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伦理在《左传》所记载的春秋时期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它既是神佑之法,也是国家之宝与立身之首。春秋时期“信”伦理的内涵与特征集中体现为信具有正义性、真实性、现实性,以“义信”为首要价值,以“诚信”为本质内涵,以“利信”为现实导向。在新时代,我们要借鉴春秋时期的“信”伦理建构,加强以“义”养“信”的诚信内涵建设,实现由“诚”致“信”的诚信价值培育,保障趋“利”有“信”的诚信现实导向。  相似文献   

2.
当代大学生诚信的缺失与矫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诚信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何谓“诚信”?从字面解释:言成为诚,人言即信。诚,形声字,从言,成声。本义即是诚实无欺,真实无妄。信,会意字,从人,从言。本义即是信守诺言,言行相符。许慎在《说文》中说:“诚,信也”,“信,诚也”,由此可见诚信互义。诚与信在本义上是相通的,但二者的含义又不完全相同,这主要表现在:“诚”更多地指“内诚于心”,侧重于主体的自我修养;“信”则偏重于“外信于人”,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诚信,就词面意义上讲,就是诚实守信,它要求一个人首先要有诚实的品德和境界,尊重事实,表里如一,既不自欺也不欺人。其次,…  相似文献   

3.
当代大学生诚信的缺失与矫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谓“诚信”?从字面解释:言成为诚,人言即信。诚,形声字,从言,成声。本义即是诚实无欺,真实无妄。信,会意字,从人,从言。本义即是信守诺言,言行相符。许慎在《说文》中说:“诚,信也”,“信,诚也”,由此可见诚信互义。诚与信在本义上是相通的,但二者的含义又不完全相同,这主要表现在:“诚”更多地指“内诚于心”,侧重于主体的自我修养;“信”则偏重于“外信于人”,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诚信,就词面意义上讲,就是诚实守信,它要求一个人首先要有诚实的品德和境界,尊重事实,表里如一,既不自欺也不欺人。其次,要求人们在与人交往时履行自己应承担的责任,信守诺言,言行一致。  相似文献   

4.
孔子的“信”伦理思想与当代德育环境建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孔子“信”伦理思想的要旨孔子的伦理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中 ,对“信”的解析主要有两个层面 ,即关于“信”的普适伦理和关于“信”的教育伦理。尽管教育伦理是普适伦理在教育领域的体现 ,两者并不在同一审视维度上 ,但它们之间的层递关系 ,更加凸显了孔子作为一代教育大家的特质和风范。(一 )“信”在社会生活中 :普适的“信”伦理思想就孔子的整个道德体系而言 ,“信”固然不像“仁”处于“德”的核心地位 ,不过 ,在他看来 ,离开了“信”就无所谓“德”,就谈不上“仁”、“行”和“政”,因为“信”是一种普适的存在 ,并贯穿于全部…  相似文献   

5.
“诚信”是一个人对自己言行负责任的伦理规范,其基本内涵包括“诚”和“信”两个方面。“诚”主要讲忠诚老实,诚恳待人;“信”主要讲取信于人,信任他人。作为一个社会的基础道德的重要内容,“诚信”与市场经济以及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稳定与发展密切相关。诚信道德体系的建立与  相似文献   

6.
在政府的作风建设中,诚信原则深刻影响着政府组织及公务人员的行政态度、行政行为与行政绩效。在中西传统文化及现代的行政语境中,“诚”与“信”具有丰富的学理意蕴、伦理内涵和法理价值。文章将“诚”与“信”作为关键词,从态度和行为两个层面检讨政府作风建设中的“诚”“信”状态,探讨政府作风建设中“诚”与“信”的构建策略,以提高政府的执政力和公信力。  相似文献   

7.
“诚信”是儒家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人和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本原则。儒家认为:“诚信者,天下之结也。”主张真诚待人,诚实敬业,恪守信用,讲求信誉。千百年来,这一儒家传统伦理原则,一直备受推崇。尤其是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内蕴丰富管理思想的儒家“诚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独具魅力。 一 “信”从字面上看,由“人”与“言”组成,含有“人言必用”之意,所谓“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在儒家看来,人无信不立,信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点。信,包含着两方面意思,一是对人对事讲信用,叫言而有信;二是赢得他人的信任,叫取信于人。前者强调管理者自身的信实,后者强调民众对管理者的信任。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民众的信任是管理的重要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  相似文献   

8.
作为新闻道德在理论上概括的新闻伦理思想,它在新闻道德的建立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我国是个文明古国,政治伦理和社会伦理历来十分发达,其中就蕴含着丰富的新闻伦理思想因素和火花,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需要,传播活动日渐频繁出现,在诸子百家积极宣传的政治思想和社会伦理主张中,就包涵了丰富的新闻伦理思想因素。例如先秦诸子百家中十分重视的“诚”、“信”、“实”、“公”等概念,就具有新闻伦理观念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谭虎 《家庭教育》2014,(9):46-46
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世方法,是其内在价值取向、人格操守、生活态度的外在表现。言忠信,行笃敬,具备这种人格特点和行为习惯的人,往往是他们接受教育和自我修养的结果。在中国传统道德中,人们很注重“忠”“信”“笃”“敬”的教育熏陶。《论语-卫灵公》篇曾记载说:孔子的学生子张问,他怎样才能使自己到处行得通。  相似文献   

