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凤耐 《学周刊C版》2011,(11):111-112
语文课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一节课下来,干巴巴的,课后反思一下:没意思!别说学生学得不带劲.就连老师也觉得缺乏热情,太枯燥,难怪学生不愿上语文课。  相似文献   

2.
在数学课堂上,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新课程实施几年来,教师在教学理念的变革和教学方法的更新上有了较大的进步,但学生的问题意识依然淡薄,出现了学生不敢提出问题、不愿提出问题、不会发现问题的现象.因此,教师要营造和谐氛围,创设探究情境,教给学生方法,使学生敢问、愿问、会问.  相似文献   

3.
新课改之后,我校科学教师对学校三到六年级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发现依然存在以下问题:学生不愿提问,也不会提问。针对不愿提问和不会提问的现象,我们分别做了现状分析和改革尝试,以期让学生在愿问和会问之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2月18日《京华时报》报道:某县乡镇中学初三年级原有157名学生,今春开学后,学校突然宣布,全年级成绩50名以后的学生不允许参加中考,并要求他们都去该县职教中心去上学,称如果不去就不给毕业证.据悉,30多名学生已经"选择"去上技校,不愿上技校的学生被迫辍学回家. 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愿不愿意上职校,学生和家长有自由选择的权力.该校竟然强迫学生上技校,这显然是侵犯了学生和家长的选择权.对此,人们不免要问:这些所谓的"差生"为何被强迫上职校?  相似文献   

5.
前些日子,有些家长向我反映.说孩子不愿上幼儿园。我问他们是什么原因,都说不知道。为此事,我一连想了几天,也找不出原因,最后  相似文献   

6.
有教师认为学生不会评论时事新闻是信息不畅,对社会所知甚少.这种情况可能在一些地区存在,比如“封闭式管理”“军事化管理”的学校,为让学生“免受干扰”,不让他们知道外面的风吹草动,甚至星期天也不准回家;有学校为向社会表明并非“高考集中营”,而是“素质教育基地”,晚上七点有时让学生看看“新闻联播”,但不等天气预报立刻关机.其他诸如看报、上网等等,一律禁止,有些学校甚至连“新闻联播”也不愿给学生看.如果问一些学生对社会重大事件的看法,学生经常一脸迷茫,如桃源人不知有汉.  相似文献   

7.
正在进行的教学环节是“亮点寻踪”。“臣本布衣……不求闻达于诸侯……”学生在朗读《出师表》第6段。读完,我问学生:“‘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怎样翻译?”学生不假思索地说:“在乱世中保全性命,不希望在诸侯那里显扬自己。”“从中能看出诸葛亮原本是怎样一个人?”“默默无闻,不愿表露自己”、“不满现实,退隐田园”、“不喜欢卖弄自己的才华”……学生的回答不尽相同,但都有道理。也有学生托着下巴思索,眼中充满疑惑。我继续追问:“也就是说,诸葛亮像古代许多隐士一样,归隐田园,不愿出来做官?”经我一问,有的谨慎点头,表示肯…  相似文献   

8.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在课堂中越来越不愿意动——不愿动手、不愿动脑、不愿动口,课堂气氛比较沉闷.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9.
由绪论课想到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绪论课想到的南炳泉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同一位教师交谈,他正为学生不重视、不愿学习他教的(某地质专业基础)课而着急。我问:“你认为是什么原因?”他说:“是不是你们教务处把英语抓得太紧、要求太高,而影响了其他课?”我又问:“那你又是如何引导、激发学生学习...  相似文献   

10.
问与答是两个紧密联系的环节 ,但在教学实际操作中 ,问和答的运用并不平衡 ,重问轻答是普遍现象 .许多教师可以在问题的设计上绞尽脑汁 ,就是不愿或不能组织答问 ,有的是自己答了 ,越俎代庖 ,变成了实质上的“满堂灌” ;有的让学生答 ,也是做做样子 ,或不给思考问题的时间 ,或不予提示点拨 ,或答对答错不置可否 ,使问答变成一种形式 ,这样课堂是搞热闹了 ,但没有真正发挥提问的功能 .我们知道 ,问是开启思路 ;答是问的延伸 ,是思维成果的展示 .问得妙 ,还要答得恰到好处 ,才是高质量的训练 .因此 ,为了更好地使这两个环节相互促动 ,把教学提…  相似文献   

