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两年,新闻媒体在播报新闻、特别是播报突发性事件新闻时,经常出现不交代具体时间的“XXX(书记、市长、领导或记)第一时间赶到第一现场”、“到记发稿时……”、“截至记发稿时……”这类语言形式。对这种语言形式,笔有点武断地认为:大为不妥,不该使用。  相似文献   

2.
周云龙 《青年记者》2004,(11):46-47
据说,一些新闻媒体现在招聘记者时明确宣称:我们不需要只会文字的记者。言卞之意,他们需要会说、会玩、会公关、会表演、会……的“多功能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3.
播报式语态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播报式语态与对话式语态 《中国播音学》阐述播音语言表达类型有四种:朗诵式、宣读式、讲解式、谈话式.在这四种表达类型下,我们可以把新闻播音总体分为播报式语态和对话式语态.“播”新闻是广播电视新闻最基本、最重要、最普通的播报方式.播报指播音员、主持人将文字稿件转化为有声语言进行传播时的语言样态,也称“新闻播音”,这种语言样态可以说是播音员、主持人在各类节目传播中最独特、最鲜明,而又自成一格的语言形态. 相对于播报式语态的是对话式语态,又被简称为“说新闻”.这也是一种常态样式,在新闻播音中尽管未被广泛使用,但也经常出现,尤其是在记者、主持人的现场采访报道中,在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串连语中,在特定题材(如社会新闻)和样式(如新闻综述)的新闻栏目中,会经常见到这种形式,并表现出特有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眼下,在新闻媒体林立、新闻从业人员竞争激烈的大中城市,出现不同新闻单位的记者互相“串搞”的现象,值得忧虑。某记者一旦发现一个好点的新闻点子,前去采写后,立即与其他几位供职于同一城市、不同新闻单位的同行联系,或复印多份相送,或在电脑上发电子邮件,以便在多家媒体刊登。还有的拿到“串稿”后,改头换面便署上自己的名字,内容大同小异;有的甚至干脆一字不改,换上自己的名字,“本报记者×××”一署,便交给编辑。反正新闻类稿件又不像文学作品长篇巨著那样在乎著作权,即便如此,大家都是私下达成协议的,互不相告,互相…  相似文献   

5.
一般来说,每逢新春佳节到来,各级政府和人大、政协等总要召开迎春座谈会、团拜会等给大家拜年,这些活动中除少部分以外,其新闻价值一般不是很大,记者们写作时往往千篇一律,“×月×日,××××(单位或部门)在××(地方)召开××(科技界、政协……)座谈会,×××(领导)在会上向与会同志拜个早年,要求在新的一年里,取得更大成绩……”而作为读者,喜欢读这样的新闻的估计不多,大不了刮一眼标题就是了。  相似文献   

6.
时下,娱乐新闻渐成报界一道抢眼的“风景”,关于艺苑“星腕”们的专访报道充斥着版面,以致泥沙俱下,生出种种令人忧虑的“人物专访病”。一是“隐私窥视癖”。此病疫情最严重。“××又爆姐弟恋”、“××真想生个儿子玩”、“宠物小猫‘病故’,××伤心欲绝”、“××领回私生子,舔犊深情赎前罪”、“多年情人走出幕后、××令影迷痛不欲生”、“××裸泳露春光,狗仔队大饱眼福”……凡此种种,无不成为某些“娱记”如数家珍、津津乐道的“精彩花絮”,在迎合少数恶俗读者低级趣味的同时,一个记者的良知在自我践踏中扭曲变形。仿佛…  相似文献   

7.
近日偶尔登陆《××晚报》衡水记者站的网站,被首页的“启事”吓了一跳:居然自称《××晚报》是河北省发行量、广告收入“双龙头”的“主流媒体”(且不去计较这句话水分有多大),并公布了24小时有奖新闻热线,称该记者站采集的新闻,“以社会新闻为主,侧重车祸、火灾、爆炸、跳楼自杀等突发事件”。  相似文献   

8.
园地员通讯     
××系统日前召开经验交流会,会上有五位同志介绍了经验。出席会议的有××书记,×××长×××长。××长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他……要求……他强调……”. 这是近日在一家报纸上看到的新闻,读后心头不禁发问,究竟谁是这一会议的主角?无疑,经验介绍者应该唱上角。那为什么新闻报道会“喧宾夺主”呢? 记得周总理生前曾对记者说过,不要把镜头对着我们,要面向群众。为什么时至今日,有些会议  相似文献   

9.
沈云骏 《新闻知识》2001,(11):25-25
“报纸上大多会议不爱看”,常有读者说这话。笔者只能报之以“苦脑人的笑”,而扪心自问,办报人又何赏满意呢?翻阅全国各党报,几乎无日不会,而已不止三会五会,并普遍占有版面重要位置,拖拉又长,把多少读者需要、感兴趣的新闻挤出一版。多而长且不说,在形式上又呆涩死板,“×时×地召开×会,××××等领导参加会议”一类八股味式的导语,多年来几乎每月都可抓到数条,在内容上真正具有新闻价值的也不多,如此状况,怎能叫人加爱于会议新闻呢?笔者的上面这一番议论似乎是要否定会议新闻。非也,是事实如此,也是笔者议题的由头。…  相似文献   

