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白异读作为汉语历时方言中特有的一类语言现象,在反映北京话时音的一些重要韵书中多有保留,比如《中原音韵》《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李氏音鉴》等.清初韵书《音韵清浊鉴》为大兴人氏王祚祯所编,其成书受《中原音韵》影响较大,韵谱中入作三声的类别里也保留了不少文白异读词.《音韵清浊鉴》作为北音系韵书之一种,所保留的这些文白异读...  相似文献   

2.
华广生的《白雪遗音》是用当时山东方言纂写的民歌集子。本文研究了它所收《马头调》曲子的用韵,揭示了山东方言韵母特点和声调特点。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有大量的韵书,据文献记载,我国最早的韵书当是魏李登的《声类》和晋吕静的《韵集》。但是这两本书早已失传,其原书面貌不得知晓。隋朝陆法言所写的《切韵》虽有盛誉,但是只剩唐写本《切韵》残卷。本文以《广韵》为依据,通过分析ɡ、k、h,z、c、s,j、q、x之间的变换,来解决声母的类隔切一部分问题,从而揭示这一类古今音的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4.
《王三》是抄本文献,伪字累累,且有不少脱漏。而《王三》反切的校勘对考察陆法言原书、开展古汉语语音研究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王三》反切的校勘分两步,一是根据《王三》本身反切、《王三》切语字形、音变规律、形义关系以及韵书、字书、韵图的语音材料确定小韵反切的讹误或脱漏,二是根据先贤时哲观点、形近原则以及韵书、字书、韵图的语音材料等改正错误的反切,补充脱漏的反切,尽可能恢复《王三》语音的本来面目,使其更好服务于汉语语音史研究。  相似文献   

5.
二 天水方言的韵母 n本文第一部分对天水方言声母的发音特点已作了描述.根据一般常识,声母的变化要影响到韵母,尤其是韵头.有关声母影响韵母的例子前一部分已列举到,这里不再重复.这部分仍采用比较分析法,归纳出天水话和北京话的韵母差别,共八条,排列顺序续接声母部分.文中除对天水话和北京话作共时的比较外,有几处还与中古音近古音作了历时的比较,以寻求天水话和北京话差别的根源.有些差别反映到古音中也是细微的,因此在对有差别的韵母归纳类型时少不了要用到古音的摄等开合声调概念,个别的还得指出声纽,有繁有简,以能区别为原则.其中摄等根据邵荣芬《切韵研究》一书中的“切韵音节表”对韵母的分类和术语,近古音采用宁继福《中原音韵表稿》一书对韵母音值的拟构.为了行文方便,我们把代表近古音的《中原音韵》音系简称为“中原音韵”,又由于该术语多出现在以下诸表格中故其上引号也省去.  相似文献   

6.
认为《颜氏家训·音辞篇》有我国最早的有关音韵发展史的论述,利于考证当时的一些韵书,考证《切韵》的成书原因及音系,也为后人考证隋代以前各地方言的语音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7.
汉语方言与普通话的分歧突出地表现在语音方面,各大方言的差异自不必说,就某一小方言区内部而言,语音也有明显的差异。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昆明地区八县的学生除共同存在的一些问题外,各县区间还存在一定差异。除盘龙、五华两城区外,其余二区八县的学生存在着一个较为普遍的语音问题(其中尤以禄劝、路南两县表现突出),他们把复韵母ie单韵化错读为i,把ian错读为in,把üe错读为i,把üan错读成ün。也就是说,在他们的方言中,没有ie、üe、ian的音,说普通话时,这些韵母的字分别误为i、ü、in、ün韵母音。例如把“严娟头上扎着蝴蝶结”错读为“yin Jun toushang za zhe hudiji”。 错则思辨。那么怎样才能行之有效地进行这列韵母的辨正,流畅自如地脱口而出“标准或比较标准的普通话”,从而实现普通话教学的训练目标呢?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训练的: (一)辨析正音 发音标准是学习普通话最基本的要求。如果发音是错误的,又未及时发现并加以纠正,反复练习这些错误的读音,这种“和尚念经”的状态是徒劳无益的,只有能够准确地听音、发音才能正确地辨音。 要想发准ie、ian、üe、üan这列韵母,就要以ie为突破口。只要这个音发准了,其余三个韵母的发音就迎刃而解了。  相似文献   

8.
1 明朱权的《琼林雅韵》,成书于洪武三十一年,记录了元明之际,当北方话语音发生重大演变时,江南方言的实际语音情况,也是第一部南曲韵书。它为研究江南方言,特别是吴方言语音在近古时期的发展变化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据《琼林雅韵·序》,此书是据卓氏《中州韵》改订。《中州韵》一书,据赵荫棠先生考订,原名《中州乐府音韵类编》,又叫《北腔韵类》,为元燕山人氏卓从之所撰。比较一  相似文献   

9.
兰茂《韵略易通》阳声韵配收的入声,可推测出许多韵母读音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韵母读音存在不同之处,这些异读在现代云南方音中部分仍有保留,体现出了兰书韵母系统在充分承继中原汉语特点的同时,又记录了云南方言的实际情况,揭示了汉民族共同语韵母系统继《中原音韵》之后的发展规律,也让我们看到此时云南方音的逐步形成及独立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兰茂《韵略易通》声调系统顺应中原汉语声调的历史发展主流,又记录了明代中期云南方言实际语音。平分阴阳,只是前清后浊,前阴后阳次序还不统一;受《洪武正韵》影响,入声独立存在,并配阳声韵,之后韵书则配阴声韵。兰书较好地保存了明代的实际语音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语音的历史变化和差异。  相似文献   

