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建立新闻纠纷仲裁制度势在必行 新闻纠纷是指新闻材料的提供者、新闻采访和报道的当事人与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机构之间因提供、采访、报道新闻而发生的民事侵权纠纷,既涉及人身权利,又涉及经济利益。我国现行的新闻纠纷解决方式比较单一,主要是诉讼。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新闻侵权诉讼不断增加,最高人民法院先后于1993年和1998年发布了《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和《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但是,由于我国尚没  相似文献   

2.
1987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开始实施,以往靠行政手段调解的新闻纠纷一下成为新闻官司。据资料,次年全国各级法院受理的新闻官司就逾300宗,其中又以侵权诉讼居多。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任建新指出:“对报刊上文章引起的名誉纠纷,要区分正当的舆论批评与侵犯名誉权的界限。既要依法保护名誉权,又要支持舆论监督。”这是我国处理新闻侵权纠纷的指导思想。近年夹,一些本来不必进入诉讼程序的诉讼请求因种种原因而草率立案受理,进入诉讼程序后,在耗费大量人力、财力之后,又回到庭下调解;一些本来很简单的诉讼纠纷因为个别法官…  相似文献   

3.
教育新闻随着教育本身的升温而日益趋热。广大老百姓对教育新闻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新闻媒体之间围绕教育新闻的竞争也日趋激烈,教育新闻发表的速度和挖掘的深度则成为竞争的两大着力点。 新闻速度,具体表现为哪个媒体先打第一“炮”,也就是谁先“抢”到新闻。在遵守职业道德、不产生负面效应的大前提下,“抢”应是记者的天职。今年2月8日《南京晨报》在头版头条刊出的《高考保送生办法将作重大调整》一稿,当属新闻快速度的一个实例。笔者捕捉到该信息后,及时通过电话辗转向出台  相似文献   

4.
新闻纠纷,一个时期以来有增无减。新闻纠纷,有触及刑律的问题,但多数属于民事纠纷,是发生在新闻单位与国家机构、法人或其他组织以及公民之间有关新闻侵权的争执。在目前的司法实践中,我国处理公民与新闻单位的纠纷诉讼案已积累了一些经验。但由于涉及到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等,情况错综复杂,法律规范还不完善,一时难解难断,牵扯了人民法院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现实生活提出一个问题:这类新闻纠纷可否遵循我国的现有法律,参照人民调解的优良传统,采取民间调解的方法息争呢?天津市  相似文献   

5.
自民法通则于1987年实行以来,以名誉权纠纷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新闻侵权一直是新闻界的热点问题。其间,最高人民法院先后发布过《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1993年)和《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1998年)两个司法解释,成为此类案件审理的主要法律依据。随着改革开放中社会阶层与社会生活的日益发展,新闻名誉侵权不断出现新的情况,司法的实践也在不断丰富。将这些新情况与新经验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已成为客观需要。2005年初,在中国记协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一个主要由京沪两地新闻法制实务人员组成的课题组对“新闻侵害名誉权、隐私权新的司法解释”这一课题展开研究,于2006年2月最后形成《新闻侵害名誉权、隐私权新的司法解释建议稿》一文。为了推进我国新闻法制建设,现经协商,决定由《新闻记者》月刊独家发表这一课题成果的全文(本刊稍有节略)。建议稿分“条文部分”与“依据部分”,由于全文较长,现先刊出建议稿的条文和此课题组的名单,建议稿的依据部分将分期连续发表,拟于年内刊完。作为一种认真的学术探讨.我们殷切希望建议稿的发表能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一 本由资深记者撰写的涉及新闻规范问题的文集《中国新闻侵权纠纷的第四次浪潮———一名记者眼中的新闻法治与道德》最近由中国海关出版社出版。作者徐迅是1983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的法制记者 ,曾参与创办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法制园地》和《法治新世纪》节目 ,并曾独家报道中国内地机构起诉香港媒体第一案 ,著有30万字的纪实报告《希望工程告香港〈壹周刊〉》(法律出版社2000年出版 )。作者又是首都最早考取律师资格的新闻记者 ,在长期的媒体实践过程中 ,兴趣浓厚地观察并研究“新闻官司”和新闻法治问题。该书收集的40多篇…  相似文献   

