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华社的历史,是一部战斗的历史、血与火写就的历史。在她成长壮大的漫长历程中,在革命战争年代的烽火烟硝里,大批新闻战士,党的优秀儿女,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前赴后继,英勇战斗,直至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们的光荣业绩和献身精神,永载史册,成为人们心头不朽的丰碑。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中社就有两位负责人血染中央苏区。一位是周以栗烈士。他是湖南人,早年在长沙周南女校和女子师范学校任教,与毛泽东、徐特立等同志结识,参加革命活动。大革命时期曾协助  相似文献   

2.
我和沈阳军区一位负责宣传报道的中校,从哈尔滨市出发,去北部边陲的一个地级市去采访。地方修的小铁路,颠簸得厉害,我们在人声嘈杂的车厢里。直坐了一夜。旁边该市一位税务局的女同志听说我们是记者,说:“你们去了到市领导的住宅区去看看,为了修他们门前那条路、为了自己方便和美观,拆了多少家工厂和民宅,老百姓恨透了这件事!”我们笑笑,心想,这就是道听途说吧! 列车徐徐进入了车站,边防团队的政委带一辆伏尔加车来接我们。晚上,为我们接风,还请了市委宣传部长。政委说:“我和他并不熟,他们今天和部队联欢——其实是宣传部的几十个人到我们的艇上去玩。正好大家见见面”。  相似文献   

3.
到 底有多少人曾经拥有过乌托 邦的理想?在乌托邦的世界 里,人们生活在一个大同的 世界,没有等级差异,没有贫富贵贱。乌托邦,在今天很多人脑子里已经成为一个陌生的词汇,但我们却在IT的世界里寻找到了他的踪影。一家从英国曼彻斯特起家,后又在硅谷发扬光大的IT企业--Transit  相似文献   

4.
六十七年前的5月27日,上海迎来了解放。人民解放军在一场被称为"瓷器店里打老鼠"(陈毅语)的战斗中,成功驱散负隅顽抗之敌,将这座"远东第一大都市"完整交给了人民。战斗结束了,但挑战却刚刚开始,城市百废待兴、人心犹疑不定、谣言四处滋长,纷纷扰扰中,负责接管工作的干部们甚至来不及从胜利喜悦中缓过神来,就马不停蹄开始了一场新的"战斗"。这其中,就有著名战地记者范长江的身影,他来到上海,肩负着毛主席交给的一项重要任务:"一定把报纸办到上海去"。上海《解放日报》的创刊号定于上海解放次日的一早发行,留给他的时间还不到一天……  相似文献   

5.
今年28岁的李甫君还在故乡汲县五中上学时,就喜爱阅报。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枪炮声,把他召唤到了祖国的南疆。战斗的间隙,他还怀着愤怒和激情,在小本子上练笔不辍。从1980年起3年间,发稿上百篇,两次荣立报道三等功。 1983年初,他退伍后与漯河市郊万庄村姑娘万秋月结了婚,到万庄落了户。几乎在体会小家庭乐趣的同时,被沉重的生活负担压得喘不过气:万庄人均只有2分地,不搞点副业万难糊口;岳父家居住条件紧张,他们只好栖身于一间不足10米的草棚里。为了生活,他打过火烧、为罐头厂收购过肉鸡……但他始终没有辍笔,看到新人新事,听到群众的议论和呼声,他都忍不住丢开即将到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很早就关注平山了1947年3月31日,当刘少奇和朱德离开他们生活战斗了十多年的陕北,带领中央工委去寻找新的中共中央落脚点的时候,毛泽东说了一句话:“你们到白毛女的故乡去吧。”毛泽东把刘少奇他们指向白毛女的故乡,当然并不是仅仅因为《白毛女》这部戏。虽然在此之前毛泽东并未到过平山,但是他很早就开始通  相似文献   

7.
《大汉帝国风云》猛子著定价:25元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年9月时势造英雄。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暴发,天下大乱,于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诞生了。他们铁马兵戈,纵横沙场,为世人演绎了一幕幕惊心动魄,跌宕起伏的传奇故事,为历史写下了传颂千古的雄伟篇章。选题点评:史诗一般的情节,电影般的战斗场面,跌宕起伏的汉末风云,细致繁复的各民族各部落人物关系。从宫廷到战场,从都城到乡野,从政坛角逐到沙场交锋,以及对于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场景颇费笔墨的描写,在作者的笔下,激荡处若惊涛拍岸、平缓处若潺潺流水。酣畅淋漓,就好似描绘汉末到三国前期的一幅工…  相似文献   

8.
从1935年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到1948年人民军队为了解放全中国东请黄河,整整13年,毛泽东一直生活、战斗在延安。在延安他经历了从42岁到55岁的金色年龄段,这是一个艰苦卓绝的年代。尤其是经历了万水千山的长征后,毛泽东那长长的头发,周思来那长长的胡须,留给人们极深的印象。在延安,不少中打记者曾为毛泽东的生活、工作和战斗作过真实的写照,它们以一个个生动的历史瞬间连缀成延安的历史画卷。毛泽东的风貌和神韵,气势和才情通过镜头表现出来,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深刻感召力。在今天常常能令人激动地回…  相似文献   

9.
建立过219年辽王朝的契丹民族,自明朝以来突然在历史记载中消失了。他们到哪里去了呢?这一直是一个令史学家困惑的历史之谜。  相似文献   

10.
卷首语     
眼下,创新是一个时尚的词,各行各业说到发展,必言创新。1998年,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跟不上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中国的决策者很早便意识到创新对于民族发展的重要性,并开始构建自己的国家创新体系。美国、日本等经济强国得以保持长时间的发展,正是因为他们有一套完备的国家创新体系。英国的费里曼教授认为,国家创新体系是一组制度,制度的设定和功能是决定创新体系效率的关键。他说,历史上,技术领先从英国到德国、美国,再到日本,这种追赶、跨越,…  相似文献   

