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周朴园对侍萍的爱情态度,曾引起不少争议,至今仍然众说纷纭。因关系到周朴园形象的意义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今特为之一辩。一种意见认为,周朴园对侍萍不可能有真正的爱情,这是由他剥削阶级的本质决定的。他三十年前与侍萍同居只是为了玩弄以满足自己,三十年以来的怀念是假装的,并非出于真情,目的是维护自己的声誉和家庭的体面。三十年后对侍萍的绝情就是最好的证明。而最后一幕的“追认”,是在真实面目已经暴露、万不得已的逆境中采取的“变通手段”。很明显,这种意见受了“阶级本质决定论”的影响,认为每个阶级  相似文献   

2.
《雷雨》描写的是以周朴园为核心的发生在带有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里的悲剧。全面看待周朴园 ,剖析其性格特征 ,可以说 ,他是一个“正邪两赋”式的典型代表。从周朴园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上可以看出 ,根据生活本身的逻辑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才能真正领会人物性格的多面性。  相似文献   

3.
“我倾心于人物”——谈曹禺剧作中的人物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禺在谈到自己的创作经验时说:“作为一个戏剧创作人员,多年来,我倾心于人物。我总觉得写戏主要是写人;用心思就是用在如何刻划人物这个问题。”那末,曹禺作为二位戏剧大师,他在刻划人物时用了些什么“心思”呢?他那些不  相似文献   

4.
5.
高虹 《现代语文》2010,(4):64-66
曹禺的戏剧创作与宗教的关系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曹禺接受宗教的影响决不囿于某一具体宗教形态,他是一种泛宗教影响。原罪意识是曹禺早期戏剧创作的中心主题之一。他在戏剧《雷雨》中不仅以艺术化的手法演绎了基督教文化的原罪理念,同时也将人性无法完全克服的根本弱点带入原罪意识中加以解剖,最终提出了人类灵魂拯救与自救的命题。  相似文献   

6.
“曹禺模式”的先天缺陷——论曹禺戏剧中的女性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禺的剧作洋溢着生命的诗意,他以一种“青春型”诗人的创作感觉来创作话剧作品,使得作品在具有某种青春与生命冲动的奇异的力之美感的同时,也存在着一种先天缺陷,即,女性生命的辉煌、张扬与男性的困顿、委琐、苍白使人物设置呈现出“失衡”状态。同时女性角色自身的脸谱化倾向也削弱了角色的蕴藉性,作者男性偏狭视角关照下的女性形象似乎有着“天生不足”的缺陷。  相似文献   

7.
曹禺话剧《雷雨》是高中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优秀文本。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启示我们,在进行戏剧文学鉴赏教学时,找准赏析的着力点,以还原时代情境和匡正审芙态度为突破口,注重唤醒学生的审美体验,灵活运用审美系统性原理指导学生研摩文本,纵深探求,剖解归纳,质疑辩难,以达成教学目标,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雷雨(节选)》是中学语文教材中常读常新的经典篇目,然而在日常教学中,许多老师对人物形象的解读往往流于表面,要么给人物贴阶级的标签,要么以道德的标尺将人物分为绝对的好人和坏人。本文试图通过对课文中一个难点的解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形象,追求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来改变教学中的简单化、单一化的毛病。  相似文献   

9.
通过中西戏剧塑造人物时艺术目标、方法和审美效果的对照,阐明中国古典戏曲塑造人物时所表现的诗性特征,即主要以诗歌语言而不是用动作情节,揭示、描绘人物的情感世界,不仅创造了诗意隽永的意境,也使这些人物的性格带有鲜明生动的感性特征,但往往缺乏复杂的辩证的性格。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实际上,悲剧在毁灭有价值的东西之前,已把这种东西扒得一丝不挂,让它赤裸裸地袒露在人们面前,然后再把它毁灭掉。这样才能吸引人们的眼球,使人们脸红心跳,产生激越的情绪,引导人们对人性的思考,对灵魂的拷问。那么《雷雨》这出悲剧给我们剖析袒露的是什么呢?应该说,是理智和情感交杂而形成的人性。因此,《雷雨》也是一出人性悲剧。  相似文献   

