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颠覆与指斥:浅谈王若虚对黄庭坚诗歌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若虚诗歌批评注重创作与风格的“天全”、“自得”,因而对不合其审美理想的黄庭坚诗歌多有指责,主要体现在:颠覆黄庭坚宗杜说;以苏黄比较来扬苏抑黄;对黄庭坚具体诗作指疵;对黄庭坚诗歌理论的指斥。这些论评,尽管其中渗透着王若虚个人的诗学趣尚,存在指责失当之处,但相较于宋代的黄庭坚诗歌接受,它具有了更多的理性思考内容,并进一步从细部特征上探讨黄庭坚诗歌,成为黄庭坚诗歌接受史的一大转折。  相似文献   

2.
新世纪以来,学界对黄庭坚诗歌的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研究内容涉及到各个方面.如有对黄庭坚诗歌创作影响进行研究的,也有对黄庭坚某一类诗歌专门做研究的,或者对其“夺胎换骨”法有争论的,更有研究后世对黄庭坚诗歌理论体系接受的研究等等,且各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相似文献   

3.
读者对文本的接受是一种能动地参与创作的接受。文本的不确定性和空白是读者发挥想象、挖掘文本意义的基础结构。为使读者有良好的审美反应,并使图书畅销,编辑必须协调好文本本身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与读者的知识结构、价值观等之间的距离,使之接受文本,并达到“心的层次”,实现图书的双效益。  相似文献   

4.
高原 《绥化学院学报》2006,26(6):111-112
文本自身的审美价值是由文本的召唤结构所决定的。召唤结构有深层和浅层,我们称之为外形式和内形式,雅俗共赏就是指读者对处于同一文本不同形式层面的体悟和接受,这时的文本不再被认为是独立存在的客体,而是一个在阅读活动中生成的动态结构。  相似文献   

5.
黄庭坚诗歌传播与接受的文化语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庭坚诗歌的传播与接受,除受其诗歌本身的审美价值影响外,还与重道德教化的儒家诗学观、重诗艺探讨的诗国文化、尚名人评价的接受心理和重宗派地域的民族文化观念等文化语境相关联。各种文化语境为传播接受创造了有利条件,推动了文学的传播与接受;文学的传播与接受又反过来拓展和深化了种种文化语境,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形成了文化交流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6.
黄庭坚诗歌最初是以单篇零章的形式流播的,其主要方式有书作、石刻、题写、酬赠等,丰富多样的传播形式使黄庭坚诗歌即时传播,并拥有了广大的受众,从而促进了黄庭坚在宋诗史上地位的确立。  相似文献   

7.
金元时期黄庭坚诗歌的主要传播方式有:文学传习活动、.诗学著作、诗歌选本、黄集重刊、书法作品等,前四种是集本传播,为文学隔代传播的主要方式,后一种则是单篇传播,是黄庭坚作为诗人兼书法家的诗作在后世传播中独具的特色。其中,有着较强地域性传播特征的文学传习活动和《瀛奎律髓》这样颇具影响力的诗歌选本,对黄庭坚诗歌在金元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伊瑟尔的文本空白理论强调作者与读者以文本为媒介的交流互动,揭示了文本意义由表象性“残缺”趋于实质性“丰满”的过程。究其原因,一方面,“残缺”对应作者创作,由文本的召唤性及作者的读者分身意识造成; 另一方面,“丰满”针对读者接受,与其在填补空白时所经历的二次否定有关,而位于文本虚构两端的现实与想象恰是勾连“残缺”与“丰满”的桥梁。张爱玲的小说以其富有的“空白”结构生动地体现了以上变化过程及其内部规律。  相似文献   

9.
清代,随着人们对明人独宗盛唐缺失的反思、宗宋之风的兴盛,黄庭坚诗歌的接受也呈现出兴盛局面,接受维面颇为丰富,主要有:对其诗歌学古创新的深入探析;对其诗歌风格的多样论评;对其诗歌章法的着力揭示。三个方面互相渗透融合,使黄庭坚诗歌接受走向全面细化和视野不断开放。  相似文献   