11.
洗尘     
《全国新书目》2013,(3):46-47
一个伟人的生命价值不久前参观了周恩来总理纪念展览。展览就设在天安门广场的东侧,大会堂对面的历史博物馆里。展览举办虽已两年,但两年来参观的人从第一天起就云集门外,直到现在并不削减。展品涉及总理从学生时期在天津、北京搞五四运动,到他为革命事业战斗到最后一息,大概有上万件吧。这些文物忠实地记录了周总理的一生,它一件件、一幅幅,静静地展示在人们的面前  相似文献   

12.
《兰台世界》2013,(Z4):22-23
<正>在兴城西部的药王乡,有一个小村庄,叫杜家屯。这是一个美丽的小山村,青山环抱,碧水东流,柏油路穿村而过,路旁整齐的北京平房在向人们展示着小村人的幸福生活。今天生活在和平环境里的人们,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一场漂亮的歼灭战就在这里打响。我在很小的时候,曾多次听村里的老人们讲述这段历史,他们讲得绘声绘色,我听得津津有味。但那时只是作为一个故事听听,关于这场战斗的时间、参战部队、人数、战斗经  相似文献   

13.
一、对乔姆斯基去语境化解读的必要性对乔姆斯基的去语境化解读基本发生在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上.《诺姆·乔姆斯基评析美帝国主义》①、《乔姆斯基论美国伪装的民族主义》②、《国家、资本主义与美国国内政治:乔姆斯基的批判》③等,无一不在我们传统的民族主义的视野下解读着乔姆斯基.在这样的视野和如此的解读下,乔姆斯基对美帝国主义的批判入木三分:美国是反动的、狭隘的、种族中心的民族主义的典型.事实上,如傅国涌所说,乔姆斯基的批评与生活在一个反美的极权主义国度的人们那种敌视完全不可同日而语.那么,中国人如何看待美国人对自己国家的媒体进行的批评?"在民族交往中最大的民族障碍是民族偏见.这种心理具有历史的、文化的和政治的复杂因素.人们在交往中总是从自己所处的社会、经济、政治地位出发观察问题,因而带有一定的偏见;阶级的局限性也阻碍着阶级之间的全面真实的交往."④而本文的目的,则是跨越历史、文化、政治的偏见,去触摸真实的乔姆斯基.要解读乔姆斯基的媒介批评,必先解读美国媒介.但在这之前,我们必须要先排除对文化的误读,这里不仅仅是媒介视域的文化,还包括一般的文化.  相似文献   

14.
改革的大潮冲击着绿色的“长城”,百万大裁军一声令下,铁道兵集体转业合并到铁道部。面对这个伟大的历史转折时期,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原铁道兵文化部美术创作员黄嘉善,他摘下军帽凝视着闪亮的红星,脑际里浮起了层层波涛,部队的战斗生活一幕幕在他眼前闪现。在解放战争中,为了消灭蒋家王朝,护路队(铁道兵的前身)提出了大军打到哪里,铁路就修到哪里;在硝烟弥漫的抗美援朝前哨有条“炸不烂的钢铁运输  相似文献   

15.
从古至今,建筑已经成为了人们衡量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准,它所体现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滚滚历史之中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过程以及发展的方向,以及整个民族在整个过程中精神与物质文明的展现.它承载着太多太多的宝物,留下了那个年代,那个时期他们的生活与工作的体现.如果想要了解这个民族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建筑能够穿越历史的长河,重现出当时的文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去美国底特律,一定会去参观福特汽车公司的生产流水线;到华盛顿,会去看看美钞是如何印出来的,而德国的鲁尔更是闻名遐迩的工业区……当人们的视线从名山大川和古代建筑转到了工厂后,这个新兴的朝阳产业预示着怎样的明天?在黄金周和双休日里,人们的下一站会是工厂么?  相似文献   

17.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华民族是一个经历无数战争洗礼的民族,是一个崇尚历史反思的民族。当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不断远去,历史记忆逐渐被人们淡忘时,为了不去遗忘,我们唯有纪念。作为社会“瞭望者”的大众传媒,围绕军事历史事件、军事历史人物展开的军事题材纪念性报道,成为纪念革命历史、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8.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华民族是一个经历无数战争洗礼的民族,是一个崇尚历史反思的民族。当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不断远去,历史记忆逐渐被人们淡忘时,为了不去遗忘,我们唯有纪念。作为社会“瞭望者“的大众传媒,围绕军事历史事件、军事历史人物展开的军事题材纪念性报道,成为纪念革命历史、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9.
1984年,徐勇到北京寻梦,这个热爱摄影、雅好文艺的工程师立刻被北京的胡同深深吸引,出现在他的镜头里最多的便是胡同。 1990年,他出版了一本名为《胡同101像》的摄影集,吸引了很多人(尤其是在中国采风的外国人)的视线。徐勇一举成名,许多外国朋友邀请他讲胡同的文化历史,并带他们去胡同里参观游览。 开始他很乐意,但次数多了,就应付不过来了。胡同又长又窄,没办法乘车,每次步行,这样既浪费时间又让人疲累不堪。  相似文献   

20.
说起被誉为“人民记者”的穆青,人们会自然地想起焦裕禄、王进喜、吴吉昌、潘从正等一大串响亮的名字,这些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精神象征的英模群像,到今天为止,仍然深深地激励着中国人民不断地克服艰难险阻去争取胜利。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如何去学习和研究穆青,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实践他扎根最基层锲而不舍的“淘金”精神。穆青在新华社做了几十年的官,始终没有离开过采编一线。他无数次地离开繁华的北京,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