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语言和语言符号是文化的载体,由于文化的渗透力极强,文化因素渗透于语言的各个层面。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其本质是一种替代作用,其目的是使两个不同国家或民族相互沟通。翻译效果取决于译者对原作本身的理解和传达,也取决于译者对原作语言所负载的文化因素及其意蕴的理解和表达。译者要认识到"异化"和"归化"作为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只是取向不同,这两种翻译策略并无矛盾。尽管中西文化大相径庭,但是气候、生活对文化的影响却是大同小异,因此人们对文化的感知、感觉大致是相同的。在翻译过程中,这种文化共通感对于理解不同文化所蕴含的意义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2.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他一身兼二职——原文读者和译文写作者。译者作为翻译主体,原作是其对象性活动的客体,为了完成翻译的任务,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尽力达到对原文本的充分理解。而理解过程中,译者主体性中的"受动性"因素,包括两种语言的特点、习惯,语言转换的客观规律,原作的语言、文化和审美的特征,译者所处的时代语境,特定时代的翻译观等都约束着译者不能任意发挥。而译者的世界观、立场、以及对所译作家、作品的态度的不同,无一不对译作的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广告翻译是一个需要译者创造性的过程,因为广告的目的就是为了吸引消费者,使消费者对产品有极大的兴趣,以达到销售商品的目的,因此广告翻译中常会使用创造性叛逆的翻译方法.创造性叛逆的翻译方法是译者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再现了原文的内容和神韵,从而实现翻译的等效.这尤其体现在语言、文化、译者的主体性三个方面,由于中西文化语言的差异,译者需要创造性地再现广告的语言特色和风格特点,创造性叛逆使广告翻译不再拘泥于原来的形式而是以感染消费者为目的,将广告翻译的宣传效果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相似文献   

4.
释意翻译理论主张文化与语言可分割,指出文化翻译实质在于实现交际双方的交流和理解,提出"以隐译隐""化隐为显"翻译策略,以实现确切阐述源语语言,让译文读者的理解尽量接近源语读者的理解的翻译目的,并为译者提供了切实高效的理论指导。释意翻译理论直击翻译最深层次的理论命题,对积极促进文化多元主体在交流和理解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翻译理论界一般均把翻译过程分为理解与表达两个阶段,法国释意论却在众多翻译理论中一反传统,提出了"理解—脱离原语语言外壳—表达"三个阶段论。释意论认为翻译离不开译者的认知补充,即"语境知识",只有足够的认知补充才能帮助译者做出正确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脱离原语语言外壳,用地道的译语语言将同样的"意义"表达出来。这一观点在商贸翻译中更具适用性,因为在商贸翻译中尤其要求译者必须具备相应的必要的专业知识,而这便是"认知补充"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做好商贸翻译译者必须拥有必要的认知补充才能在翻译过程中脱离原语语言外壳,达到好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6.
翻译是一种错综复杂的互文性语言转换活动,既与原语文本和目的语文本所涉及到的语言、文化、社会等密切关联,也与原语文本作者和译者密切关联,这种关联就是互文性;因此,翻译可视为原语文本的意义潜势与译者前理解或期待视野相互作用的产物。原语文本向译者提供有待具体化的意义潜势,引导并制约着读者对文本的解读。读者带着一定前理解或期待视野与文本对话,理解并阐释文本,最终实现文本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哲学诠释学与接受美学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翻译是翻译的最高境界,对译者自身气质、人生经验、艺术和学识修养等有很高的要求.译者在文学翻译中需充分发挥主体性.彻底理解、深切领悟原文,用译入语进行再创造.本文运用哲学阐释学与接受美学的相关原理对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进行探讨.文章说明了哲学阐释学"视域融合"原则和接受美学"文本召唤结构"对文学翻译的指导作用,详述了译者在文学翻译中主体性的表现,即译者应在文学翻译时应从语言、风格、文化等方面进行再创造,传神再现原文艺术美,再现原作丰姿.  相似文献   

8.
文才 《青海教育》2002,(1):28-29
一、编译者的文化水平(汉语文水平和专业水平)影响了教材质量 翻译是把由一种语言组成的材料所表达的意义(内容)用另一种语言组成的材料表达的过程,即理解和表达,对译文的校订和修正.教材翻译不同于其他类翻译,作为译者,他的文化素质、工作态度、语言修养直接决定着译文的准确性.对于理解,如果译者对原文语言修养不深,就无法准确地理解词义.  相似文献   

9.
当今世界日益呈现出合流文化的态势,语言融合无时无刻不伴随着文化融合。中国本土语言文化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现象,这势必会使英语姓名汉译产生一些有待解决的新问题。依据目的论思想,译者将"零翻译"作为英语姓名汉译的目的之一,体现了译者对合流文化趋势之下英汉文化融合趋向的敏锐洞察,以及译者对读者的接受能力和解读潜能的充分尊重和配合。换言之,"零翻译"决不仅仅是停留在技巧层面的方法概念,更是一种体现译者特定翻译目的的翻译意识,一种突破常规的逆向翻译观念。  相似文献   

