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北京钟鼓楼地区是北京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长期以来对北京的城市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进步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作为北京最古老的城市地标性建筑地区、城市市场规划区和城市休闲娱乐圣地,其历史文化内涵深厚,人文风俗资源丰富,在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过程当中,这一地区仍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文章以此切入点分析研究了北京钟鼓楼地区的环境变迁及其对北京城市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教育资源,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公共资源,其配置将是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的一项重要社会职能。对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教育资源现状进行梳理发现,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数量依然不足,尤其是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优质教育资源数量较少,而且其分布过于集中,市场参与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有效化解这些问题与不足,有助于优化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教育资源配置,助力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  相似文献   

3.
本文反映了作者对北京城市改造的看法和建议。作者以在北京旧城改造和保护中的亲身经验和参与为基础,指出在改造与保护过程中,要全盘细心地研究,关键在整体保护。文中对国家和北京出台的一系列有关北京旧城整体保护的政策和规划予以了肯定。  相似文献   

4.
将刘心武的城市书写放置在新时期文学的大背景中,以多种视角探析刘心武小说城市书写的特色。首先,相比于京味小说对北京城市乡土性的迷恋,刘心武关注北京由乡土性向现代性的转型;其次,由于对北京强烈的地域认同和问题意识,刘心武的城市书写呈现出“我城”的建构;最后,刘心武书写城市中启蒙的嬗变,理性地呈现出社会文化转型对不同人的影响。总之,刘心武连接了北京的传统性与现代性,立体地展现出北京的城市发展图景。  相似文献   

5.
作为都市研究的"北京学",存在着社会学视角、生态学视角、政治经济学视角、文化学视角和文学视角,但却缺乏教育学视角。教育学视角下的"北京学"研究,有着与其他视角不同的研究问题和提问方式,因此,当代亟需把"北京学"作为一种教育问题、教育空间和教育基础来研究,形成"北京学"研究中的教育自觉、教育眼光和教育学视角。  相似文献   

6.
在日本文化视域中,北京的形象由虚而实、由无足轻重而变得举足轻重始于明治时期。明治时期来北京的日本文化人,既在那里"一叶知秋"地探察了近代中国政治、文化态势与走向,更试图从中发现对中国"一剑封喉"的现实方策。深受汉文化浸染的汉学者的北京之行多充溢感伤情调。这种失落源于以帝都萧索破落的景观为表象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衰败、孔教在近代中国的失效以及"礼仪之邦"国民的鄙俗化堕落等等。带着北京之行获得的高度文化自信和"彼消此长"的自得,为实现对华文化侵略,他们开始了理论及实践层面的谋划与探索。文化侵略之外,领土、经济利益等层面的诉求使日本对华走向了侵略扩张的道路。甲午战争中,福泽谕吉等重要文化人剑指北京的"扼喉"之论,对战事的展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甲午战后,作为胜利一方的日本走上了与西方列强联手侵华的道路,近代北京也因此被强制地染上了"世界色彩",并因其具"咽喉"意义,遂成为列强在华利益争衡的枢纽。《辛丑条约》中有关列强在京驻兵等条款以及作为治外法权地"国中国"的东交民巷,都使中国的主权与民族尊严遭遇极大的挑战,成为中国近代史上难以抹灭的国耻,也极大地左右了大正、昭和时期来京日本文化人的北京书写。  相似文献   

7.
从北京明清史料考察北京城市用水民俗,大体有三个特点:一是北京历史上的国家水治和城市社会的历史发展,对城市用水民俗产生了重要影响;二是城市民间水治依附于宗教性的公共管理,这使城市水治所崇拜的主要神祇,如龙王、关公和土地神等,有时也成为北京传统行业的公共信仰神灵;三是国家资本、中小行业资本与小农结合的投资用水模式,适应了城市社会和外来流动人口生存的多样化需求。  相似文献   

8.
邱华栋创作的北京形象不再是以往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形象。小说运用了符号、隐喻等修辞方式,以特殊的"外乡人"视角塑造了被物质化的北京形象,并考察了现代人与北京这座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城市之间相互排斥的关系。被符号化的北京形象,显示了现代都市人生存的挣扎与困境。  相似文献   

9.
北京作为元明以来的都城,传统节日形态完整,其中作为夏季重节的端午,其礼俗在北京有着生动表现.辽金元时期,端午节俗以国家拜天仪式为中心,同时又具有演武性质的射柳、击球竞技,是一种国家主导的节俗形态.明清以后北京的端午节强调的是家庭形态,家庭性节日民俗占居主导地位,节日日益世俗化,成为城市社会居民生活的节点.从北京端午节俗来看,城市节日有如下特征:城市节日习俗的仪式性明显;城市节日信仰氛围浓郁;城市节日娱乐功能突出.  相似文献   