10.
来稿摘编     
高职学生的诚信教育应从六个方面抓起 诚信从何而来,诚信应从教育和环境中来,从社会实践中来,从德治、法治和市场经济建设中来。具体应从6个方面抓起。1.基本内涵教育要让学生懂得什么是“诚信”:“诚”是一种内在的道德信念,要求做到内心想的、口头讲的和做的一致,不虚假、不伪装,实事求是;“信”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彼此平等、相互承诺、说到做到、相互信任的关系,也就是通常说的守信用、讲信誉,这是兑现所有“契约”、“合同”的道德基础。诚信的核心是信誉、信用。信誉来源于一个“诚”字,“诚”是“信”的手段,“信”是“诚”的…  相似文献   

11.
诚信,是人的内心状态,它不仅是一种道德操守,而且是孕育其它道德品质的基础。根据《说文解字》的懈释:诚,信也,从言成声;信,诚也,从人从言。在日常生活中.“诚”通常表现为真诚、诚实、诚恳;“信”通常表现为讲信誉、守信用、重承诺。“诚信”的含义,就是忠诚老实、诚恳待人,以信用取信于人,对他人给予信任,从而获得社会的普遍信任。长期以来,人们把诚信作为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基本道德标准。老子把诚信作为人的重要行为准则,指出:“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相似文献   

12.
教育伦理生态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的伦理内涵根源于人的未定性。“人之成长”与教育的“共生同构”关系映现了“教育-伦理”生态,教育价值生态和教育实践生态展开了教育的伦理内涵,只有从人的特性出发才能真正理解教育的伦理内涵,这对于把握“教育-伦理”的生态,理解教育的实质,推进教育改革,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诚信存在双重内涵:法制内涵(“经济人”的诚信)和伦理内涵(“伦理人”的诚信)。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诚信的内涵也会发生变化。“经济人”的诚信与“伦理人”的诚信有不同的建构规律。面对诚信的双重缺失,应当以建构“经济人”的诚信为重点。  相似文献   

14.
由“位”字说开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汉字尤其是会意字,用心琢磨一下,真是耐人寻味。如“信”字,由“人”字和“言”字合成, “人言为信”,表示人说的话有信用。再如“位”字,由“人”字和“立”字合成,“人立为位”,表示人站着所占的地方,即位置。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庄子》中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卮言”。分析了“卮言”的内涵,比较了“卮言”与“寓言”和“重言”的特点,指出它是一个与“寓言”和“重言”并非处在同一个层面的范畴。认为“卮言”体现了庄子开放求新的学术态度,并以“无”为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6.
一、案例背景。黄厚江老师说过,文言文教学应是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的统一。“言”指词语积累、古汉语语法、诵读方法、文言语感;“文”的内涵就是文章、文学、文化。在具体的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言”达到“文”的彼岸。笔者所任教的学校为农民工子弟随迁学校,学生对“文”“言”的感知理解能力较弱,在课堂上教师一般偏重“言”的铺垫和积累,而笔者尝试从课文的预习指导入手,开展一次“文”“言”结合的有效教学。  相似文献   

17.
“信”即我们现在所说的“诚信”,是“内诚于心”和“外信于人”的统一.它有着诚实守信、表里如一、道德品质与道德行为相一致的丰富内涵.古往今来,不乏赞颂诚信德行的名人事迹,古有商鞅立木取信推新法,今有“信义兄弟”生命接力还工钱.诚信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相似文献   

18.
文言文教什么呢?顾名思义,一个是“言”,一个就是“文”.文言文教学能不能体现出它应该有的内涵?体现它本身的教学规律?如何处理好“言”与“文”的关系?“文”和“言”怎样有机的融合?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国民历来把诚信作为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和操守。在我国传统伦理文化中,“诚”与“信”是相通的。“诚”,即所谓“内诚于心”,表现为真诚、诚实、诚恳等;“信”,即所谓“外信于人”,表现为讲义气、守信用、重承诺、言行一致。“诚”、“信”合起来使用,则有诚实守信,表里如一,行  相似文献   

20.
全球生态伦理在国家关系中有其特定的内涵,它是一种进步的全球主义规范伦理。然而,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下,全球生态伦理又往往陷入“公用地悲剧”、“逐鹿困境”、“责任困境”中。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下走出全球生态伦理的困境,需要加强国际环境法、国际环境机制、全球公民社会的作用,从而在理性主义的指引下在道德与现实之间达成妥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