11.
怎样理解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四川宜宾市三中谢红曹吕先生的《雷雨》第二幕被选为中学课文已有几十年了;理解这段戏的最大难点在于怎样看待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长期以来,由于“左”的影响,人们习惯于用概念去硬套人物形象,给人物形象硬贴上标签,而无视人物...  相似文献   

12.
传统文学体裁中,小说和戏剧最大的区别在于故事的呈现形式。小说是叙述者讲故事,戏剧是演员演故事。因此剧本最独特的文体特点在于其对话形式和表演提示,故而解读对话和动作就是阅读剧本最根本的方法。通过品味台词和舞台说明这一方法,深度解读《雷雨》中的周朴园形象。  相似文献   

13.
传统观点认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假的,并以此证明其"虚伪"。教参也持这种观点。但只要认真推敲,我们不难看出,周朴园  相似文献   

14.
描写是作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人物塑造的主要表达方式,人物描写与个性化形象塑造密切相关,三国人物在史书中比较模糊,到戏曲人物描写逐渐细致化,在《三国演义》中人物形象定型,京剧三国人物脸谱化,个性化特征逐渐形成与人物形象描写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在始乱终弃题材中,男性长期面临着千夫所指的道德谴责。本文以周朴园、佟振保为个案, 着眼于当事者的深层心理,分析在始乱终弃题材中男性的二难处境,从而揭示与女性不尽相同却更易被忽 视的男性的悲剧性生存。  相似文献   

16.
茅盾在《读〈倪焕之〉》一文中说:“所谓时代性,我以为,在表现了时代空气而外,还应该有两个要义:一是时代给以人们以怎样的影响,二是人们的集团的活力又怎样地将时代推进了新方向,换言之,即是怎样地催促历史进入了必然的新时代,再换一句话,即是怎样地由于人们的集团的活动而及早实现了历史的必然。”在二十年的小说创作生涯中,茅盾为我们塑造了大量的人物形象。分析这些形象,我们可以看到:上述理论主张贯穿在茅盾的创作实践中。他总是通过人物形象来思考时代、反映时代。 本文主要讨论茅盾小说创作中“用形象思考时代”这一创作模式的基本内涵及其形成。  相似文献   

17.
廉刚 《现代语文》2009,(7):102-103
针对《雷雨》中的周朴园对鲁侍萍究竟有没有感情这一情感问题,本文从作者的创作思想、周朴园所生活的社会环境、立足于“人”的观念看待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三个方面进行剖析。从分析中可以看出周朴园对鲁侍萍是有感情的,但这种感情的表现却是曲折的,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有着许多真实的成份。在周朴园的身上,既有凶神恶煞的一面,也有软弱、温情脉脉的一面。  相似文献   

18.
教师引导学生鉴赏周朴园形象,不能囿于教材节选的章节,而应从《雷雨》整本书着眼。从人性的角度看,周朴园对梅侍萍的感情是真实的,对鲁大海更多的是父亲对儿子的宽容、怜爱和劝教。  相似文献   

19.
应当怎样理解《雷雨》中的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一个有争论的话题。语文教学参考书上是这样分析的“:年轻时,他对待侍萍始乱终弃。年老了,他似乎在深情地“怀念”已死的侍萍……他感到寂寞孤独,因此怀念侍萍,借以弥补他灵魂的空虚,使精神得到自我解脱。其实,他的“怀念”是十分“廉价”的,也是十分自私的。”这样的分析,不能说没有道理,但失之深刻,失之全面。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真实与否,我们先来分析文本:爱情的见证物。绣有一朵“梅花”和一个“萍”字的“两件绸衬衣”。侍萍用一针一线绣成的“梅花”和“萍”字,无不包含着对周朴园…  相似文献   

20.
所谓"大陆形象",是指一定时期台湾岛内社会公众对大陆相对稳定的总体印象、看法、态度和评价。大陆形象长期被台湾社会所误读、扭曲,甚至"污名化"、"妖魔化"。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固然与两岸长期隔绝对峙、资讯匮乏、互信基础薄弱有关,同时也与我们大陆的自身建设不甚健全和传播力不足有关。随着两岸关系步入和平发展的新时期,如何建构和塑造良好的"大陆形象",使正面的"大陆形象"在岛内得到广泛而有效的传播,不仅关系到大陆人民的福祉,而且日益成为对台软实力建设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