10.
英汉语言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的“忠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国生  马大森 《文教资料》2005,(36):102-104
导致硬译、死译等现象出现的原因是译者对翻译忠实的片面的理解,忠实的翻译不应是语言形式的等值转换,而应是用译入语去体现两种文化的差异性.合格的译者在掌握两种语言的同时必须对其所负载的文化有深刻的理解,熟知两种文化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采用符合译入语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的语言形式去体现两种文化的差异性才算是做到了翻译的忠实.  相似文献   

11.
阐释学是一种探求意义理解和解释的科学。翻译是一种语言文化的互动活动,词义翻译又是翻译之根本。而译者是翻译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对原作的选材、理解、翻译策略的选择都体现了主体性能动的发挥。  相似文献   

12.
中国饮食文化资料是文化资料翻译中的一种。本文分析了刘军茹《中国饮食》一书英文版的译文,整理分析了其中的三种翻译问题:粗心误译、名称翻译的不统一、文化资料的理解偏差。这三种问题对中国文化资料翻译的启示是:译者个人的语言文化素养;译者个人的职业伦理;出版部门细致审核的必要性;深层次理解中国文化因素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翻译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为我们提供了认识翻译的全新视角,译学界开始关注翻译主体研究,译者主体性地位在语言、文化与人的研究中逐渐被确立。翻译是一种文化话动,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贯穿始终,译文必然受译者意识的影响。翻译是不同语言字符的转换和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这种转换和交流,犹如自然界中能量的转换那样,不可避免地存在能量的损耗,存在文化意象的缺损和文化信息的损失(包惠南,包昂,2004:303)。文化意象的缺损必将影响读者对原文的欣赏,但译者主体性可以使文化意象得以重构和再现。1译者主体性与文化意象概说查明建和田雨(2003)在论述译者主体性内涵时说,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具体表现为:译者对作品的理解、阐释和语言层面上的艺术再创造;对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的文化目的、翻译策略和在译本序跋中对译作预期文化效应的操纵等方面。换言之,译者作为主体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全过程,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个体,他在从事翻译活动时,以自身文化为参照对原作进行吸...  相似文献   

14.
文化缺省,简单来说,就是为了简便,作者省略了共享的文化背景知识。文化缺省体现了交际的经济性原则。翻译不仅是单纯的语言行为,更是一种文化活动。文化缺省,势必会给译文读者带来理解上的困难,所以这就需要译者从认知理解角度出发,在原语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搭建桥梁,建立最佳关联,进行合适的翻译补偿。  相似文献   

15.
"和谐"是我国文化的精髓和价值核心,也是生态翻译学的核心理念之一。生态翻译学关注译者在翻译生态环境中的境遇,注重译者与翻译生态系统的关系研究。在翻译活动中,译者要努力实现与翻译群落、语言与文化系统中诸要素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6.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他一身兼二职——原文读者和译文写作者。译者作为翻译主体,原作是其对象性活动的客体,为了完成翻译的任务,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尽力达到对原文本的充分理解。而理解过程中,译者主体性中的“受动性”因素,包括两种语言的特点、习惯,语言转换的客观规律,原作的语言、文化和审美的特征,译者所处的时代语境,特定时代的翻译观等都约束着译者不能任意发挥。而译者的世界观、立场、以及对所译作家、作品的态度的不同,无一不对译作的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一、编译者的文化水平(汉语文水平和专业水平)影响了教材质量   翻译是把由一种语言组成的材料所表达的意义(内容)用另一种语言组成的材料表达的过程,即理解和表达,对译文的校订和修正.教材翻译不同于其他类翻译,作为译者,他的文化素质、工作态度、语言修养直接决定着译文的准确性.对于理解,如果译者对原文语言修养不深,就无法准确地理解词义.   ……  相似文献   

18.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活动,其过程是用一种语言形式再现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因此翻译的时候理解两种语言的跨文化内涵,是值得译者注意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文化预设是一种复杂的语言现象,它具有共知性和合适性两大特点。文化预设对读者及其对原文理解的过程施加影响,特别是极大地影响翻译这一特殊的言语活动。它不仅制约着译者对原作的理解、文本信息的传递和接受,而且从宏观上影响译者翻译重构策略的选择。了解文化预设有助于透彻了解原文、灵活处理源语的文化预设,尽量缩短两种语言文化间的距离,清除由于缺乏理解、甚至误解而造成的障碍。  相似文献   

20.
翻译理论研究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语言学派理论,另一个是文化学派理论。在实际的翻译中往往是两种理论的有机结合,二者互补互融,缺一不可。语言学理论是翻译的必要条件,译者需要在理解原文构造、词汇基础上才能把其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文化理论是翻译的充分条件,只有把握文章创作背景及读者心理等文化方面因素,才能恰当巧妙的进行翻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