7.
强调注意力经济的信息时代,人们对新闻媒体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而随着公民法治观念和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因为对一些新闻报道有异议而引发的纠纷时有发生,因新闻民事侵权而引发的新闻官司也呈上升趋势。因此,如何应对新闻纠纷已经成为新闻媒体,尤其是层面较低的地市报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课题。创刊于2003年初的四川《乐山晚报》作为一家地市级市民生活报,在抓新闻、抢时效、拼策划、角逐报业市场的竞争中,也时常遇到新闻纠纷。乃至新闻官司的困扰。在3年多的办报实践中,我们就妥善处理了180多起新闻纠纷,成功化解了两次新闻官司,并从中逐渐摸索出一些务实、有效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8.
一年来,新闻媒体出现大量以“或”字为代表的“悬疑新闻”,类似《奥巴马夫人或在白宫生宝宝》、《律师称南京重大交通事故肇事司机或被判死刑》等报道,渎者不知这个“或”能否“突发”还是“未发”,媒体为了抢新闻也被动地不敢不发,于是“悬疑新闻”纷纷亮相,成为新闻体裁中的“新生代”。  相似文献   

9.
看到《报刊文摘》1988年12月27日一版摘载《新闻战线》的《新华社副总编朱承修谈沈从文逝世消息迟发的原因》的摘要后,令人对我国新闻事业及其体制上的诸多弊端,感慨系之。下面引《报刊文摘》所载,谈谈个人想法。一、“沈从文先生5月10日晚逝世,没有哪个单位向我们通报情况。”这种惯于坐等“新闻”自己报来,“新闻”不来,又不承认自己没抓到新闻,如此被动的局面,反映了我国新闻事业的虚弱素质。这种虚弱是我国新闻事业所以不“新”的劣根所在。当然还有别的表现和原因,如通讯网的作用等。二、“记者……稍一折腾,截稿时间已到,一条短消息没能抢出来。”这个“截稿时间”,完全是体制上的问题。什么时候新闻事业能出现“全天候”服务(特别是通讯社),我们的新闻事业才能真正成为新闻事  相似文献   

10.
一、回 顾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新闻事业一方面促进改革 ,一方面改革自身 ,发生了许多可喜的变化 ,但也面临一些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很少遇到的新情况 ,其中 ,各种“新闻官司”便是新闻界面临的最大的法律问题 ,构成了市场经济形势下新闻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挑战。据不完全统计 ,从 1 987年《民法通则》实施以来 ,全国各地各级人民法院立案受理的各类新闻侵权诉讼已超过一千起。目前的新闻侵权诉讼主要是表现为名誉权纠纷。 1 987年 1月 1日实施的《民法通则》有关“人身权”的第五章第四节共八条 (从第 98条到第 1 0 5条 ) ,依次规范的是公民…  相似文献   

11.
当记者在行使新闻舆论监督过程中,常常受到被称之为“告记者热”现象的困扰。自1985年1月上海出现中国解放后第一起“新闻官司”《20年疯女之谜》案至今,因新闻报道涉及公民、法人名誉而引起的诉讼案件与日俱增。据统计,目前全国的“新闻官司”已有700余起(不含那些投诉法院尚未立案审理的以及投诉纪检部门在内部解决的新闻纠纷在内)。记者们由此大声疾呼:新闻舆论监督难啊!为了便于总结新闻工作的经验教训,推进新闻改革,现将“新闻官司”中涉及的主要问题综述如下: 原告与被告从已发生的“新闻官司”来看,原告既有国家机关的干部、企事业的经理(厂长)、影视界的明星歌星,也  相似文献   

12.
季弁 《新闻记者》2000,(5):42-42
“舆论监督和新闻纠 纷问题研究”系国家“八五”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有关内容已结集为“舆论监督和新闻纠纷”书,由王强华、魏永征主编,已由上海复旦天学出版社出版。全书约三十余万字,分上下两编:上编为“舆论监督和新闻纠纷”,系研究课题的总报告,系统阐述了有关舆论监督的理论问题,包括我国舆论监督的历史、现状和问题,中外有关舆论法制的比较,舆论监督与共产党领导、保守国家秘密、司法审判的关系,舆论监督与维护公民法人权益的关系等内容。下编为“在言论自由和人格权的天平上”,共收入十余年来我国侵权纠纷典型案例介…  相似文献   

13.
我在平时采写新闻稿件中,写长新闻,也写短消息,但更喜欢写短消息。总结经验,写好短消息成如容易却艰辛。短消息写的必须是活蹦乱跳的“活鱼”,或者是含苞待放的“嫩绿”。现代社会的新闻竞争,首先是时效性的竞争,如果不“抢”,转眼间,“活鱼”变成“死鱼”,“嫩绿”变成“枯黄”,新闻成了毫无价值的旧闻。“抢”来的新闻,必须抓紧去写,“过了端午不卖雄黄”就是这个道理,否则,“抢”就失去意义。许多体育记者,边看比赛边写稿,比赛一结束,他们便冲出体育场,“抢”着发稿。只有立足于“抢”,消息才能写得短,写得快,才能成为读者的“抢手货”。  相似文献   