10.
邱华栋创作的北京形象不再是以往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形象.小说运用了符号、隐喻等修辞方式,以特殊的"外乡人"视角塑造了被物质化的北京形象,并考察了现代人与北京这座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城市之间相互排斥的关系.被符号化的北京形象,显示了现代都市人生存的挣扎与困境.  相似文献   

11.
在梅兰芳1919年访日后不久,日本浪花座迎来了赵碧云一行。在梅兰芳1924年第二次访日后的翌年,帝国剧场又邀请了绿牡丹一行人的访日公演。前者反响平平,后者却一举成功。二者作为梅兰芳带动下的访日公演,是梅兰芳访日公演的影响研究的重要环节,以往却多被忽视。而浪花座场所之旧、剧目之旧,演员未能“入乡随俗”的安排,都是赵演出反响平平的原因。绿的成功,也离不开梅兰芳此前两次演出的铺垫,日本知识分子对于京派海派京剧的对比与宣传,旅居北京和上海的日本人的中国戏曲印象铺垫,时代变化这些天时地利人和等多方面因素的促成,才使得绿牡丹几经磨难后,顺利成行且一举成功。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文学的半殖民现代主义性质不仅在抗战以前的海派和京派文学以及抗战时期张爱玲的小说中广泛存在,也表现于抗战时期的北平文坛.除了中国人在正面和敌后战场的顽强抵抗使侵略者无法以彻底的文化殖民控制北平文坛之外,吸收了欧美现代主义的非官方京派文人也使半殖民现代主义在北平沦陷区得以继续存在.即使官方文人如周作人和沈启无等,也因其早已根深蒂固的半殖民现代主义文学立场而无法在文学层面跟上日本军国主义的文化殖民节奏.  相似文献   

13.
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以及随后中华民国的建立,极大地影响了民国初年北京的市政建设。共和国家建立和公益观念的传播,大大推进了北京市政建设近代化的进程。通过城墙改造和道路建设,传统封建城市的封闭格局被打破。经由新市区规划和公园建设,城市空间得到了拓展和改造。这些变化改善了城市环境形象,便利了市民生活,对北京城市发展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两三百年前欧洲文学史上曾出现的古典主义文学思潮,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也以中国特有的形式出现过。而京派作家群则是中国现代古典主义文学思潮的主要载体。因此不能同意目前流行的将京派作家划归浪漫主义的做法。京派古典主义的形成,既受了西方古典主义的启发与影响,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演进的必然产物。中国现代古典主义文学在理论和创作上表现为推崇理性、崇尚古典、追求自然人性。这些都与欧洲古典主义既有着时代与民族的差异性,又有着深层的相通与相似性。  相似文献   

15.
从人生经历和教育经历出发 ,分析启功先生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 ,以及启功先生在治学方法上打通传统文化各领域的特点。探讨启功先生对北京文学、民间文艺的研究 ,北京文化对启功先生文学、艺术创作的影响 ,进一步分析启功先生在文学、艺术创作与人格形象上与北京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深层关系  相似文献   

16.
民国北京政府时期在中国近代农业危机日益严重和实业救国的热潮下,政府实行了一系列发展农业的政策和措施:如设置了一些专门性的农业机构、颁布了有利于近代农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开办了一些农业学校和农业科研机构。这些政策和措施的实施奠定了中国近代农业发展的基础,从而促进了中国近代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北京太阳村儿童的调查与访谈,发现太阳村儿童的道德发展状况呈现以下特征:以积极、健康、向上为主要发展趋势;从传统向现代家庭观念转变;家庭美德维度影响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维度,但几乎不会影响职业道德维度。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北京奥运圣火传递的社会效应展开分析,虽然北京奥运会已经落下帷幕,但作为迄今为止我国体育史上最大规模的体育社会活动,在许多方面都超过了奥林匹克运动本身,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体育等事业等产生的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旨在为后奥运时期我国体育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现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视对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但是传统手工工匠的行业知识同样不能忽略。北京脱胎漆艺就是这样一个个案。这种工艺知识在清宫造办处油漆作档案中,与其他漆艺一同被记载;民国时期在北京民间的油漆局得到传承;油漆工匠在工程空闲时用它调节行业生活、补给生活。从传统手工工匠的行业知识系统和行业民俗文化两方面考察这个个案,对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俗文化建设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