10.
当今社会,人文关怀体现在方方面面,我们新闻媒体也不例外。笔者最近遇到这样一件事,感到记者在写批评稿件时,人文关怀意识十分重要。前不久,笔者在值班时,见到记者部传来一篇记者采写的批评报道,标题是《草店镇计生站责任人乱收费受查处》。报道中说:“近日,曾都区草店镇纪委对计划生育服务站乱收费责任人马××、吴××、周×给予行政记过处分,给予杨××党内警告处分,并分别给予罚款。”文中点了4位当事人的名字。笔者在看稿时,产生了两点看法:其一,一个乡镇计生服务站乱收费,党报应该批评,但是不是就该对当事人点名曝光?其二,镇纪委已作…  相似文献   

11.
试论“广播体“的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淦 《新闻实践》2004,(3):43-45
“广播体”是指适合广播新闻传播、符合受众收听规律的独特传播形态。“广播体”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广播体”,是指广播新闻中,由记者撰写(播音员播报或记者口述)的“文字部份”所展现的语言文体。广义的“广播体”,应包括广播新闻的声音构成、表现形式、文字语言(由记者撰写、播音员播报或记者口述部分)等构成和表现形态。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广播界曾开展“广播体”的讨论。主要议题和结论是:广播新闻应摒弃书面化语言,增强“口语化”,即广播新闻应符合人们的“说话”语态、适合受众的“听觉”习惯。可以说,当年的这场讨论,只是对“广播体”狭义范畴,即对广播新闻“文字语体”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不说电视,单说广播,长期以来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有些记者虽然新闻素养挺高,笔头子也较硬,但往往张不开嘴,不会用口语表达自己采制的新闻报导。即便能开口的,顶多是在报导的开头,说几句开场白或者在结束时说,由××台、××记者报导的云云。由于记者们没有掌握播音技巧,或者有些记者压根连普通话都不会讲,所以,他们采访时只会动手,不会动口,本来可现场发回的报导,也得带上播音员。这不仅影响了新闻的时效性,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广播记者的灵活性。在新闻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改变这种“无声记者”的状况,让广播记者掌握一定的播音技巧,开口说话,走编播合一的路显得越来越有必要了。  相似文献   

13.
黄杰海 《现代传播》2006,(6):149-150
随着电视新闻业务分工的细化,作为现场符号的记者出镜的机会在增多。出镜记者在新闻现场表现出色能使新闻增色,表现不当也会使新闻原有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大打折扣。当下的电视新闻中我们看到的情况常常是,达到“职业”水准的出镜记者来来去去就那么几位,往往各具特色,但出镜效果差的都如出一辙:骚首弄姿,语言空洞,形式大于内容,总之与新闻现场呈现一种“剥离”状态。  相似文献   

14.
我是一个新闻写作爱好者。工作之余,经常向报纸写些反映生产第一线情况的短消息、小通讯之类。但是有些稿件见报后,往往会引起一些“副作用”。其中有些是由于编辑对稿件的某些不适当的修改而造成的。多表现为对先进人物的拔高或想当然所致。如有次在一篇工作建议中,笔者写道,“由于本单位××科认为资金不足,工作难以开展……”,报纸刊用时,改为“由于本单位认为资金不足……”,而××科  相似文献   

15.
记者不应"说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力丹先生的文章《用事实说话 不是新闻写作规律》发表在2002年第4期《采·写·编》杂志上。我基本同意陈先生的观点。 我理解,陈力丹先生的基本主张是,新闻记者是不应该“说话”的,反对记者在采写新闻的时候用自己的文字或语言发表观点。很明显,所谓“用事实说话”,说话者并不是“事实”,而是人  相似文献   

16.
《新闻导刊》2007,(1):56-56
解放日报报业集团2006年12月推出由记者随时直接向网站发稿“即时播报”项目.向解放网(www.jfdaily.com)网民展现“最快的上海新闻”。此举被认为是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发展新媒体的又一战略性举措。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新闻是有党性的,新闻传媒是无产阶级政党教育引导群众的“喉舌”;而新闻专业主义则要求,新闻传媒不为任何政治集团和经济集团服务。有人认为:这是一对矛盾关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求的党性原则与新闻专业主义相冲突,党性原则会扼杀“新闻自由”,喉舌论有损新闻的“客观公正”;媒体是第四种权力、是社会公器;记者的社会责任是第一位的,党性原则是第二位的。这类观点是极其错误的。  相似文献   

18.
李岚 《新闻知识》2007,(7):50-51
在现实的新闻实践活动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在突发敏感事件、重大灾害事故发生时,媒体记者要争先恐后为自己从业的媒体抢发新闻,而地方政府公务人员却千方百计阻止媒体记者发稿,两者之间往往会产生一系列的矛盾.  相似文献   

19.
刘佳 《声屏世界》2008,(10):39-39
出镜记者的现场报道是电视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民生新闻以及突发事件中,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报道行为。出镜记者现场报道最大的信息载体是有声语言,而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的新闻语言与新闻播音员、新闻主播的新闻语言存在着明显差异。出镜记者的新闻语言包括新闻报道、新闻播报、新闻采访、新闻评论等形式,  相似文献   

20.
记者采访主要是通过提问、同采访对象交谈等言语交际形式实现的。正如美国记者杰克·海敦所说:“大约有百分之九十的新闻是部分或全部以访问——也就是向别人提问题——为基础写成的。”由此可以看出,语言是采访活动的重要载体。我们把用于新闻采访活动中的语言称为采访语言。记者在采访实践中,在运用语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