14.
《新闻战线》第五期,曾刊出笔者写的《认真对待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闻价值取向》一文,但笔者本人觉得言扰未尽,还想从新闻“权”与新闻“源”的角度,联系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闻价值取向问题,再谈谈个人一些不成熟看法。目前,新闻界、经济界乃至整个社会议论纷纷的问题之一是,新闻与“钱”的关系:“企业出钱发稿子,要版面,买刊号”,“报纸花钱买稿子,抢独家,搞垄断”等等。在“钱”的作用下,新闻“权”与新闻“源”出现异化,少数新闻单位开始出现部分地转移新闻“权”,有些本属于新闻“源”的单位,企图掌握新闻“权”,说白了,某些社会  相似文献   

15.
“新闻法”和“新闻记者条例”的征求意见稿都有建立新闻纠纷仲裁机构的内容,我想结合法院对新闻纠纷的信访处理及办案实践,谈点个人的意见。一、建立新闻纠纷仲裁机构的必要性自《民法通则》实施以来,由于新闻报道发生争议而要求进行诉讼的人显著增多。这些人往往是因为向有关方面反映情况,提出要求又得不到解决的情况下,遂向法院要求通过诉讼解决争议。从1987年1月1  相似文献   

16.
民生新闻的界定与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当下的新闻传播领域,民生新闻正变得炙手可热。但民生新闻的许多问题迄今为止并未达成共识。其中,民生新闻与传统新闻分类学上的社会新闻究竟是什么关系?这个问题似乎一直处于“剪不断,理还乱”的状态。笔者以为,这个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民生新闻究竟能否构成一个‘严谨的科学命题’”这类核心问题,也直接影响到民生新闻实践的走向与发展。民生新闻究竟如何界定要弄清民生新闻与社会新闻之间的关系,首先必须明确究竟什么是民生新闻。众所周知,在我国,“民生”这个词的产生与使用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如《左传》里就有“民生在勤,勤则…  相似文献   

17.
近读荣获“全国晚报新闻特写大赛”特等奖的《一次不寻常的接生》等一组特写,使我强烈感受到了《新民晚报》记者的采访和写作能力确实不同凡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次不寻常的接生》是一组新闻性、时效性、趣味性具备,极宜于晚报读者口味的好稿,由它摘取此次大赛的特等奖桂冠是当之无愧的。它所以能获此殊荣,基础是新闻事实本身为珍闻,条件则是记者“抢”新闻的意识比较强,而在“抢”着采访、“抢”着写作的过程中,记者又善于挖掘,善于组织,善于表达。  相似文献   

18.
在第五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六百勇士斗死神雷场放飞和平鸽》荣获消息一等奖。作为当年的评委之一,笔者在嚼读全文时,脑海里就不时闪现过这样的问题:边境扫雷早已有过多次报道,按说这是作者在“旧闻”中开拓出的新闻了。它的采写成功,对于回答怎样写好被别人写过的新闻,确有诸多可供借鉴之处。 长期以来,我国新闻界对新闻资源的二度开发,认识不一。有人认为新闻是易碎品,要“抢”新闻,假如新闻被人“抢”走了,报道过了,就不好再写了。不错,写新闻报道,要提倡打“第一枪”。但如果因种种原因,没有赶上“头班车”,而又面对…  相似文献   

19.
载于 1990年6月 17日《新华日报》一版头条《解历年积怨,架友谊长桥——铜山萧县两县人民携手治理废黄河,团结协作建大桥,奏响一曲苏皖边界安定团结的凯歌》一稿,继获“华东九报头条新闻竟赛”三等奖后,又获一九九○年度《新华日报》好稿一等奖。回忆此稿写作过程,我们感到新闻有时要抢,争分夺秒;有时要“养”,就是要等一个最佳的新闻时机。在江苏省西北部、安徽省东北部,是以黄河故道为分界线的。过去,这一带水利纠纷不断,争吵,斗殴,扒提,结下了难解的疙瘩。  相似文献   

20.
《被告席上的记者》是我第一本有关传媒法的书,副题为“新闻侵权研究”,出版于1994年5月。这当然是特指记者因民事侵权纠纷成为被告,记者涉嫌犯罪成为被告不在此列。书名是套用湖南《邵阳日报》记者卢学义的文章题目“站在被告席上的记者”,他记述了自己打“新闻官司”的经历。那时记者因为自己职务作品发生纠纷而上被告席的不少,我在书中记载:“就自己掌握的案例作不完全统计,发现新闻侵权民事诉讼案件将新闻机构和作者共同列为被告的占70%以上,其中约有一半的作者就是本新闻机构的记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