是“加以”(其单音形式为“加”)。它的有无不增减语义,不影响句子的基本内容。请看下面例句:从以上例句中可以看出,“加以”(“加”)本身虽为动词却不表示实际动作,只是赋予其后的动词以某种动作,使处于静态的动同转为动态。它真正的语义和行为动作取决于其后的动词,它只有动词的形式而没有实在的词汇意义。吕叔湘先生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对“加以”这个词是这样表述的:“动同,表示对某一事物施加某种动作。‘加以’是形式动词,真正表示动作的是后面的动词…  相似文献   

7.
苍溪方言中的“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嗒”在苍溪方言里是一个用得较普遍的动态助词 ,它有两种用法 :(1 )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 ,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完成。 (2 )用在动词后 ,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持续。  相似文献   

8.
李培涛 《现代语文》2010,(1):101-103
河南获嘉方言中的“V叫A些儿”是连动结构,只能用于祈使句,表示说话人要求听话人做V这个动作并且达到“A些儿”的程度,它由古代汉语的特殊使役结构“V1+使役动词+V2”发展而来。  相似文献   

9.
基于构式语法,在考察现代汉语中"往死里X"结构的使用情况的基础上,认为该结构为蕴含高程度量的半实体性构式,"往""死""里"是常项,变量"X"主要是动词和形容词。由于构件"死"的指称性较强,"往死里V"构式隐喻承继"往N里V"构式。随着变量"V"的聚合特征逐渐泛化,"A"不断涌入,常项"死"概念语义日益磨损,变量和常项双向互动下,构式"往死里X"演变为一个高程度量构式,具有一定的能产性。  相似文献   

10.
“往”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主要用作介词。作为连接处所名词的成分,“往”最初其实是个表示趋向的动词。“往”大概在唐宋年代开始虚化,到了明清年代,用作介词的例子已经比较多见。但其完全作为介词来使用,还是近一百年的事。其语法化的动因,首先是处所词语的出现,再就是连谓结构的形成,这是从结构上说的。从语义上讲,处所词表示的语义指向由“往”移到了后面的动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一) “S在V中”是一种很常见的规范句式。据观察到的材料分析,这种句式的用法有日益扩大的趋势。这种句式里,S主要是受事主语,V是及物动词;这个及物动词是能表示动作进行意义的双音节动词。动词通常是单个动词。例如: ①目前,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中。(《北京日报》1990年2月22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了马来西亚华语助词“着”的用法,发现它除了拥有普通话“着”的几个语法意义之外,还因受到英语和粤语的影响,附加了两个表示“动作的进行”和“事件的持续”的语法意义。我们认为动词“来”“去”和“回”在“动作可重复性”的认知域和“动作内部变化的持续性”的认知域里皆属非持续动词,因而导致此类动词可以与“着”搭配使用,表示动作的进行。由此,文章继续讨论“着”跟粤语表示进行态的“紧”以及表示保持态的“住”的语义相似点是如何导致后两者的语法特点被收录马式华语里的。  相似文献   

13.
黎瑾 《初中生辅导》2016,(15):14-21
一、概念 英语中的时态其实是两个概念:谓语动词的时和态.英语中的“时”比较多,而“态”就不多了.语态有两种: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语态是表示主语和谓语的关系.主动语态表示主语是动作的执行者,或者说动作是由主语完成的;被动语态则表示主语是谓语动词的接受者,即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或者动作不是由主语而是由其他人完成的.  相似文献   

14.
动词在英语中形式多变,用途较广,难度也较大,多为中考热点和难点。对动词的考查主要是测试动词的时态和语态、非谓语动词的用法和特定用法。因此明晰动词用法,掌握动词应用技巧,有利于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一、确定时态和语态谓语动词用来表示动作或情况发生时间的各种形式为时态。在汉语中,不管动作和情况是什么时候发生,动词形式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例如在“我昨天做的”“我明天做”这两个句子中,都是用同一个“做”字,“做”字没有因为动作发生时间的不同而出现形式的不同。英语中的时态则是一种用来表示各种时间和动作的动词形式,不同…  相似文献   

15.
●小引命题作文中有一种常见的典型题式,这就是“我最V的一XN”。其中的V和N分别表示动词和名词,X代表某一量词。例如,在文题“我最敬佩的一个人”中,V、N、X分  相似文献   

16.
论时态副词“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讨论“一”和“V”连用充当谓语的句子(以下简称“一V句”)中“一”的性质、作用等问题。“V”,指动词或动词短语;“一”,指一般所谓“表示动作一次或短暂”的、有关联作用的副词。 我们认为,“一”是在复句的分句中表示实现态的副词,它大多用于叙事,有使句子分句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古文中的时间名词跟现代汉语中的时间名词一样,最常见的用法是在句子里作状语表示时间。但“时”、“日”、“月”、“岁”这几个时间名词作状语时,所表示的意义不仅仅指时间,而且还具有某些特殊意义。具体情况是:一、“时”、“日”、“月”、“岁”如果放在表示行为动作的动词前面,就表示行为动作的经常性,可译为“时时(每时)”“日日(每日)、“月月(每月)”、“年年(每年)”。如:  相似文献   

18.
一、重叠瑶语标敏方言动词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能用重读和重叠的形式表示动作发生的程度及变化,并以形态变化方式显示程度变化和等级差别,即“级”的语法范畴。具体运作是用重读表示“较高级”,用重叠表示“很高级”。用重叠加构形变调①表示“极高级”。例如: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动词重叠以后重叠的前后两个音节所表示的意思是不一样的。后一个音节的词性没有发生变化,仍然只纯粹表示动作或行为,前一个音节的情况就不同了,它的词性已经起了变化,不再是纯粹表示动作行为,而是成了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程度及其变化,起修饰后一个音节…  相似文献   

19.
新编高中《语文》第三册把《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中的“(朱亥)袖四十斤大铁椎,椎杀晋鄙”注释为:“拿出袖子里的铁椎,用铁棰打死晋鄙。前一个‘椎’是名词,后一个。椎’是动词”。笔者认为,后一个“椎”在句中用在动词“杀”的前面,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是名词作状语,而不是用作动词。王力的《古代汉语》指出:“凡动词谓语前面的名词在意思上不能认为是用作主语的,就应该认  相似文献   

20.
“进行时”是英语动词“体”的一种,主要表示动作正在进行,而不是动作的发生或状态的存在。它所表示的动作具有特续性、暂时性和未完成性,一提到“进行时”,英语学习都熟悉,很自然就把它同动词联系起来,但是若说介词短语也能表示“进行时”概念,就不一定为多数英语学习熟知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