11.
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水平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这里的"得益于课外",即受益于课外阅读.可如今的现状却是,书本阅读离学生越来越远.他们宁愿看两小时电视,却不愿静心读上20分钟的书.  相似文献   

12.
一、促学生ask a question:创新始于"问题",没有"问题"就谈不上创新,因此,"问题"是提高学生能力的基础,是创新学习的关键。l.消除思想障碍,鼓励学生敢于设问。初中的多数学生怕问问题,追其原因,一是怕问错,使场面难堪,伤其自尊心;二是心理过于紧张,宁可不会,也不愿设问。因此,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关键是要设法打消学生思想障碍,鼓励他们敢于问"问题"。  相似文献   

13.
正一、学生的问题哪去了现在的学生不善于提出问题,那么孩子的问题哪去了?是原本就没有?不,做父母的都知道,孩子在小的时候每天都会有问不完的问题。如:今天怎么又下雨了?是老天爷生气好哭吗?为什么我不能天天过生日?……渐渐地孩子长大了,问题也越来越少了。反思原因:孩子的问题是在我们老师(包含家长们)的压制下渐渐地消失了。是的,随着教育大众化进程的纵向推进,学生数激增,教育资源相对短缺,加之长期以来灌输式教育观念的束缚,造成不少学生从有问题不会提问到不愿、不敢提问渐渐恶化为不思考、没问  相似文献   

14.
学生在认识活动中 ,经常会遇到一些疑惑难解的实际问题 ,从而产生一种困惑、怀疑、探索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又强化个体积极思维 ,并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思维的这种问题心理倾向 ,我们将其称为问题意识。但由于传统教学方式是把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 ,忽视了学生问题意识的激发和培养 ,致使学生问题意识淡薄 ,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 ,或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非是天生的 ,它也需要唤起和培养。为了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 ,我们的教学既要让学生为解决“无知”而问 ,更要让学生为求得“新知”而问 ,既应培养学生…  相似文献   

15.
教学发现,学生不愿大声朗读,读书难的现象比较普遍。问之,答曰:“默读或浏览一下就可以了。”无论你怎样苦口婆心地劝说,他们就是不愿读,很难听到朗朗读书声,就算偶尔读一下,很快就寂静下来了,应付似的。  相似文献   

16.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广大农村中学物理教师越来越重视物理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但是学生探究的问题来源于何处?学生很少主动提问,经常出现"没问题"、"不愿问"、"不敢问"等现象。这就要求教师通过改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用心观察,保持并进一步增强其对物理学科的好奇心,发展其质疑问难的能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相似文献   

17.
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追求热闹,提问过多,走向"满堂灌"的另一个极端"满堂问";问题的设计是为了教师好教,不是为教学服务;不会倾听学生正在回答的问题,不会有效倾听;把"提问"当作惩罚的手段;忽视学生的提问;总选择相同的学生回答问题;给予消极的反馈等.我们往往看到的是教师为了表面上的热闹而简单、随意、重复的提问,课堂上占半数的提问是缺乏科学的依据与科学设计的;学生则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或不能、不善于提出问题.  相似文献   

18.
心理辅导课堂上有时学生会表现出调侃、哄堂大笑、窃窃 私语、不愿交流等心理阻抗现象.是什么因素影响学生的上课状态?是 什么原因让学生有意无意地进行课堂阻抗?怎样解决学生的心理阻抗问 题?本文对此进行了初步研究,并提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开展人本 主义活动、提供安全的交流环境等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9.
我们时常在听课时发现:尽管任课老师精心创设了各式各样的问题情境,并进行了启发、诱导,希望学生能有疑而问,但会提问题的学生总是少部分。经细细分析、调查了解,觉得学生大致存在以下的心态:①不懂得如何质疑问难;②由于师生关系不够融洽,教学气氛过分严肃,导致学生对任课教师产生了恐惧感而不敢提问题;③对学习信心不足,总担心提问题不适,会被老师或同学讥笑;④部分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明知不懂或有疑问也不愿问。  相似文献   

20.
<正>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然而,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不少学生从有问题不知提问到不愿、不敢提问,再渐渐恶化为不思考、没问题,教师往往一问到底,而忽视了学生的发问。我们越来越重视提问的技巧,但很大程度上仍局限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言语交流活动。这些现象都导致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弱化、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的缺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