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中物理讲授大气压强知识,为了体现大气压强的作用,也为了增加趣味,老师们常常要做这样一则实验:取两个粗细相差很少的试管,在大试管里装满水,把小试管底朝下放到大试管里,把这样装好的两个试管倒过来,就会看到大试管里的水徐徐流出,同时小试管自动上升到大试管里。如何解释这个现象呢?对于这则实验问题听得较多的解释是:当两试管倒过来时,大试管中的水流出,在大试管内部的顶端形成局部真空,因此小试管顶部A处的压强pA=ρ水gh,如图1所示,其中h是小试管顶部到大试管内部顶端的竖直距离。由于h较小,故pA比大气压强p0小得多。设小试管的横截…  相似文献   

2.
[题目]取两个粗细相差很少的试管,在大试管里装满水。把小试管底朝下放到大试管里。把这样装好的两个试管倒过来,就会看到大试管里的水徐徐流出,同时小试管自动上升到大试管里。解释这个现象。本题编排在”大气压”的后面,前面已学过“帕斯卡定律”和“液体内部的压强”。题目已写明实验的方法、步骤和产生的现象,要求对观察到的现象作出解释。这个题目具有一定的难度,要作出清晰明确的解答是不容易的。福建教育学院物理组编的《初中  相似文献   

3.
在初中“大气的压强”教学过程中,常常见到这样一个题目:“某同学在课外活动中做了如下的实验:取两个粗细相差很少的试管,在大试管里装上大半管水,把小试管底朝下放到大试管里,把这样装好的两个试管倒过来(如下图),就会看到大试管里的水徐徐流出,同时小试管自动上升到大试管里。试解释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4.
初中物理讲授大气压强知识,为了体现大气压强的作用,也为了增加趣味,老师们常常要做这样一则实验:取两个粗细相差很少的试管,在大试管里装满水,把小试管底朝下放到大试管里,把这样装好的两个试管倒过来,就会看到大试管里的水徐徐流出,同时小试管自动上升到大试管里。如何解释这个现象呢?  相似文献   

5.
题目 取两个粗细相差很小的试管,在大试管里装满水,把小试管底朝下放在大试管里.把这种装好的两个试管倒过来,会看到大试管里的水慢慢流出,同时小试管自动上升到大试管顶.解释这个现象.  相似文献   

6.
学生思维和思维能力的培养问题,是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下面谈谈我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和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些做法。一、激发学生思维能力的常用方法1.利用生动有趣的小实验激发学生的思维。如在讲授大气压强时,先在一个大试管中装满水,再将一只稍细的试管插入大试管一半深度。问学生:“如将这两只试管口朝下,将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因学过有关重力的知识,都异口同声地回答:“细的试管要掉下来。”然而,当把试管口朝下时,细的试管不是落下来,而是向上升。这个  相似文献   

7.
“用木炭还原氧化铜”和“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两个还原实验虽不太复杂,但却不容易得到理想的效果。笔者对这两个实验作了改进,使实验现象明显,并容易得到成功。一、“用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这个实验用木炭还原氧化铜,要求看到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把试管里的粉末倒在纸上,可以看到游离态的铜。但是按照课本上介绍的实验方法,混在炭粉里的铜不容易看清楚,可以用以下两个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1.取一干燥的试管,先在试管内加入一薄层碳粉,然后将氧化铜粉末用摺叠的小纸卷盛好,倾入试管内,抖动试管,使氧化铜粉末均匀地覆盖在木炭  相似文献   

8.
今天下午第三节课,老师和我们一起做了一个实验,叫“一加一不等于二”。上课了,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题:“1+1=()?”同学们不约而同地说:“1+1=2。”老师听了,微笑着说:“其实,有的时候一加一不一定等于二。”说着,老师拿来3个烧杯和两支同样大小的玻璃试管。一个烧杯是空的,一个烧杯里装的是水,还有一个烧杯里装的是酒精。老师首先把水倒入一支试管,把酒精倒入另一支试管,倒得很满,都快溢出来了。然后,老师把两支试管里装的水和酒精都放入空的烧杯里,混合了一下,又把水和酒精的混合液分别倒回原来那两支试管中,烧杯里的混合液都倒完了,而两支试…  相似文献   