10.
黄庭坚承传了柳开、苏轼等关于柳宗元与韩愈、陶渊明同流的观点,进一部巩固了柳宗元的地位;他在“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等理论的指导下,表现出对柳宗元诗歌的全面接受;儒学复兴和文学复古的时代大环境及其相似的人生经历和平淡的审美趣味是黄庭坚接受柳宗元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黄庭坚诗歌在清代的接受历程伴随着宗宋思潮,由逐渐兴起而至大盛:清初,承续晚明回升的宗宋思潮,推尊宋诗的呼声越来越高,开始出现是否以黄庭坚为宗的争议;清中期,宗宋派以翁方纲为首,以学问论诗,极力推崇黄庭坚诗歌;清晚期,宋诗派倡导“学人之诗”,与推尊黄庭坚的桐城诗学、经世派诗学联姻,使得宗黄诗风在道咸之际愈演愈盛;清末民初,“同光体”诗人以唐宋并举来推扬宋诗及黄庭坚,达到了移唐就宋的目的,使黄庭坚诗歌及其创作所昭示的创新精神再度辉煌于这个封建末世。  相似文献   

12.
黄庭坚诗歌在明代不同的文化空间广泛传播,书法作品在黄庭坚诗歌传播中显示了特殊的功能;诗歌选本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学现象和文化现象,在黄庭坚诗歌传播中产生了重大的驱动力和影响力;集本翻刻是比较通行而又便于实施的传播行为,在黄庭坚诗歌传播中具有长久性和信息存储价值。  相似文献   

13.
黄庭坚的七绝变体是其诗歌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他继承杜甫的诗歌艺术,在七绝的内容、结构、表现手法上进行了许多探索,突破了唐代绝句的艺术法则和风格传统,体现了鲜明的宋诗特色。  相似文献   

14.
黄庭坚深受禅宗影响,其作品往往有较浓的禅味,或者喜欢在作品中使用禅宗或佛教典故,加上其用典灵活隐晦,往往让人难以得其真意。如果典故本意未明,就不能准确地理解黄庭坚的作品。古代注家在这一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仍有可商榷之处,本文以具体例子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在大量汶川地震诗作中,"以新闻报道为诗"现象比较突出。文章在概念上对"以新闻报道为诗"进行界定,进而对其产生的背景、具体表现、成败得失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指出引发读者情感上的第二次感动是写好此类诗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意象是狄金森诗歌中的主要艺术手法之一。狄金森诗歌中的意象主要包括比喻意象、象征意象、具体意象、抽象意象、动觉意象、视觉意象等。狄金森诗歌中的意象丰富了其诗歌的内涵和意蕴,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意象使狄金森的诗歌产生了极强的艺术效果,有效地表达了诗人的主观情思,展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7.
惠洪和黄庭坚有两度交往,二人初识于南康,第二次则由于黄庭坚晚年遭贬,与惠洪遇于湘中,并有一月之谊。惠洪求名心切,曾伪造山谷赠己诗以张大声名,由此遭到后人的诟病。他与《江西诗社宗派图》中其他人亦多有交往,而诗、禅乃为他们交谊的纽带。  相似文献   

18.
李白诗歌表现出来的审美趣味是多方面的,其"运动美"是一个较为独特的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他对动态意象的选择和加工;他对不平衡句式的巧妙组接;他对句子内部结构的着意安排;他把民歌中的叠句、"顶真"等创作手法引入诗歌创作中。  相似文献   

19.
辞章作品中的事景物象(象)与情理意趣(意),前曷客体,后属主体,故而异质,其内部会因为同构关系,也就是能使意与象彼此联系起来的纽带,产生“一意多象”与“一象多意”的两大互动模式。其中,以“一意多象”而言,禅理诗是一类颇值得关注的诗种。这类诗作通常透过森罗万物之静观与日常修持结合,而形成“多象”,以体现含藏于其中的佛理禅机(“一意”)。从本文择以探讨的几类物象中可以发现,无论是植物物象、地理物象、器物物象等,皆常为僧俗二众藉以悟道参禅。透过此类意象之经营,不仅使禅理诗生发出独特的禅趣与意境,亦展现出辞章“一意”与“多象”之间异质而同构的互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