11.
四、云南方言的韵母系统(一)各县方言韵母的一致性云南各县方言韵母和普通话相比较固然有许多地方不同,各县方言间也有差异,但同属北方方言,从总体上看,它们的一致性还是十分显著的.(1)云南各县方言的韵母分类,跟普通话一样,分为单元音韵母,元音尾韵母和鼻音尾韵母.(云南方言多半为鼻化元音韵母).所包含的各类韵也大体和普通话相当.有一部分字的归并不同,但所占比重不大.下面用四个县的韵母与普通话韵母比较,就可以看出它们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2.
古城方言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城方言属客家方言的一个语支,本文主要在方言调查的基础上整理出声、韵、调系统,并与中古《广韵》进行系统的比较,以窥探其语音源流。  相似文献   

13.
《古韵标准》是清代学者江永研究古音分部的力作。《古韵标准》一书涉及的方言材料很多,通过初步整理,可以把江永使用的方言材料归纳为五种类型:(1)直接阐述方言的重要性;(2)以方音证明语音的演变;(3)以方音说明方言和通语的语音对应;(4)以方音证明古音的分合关系;(5)用方音解释古韵特例。江永"方言比证"的研究思路,实际上要超过欧洲语言学家一个多世纪。  相似文献   

14.
老派滇南方言没有韵母[ie],由于长期受到普通话的强势影响,新派滇南方言逐渐产生了韵母[ie]。这个新产生的[ie],它们的中古音声母属于喉音"见"母和牙音"匣"母,韵母属于是"蟹摄"开口二等。[ie]分布呈现明显的年龄特征,反映了一定的历史层次,[ie]产生的过程也是它逐渐在不同的语词当中逐渐扩散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金代的大型字书在我国古代字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转折作用,然而,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一直相对薄弱。《新修玉篇》的发现和影印发行为这方面研究提供了新鲜而丰富的材料,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新修玉篇》收字来源广泛,除照收《类玉篇海》所收之字外,又增收了《广集韵》、《省韵》、《切韵》、《广韵》等韵书所收之字,其广泛搜集诸家篇韵,增加了大量的又音和训释。从收字、注音、释义、引证等方面对其编纂体例进行阐释和分析,为研究金代大型字书的编纂情况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兰茂《韵略易通》较好地保存了明代的实际语音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语音的历史变化和差异。其声母系统与《中原音韵》具有一致性,充分承继了中原汉语的特点,其《早梅诗》代表着明代音系的声母系统。在中原汉语声母链中,兰茂声母系统承前启后,体现了从中古音发展为近代音相互连贯的承传关系,兰书反映了《中原音韵》之后汉语语音的进一步演变。  相似文献   

17.
本文拟在声母、韵母、声调和音变四个方面阐述天水方言发音的特点,并指出与普通话的对应关系.其中一些具有普遍性的和已有定论的发音规律尽量罗列,以展现天水方音的全貌,给本地区操方言的人学习普通话纠正方音以及语音教学提供参考,对一些比较特殊的个别的语音现象提出个人看法以期争论.一些与发音规律相关的方言词汇亦随文予以音释.记音符号一般用汉语拼音字母,汉语拼音字母无  相似文献   

18.
后鼻音韵母是南方人学习普通话的难点音之一,本文分三步介绍了把握后鼻音韵母的具体方法:一是正确区分前、后鼻音韵母,彻底改变前、后鼻音韵母混为一谈的情况;二是在此基础上着力弥补后鼻音韵母不到位的缺陷,能够念出标准、规范的后鼻音韵母;三是注意纠正因强调"后鼻音"而矫枉过正的毛病,进而把握后鼻音韵母的念读"火候",做到字正腔圆,同时在语流中与其它音节实现自然而顺畅的衔接。  相似文献   

19.
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建水方言,据我们所知当首推董同和与杨时逢。他们的研究成果记录在《云南方言调查报告》一书里。不过他们的研究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上来说都是极为不够的。1986年,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了张宁编著的《建水方言志》(下边简称为《志》)。这本书“尽可能多地记录了建水话里用到的单字字音,记录了相当丰富的建水话词汇,还收集了一些民歌、谚语、小故事等,并且用国际音标记音。这就把建水话的基本面貌反映出来了。为我们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研究材料。”然而我们不得不遗憾地指出,在这本篇幅不大的著作里,发生了太多的错误。本文的目的主要是根据我们的资料指出这些错误,并就《志》的其他不足之处谈谈我们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琼林雅韵》的编著适应了明代中叶逐渐兴盛的南曲的创作及演唱需要。这部韵书平声不分阴阳,全浊声母依然存在,入声派入三声,其语音上的特点既不同于正宗北曲韵书《中原音韵》,也不同于正宗南曲韵书《洪武正韵》,颇有些不南不北的味道。这是由入明之后处于上升阶段的南曲积极吸收北杂剧的成份,进而演化成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南北合腔(套)所决定的。这种新的戏曲形式用韵特点主要表现在对入声字的处理上:入声字既可单独押韵,也可与平上去声通押,运用灵活。《琼林雅韵》平声不分阴阳,而又入派三声正是这种南曲用韵的记录和反映,因此它是一部南曲曲韵专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