9.
两个糊涂人五年级这篇课文包括两个故事:“因噎废食”和“见木不见林”。“因噎废食”里的国王是个糊涂人。他听说吃饭噎死了人,就下命令谁也不准吃饭。我们说这个国王糊涂,是因为:吃饭噎死人,是很少碰到的,是个别的现象。可是吃饭是维持人的生命的,人人都要吃饭,不吃饭就会饿死,这是一般的现象。为了一个人被噎死这个个别的现象——“因噎”,就否定了人人都要吃饭这个一般的现象,这显然是错误的。所以说他糊涂。教这篇故事,就要让儿童认清这个道理,让他们开始懂得“个别的”和“一般的”之间的关系,不能把个别的现象看成是一般的现象。教师可以再举别的例子来补充解释。“见木不见林”里的那个人,只看见一棵枯树,看不见一片大树林。他的糊涂是在于:砍树的时候,应当把一片树林先看一看,从中选择可以做柱子的树来砍。即使先碰到的是一棵枯树,也应当想一想,除了这棵枯树之外,是不是还有可以做柱子的好树。那个人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一看见枯树就伤心落泪,真是糊涂透顶了。教这篇故事,要让儿童认清这个道理:看问题要全面地看,不要只看一点。教师也可以再举别的例子来补充解释。两个故事有一个共同的教学目的,那就是教学生看问题要全面。不能仅仅看到个别的现象就下判断。  相似文献   

10.
l.盲目判断例1 现有两个粗细相差很小的试管,在大试管里装大半管水,把小试管管口向上放到大试管里,然后迅速倒过来,如图1所示,则这时我们看到的现象是()A.小试管不动B.小试管向下运动脱离大试管掉下来C.小试管向上运动进到大试管里面去D.无法判断小试管的运动情况  相似文献   

11.
有的学生以为水的温度升高到 10 0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 )就会沸腾。产生这种看法的原因是对液体沸腾的条件不清楚。为了纠正这种认识 ,可在讲授“液体的沸腾”这部分教材时 ,补充下面的演示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在大号试管内装入约 1/ 3的水 ,小号试管内装入适量的水 ,应图 1使小试管的水面没过温度计的玻璃泡 ,小试管放入大试管中 ,大试管的水高于小试管的水面。实验时 ,先将小试管拿出 ,用酒精灯对大试管加热。当大试管里水沸腾时 ,用温度计测出水沸腾的温度 ,这个温度就是实际气压下水的沸点。比如 ,实际情况是 1个标准大气压 ,…  相似文献   

12.
教女儿动手     
晚上,我正看书,8岁的女儿拿着一道题来问我:“在一个试管里装上半管即将结冰的水,为了使试管里的水尽快结冰,现有糖、盐、雪、碱4种物质供你选择,你选哪一种放进试管里?”女儿说她想了很久也没琢磨出来,让我来告诉她。我对女儿说道:“你可以把这四样东西都试一试,不就知道了吗!”“可是现在外面没有雪呀!”“家里不是有盐、碱、糖吗?”我让女儿先把手弄湿,再让她抓一些碱面放在湿手上,问他什么感觉,她回答说手很热。这样女儿就明白了往试管里放碱,不能使里面的水尽快结冰。我又让女儿拿来两个玻璃杯,装上半杯水放到冰箱里,调到最冷状态。20…  相似文献   

13.
小蜜蜜会折纸船。瞧,她用一张红纸和一张蓝纸,折了一只红船和一只蓝船。“砰!砰!”有人敲门,是毛毛。唷!毛毛手里拿的什么呀?小糖人!“给你,你一个,我一个。”毛毛把小糖人给了小蜜蜜一个。小蜜蜜接过小糖人,高兴地说:“毛毛你看,这个小糖人是我,我开着红船到海上去啰!”“我也去!”毛毛把另一个小糖人放进蓝船,问蜜蜜:“我们开船到海上干什么去呀。”“当小小航海家呀!”“开船啰,开船啰!”两个小小航海家就把红船和蓝船,放进装满水的大脚盆里,然后开呀开呀,开到  相似文献   

14.
秋天到了,太阳公公撒下了金粉,田野里到处都是金灿灿的,凯丽姑姑给小浣熊米拉一家送来了好多大南瓜。“南瓜好大啊。”米拉站在南瓜旁边,南瓜比他还高出一头呢!爸爸和妈妈一起把一个南瓜切成了两半儿。爸爸把南瓜子掏出来,米拉跳进半个南瓜里,觉得它真像一辆南瓜车“。要是我有一列南瓜火车该多好啊。”米拉这样说着。“我们来试试吧。”爸爸给半个南瓜画上了车窗和轱辘,它真的动起来了,发出轰隆轰隆的响声。小表弟米夏带着弟弟妹妹们好奇地跑了过来“:我们也想坐南瓜火车。“”不行,它是我的。”米拉大叫着。爸爸对米拉说“:火车上应该有客…  相似文献   

15.
《两小儿辩日》一文,最后一句话是“孰为汝多知乎”。对其中的“为”字,课本注解的是“为,以为、认为”。(见修订本初中语文第一册注②)笔者认为,这样解释缺少根据,实属臆断,在此,“为”应看作“谓”的通假字,也就是现代汉语“说”的意思才较合适。理由如下: 第一,“为”释作“认为”使同一条注解中的翻译和解词互相矛盾: 注解中先把“孰为汝多知乎”翻译成“谁说你多智慧呢”,显而易见,这是把“为”翻译成“说”了。但随后又解释说:“为,以为、认为。”那么,这个“为”到底是应解释成“说”  相似文献   

16.
作为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的语素在汉语里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王力先生说:“汉语基本上是以字为单位的,不是以词为单位的。要了解一个合成词的意义,单就这个词的整体去理解它还不够,还必须把这个词的构成成分(一般是两个字)拆开来分别解释,然后合起来解释其整体,才算是真正彻底理解这个词的意义了”。由于词义和构成词的语素义之间的密切联系,反义词间的意义对立常常通过反义词里的反义语素或多或少地表现出来,这样,反义同和反义语素的联系就成为可能了。事实上绝大多数反义词都具有反义语素,这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语言现象,很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铺:象声词,吹气声。元本《诈妮子》三折“紫花儿”曲;“呼的关上笼门,铺的吹灭残灯。”《元剧俗语方言例释》里,把“铺的”解释为“忽的”。这样解释恐怕是需得商榷的。四川方言中,常常把“铺”这个字音作为吹气的象声词来使用。如说“你铺的一口就将灯吹  相似文献   

18.
六月里,太阳火辣辣的,真热呀,鼹鼠妈妈在屋里装了一台空调,两只小鼹鼠说:“妈妈,这里真是一个清凉的世界!”田鼠来找小鼹鼠玩,他把鼻子贴在玻璃窗上,大声喊:“我们到河边去捉小鱼。”鼹鼠妈妈摇摇头,说:“大热天,我家小鼹鼠不能到外面去,要不会把皮肤晒黑的。”田鼠走开了。过了会儿,刺猬来找小鼹鼠玩,他把鼻子贴在玻璃窗上,大声喊:“我们到小山坡上去摘野草莓吃。”两只小鼹鼠摇摇头,说:“妈妈不让我们出门,我们家真凉快!”刺猬走开了。  相似文献   

19.
用大试管收集一试管NO2气体,倒扣在水槽里,不久看到试管里红棕色气体消失,试管里水面上升至容积的大约2/3处,再往试管里通入适量氧气,又出现红棕色,接着红棕色又消失,液面又上升.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试管中红棕色的NO2和水反应生成HNO3  相似文献   

20.
池塘里有几条鱼一次,我和梦礼、梦佳两姐妹散步路过一个水塘时,看到有人正在钓鱼,我顺口提了一个问题:“怎样知道这个水塘里有多少条鱼?”梦礼说:“那还不好办,把鱼全捞上来就知道了。”梦佳说:“把水抽干,鱼都露出来了,捡起来数一数不就得了。”我说:“如果水塘非常大呢?”两个女儿都不说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