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谈近视眼     
近視眼是一种很普遍的眼病,它給人們带来了不少麻煩和苦恼。人为什么会患近視眼呢?它有什么防治的办法呢?这是大家关心的問題。要談这个问題,必須对眼睛的构造和功能有个认識。一架天然的“照相机”人眼的构造很象照相机,它能够把外界景物反映到我們的眼內。眼睛的最前面,是个象玻璃那样透明的角膜。在角膜后面有层棕色的膜,叫虹膜。它含有大量的色素,起着遮光的作用。由于色素含量的不同,虹膜有各种不同的顏色,例如我們的虹膜是棕色的,而白种人的虹膜多半是藍色或天藍色的;虽  相似文献   

2.
怎样計算度数? 矯正近視眼的眼鏡,是凹透鏡。这种鏡片中央薄,周圍厚;它的光学作用是使穿过它的平行光綫发生屈折,分散开来。度数越深,鏡片中央和周圍厚度的差別就越大。凹面弯曲得越厉害,焦点距离就越近,屈光能力也越强。在光学上,衡量鏡片屈光能力的单位叫做屈光度,是鏡片焦点距离(以米計算)的倒数,如果以公式来表示的話,那就是: 屈光度=1/焦距(以米为单位)例如平行光綫經屈折后聚焦于1米处的鏡片,它的折光力就叫一个屈光度;焦点在半米的,叫两个屈光度。近視鏡使光綫分散,它的焦点  相似文献   

3.
电子显微镜     
二百八十年前,荷蘭有一个市政府的看門人列文赫克,用玻璃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架显微鏡。列文赫克用这架显微鏡从一滴水中发现了一个当时人們还不知道的世界——微生物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活动着的生物非常的小,一般只有一厘米的几万分之一長短,几百万个这样的生物排列起來,才有一寸長、普通肉眼是看不見它们的。这是显微鏡第一次在人們面前显示出了它的偉大作用。一、眼睛和視觉为什么微小的东西眼睛看不見呢?主要是由于视角的缘故。一切东西都是由于从它上面發射出来光綫,进入我們眼里才被看見的,当我们观察一个物体的时候,从物体兩端射到眼睛里来的兩条光线所成的角,就叫做“視  相似文献   

4.
光谱     
把要研究的实物作为电弧的电極,或將它放在其它金屬的电極上,通过电流引起弧光,就發射出这种实物的特有譜线来。使这組光綫通过一条很窄的縫隙(通常叫做“狹缝”),再經过由透鏡、稜鏡和物鏡所組成的光学系统(叫“分光鏡”)后,就被分解为光譜,呈像在物鏡焦点处,这就是普通得到發射光譜的方法。如果我們把一粒食鹽放在电極上来激發,或放在火焰上燃燒,都可以在所得到的光譜中看到兩条極显明的黄线,这是纳的最强綫5,890埃及5,896埃。要研究气体就需要把它裝在放电管中通电激發,这样也可以發射出这  相似文献   

5.
皮下显微镜     
最近,国外出現了一种能直接用来研究机体內部組織的皮下显微鏡。这种显微鏡的“心脏”是两束纖細的玻璃纖維,每束由一万根玻璃纖維組成。它們穿于一枚連接在显微鏡上的、作皮下注射用的針头里。当显微鏡工作时,光束沿着一束纖維进入人体內部組織;被人体組織反射回来的光,則通过  相似文献   

6.
有一張蘇聯的五彩科學影片,曾經介紹過許多礦物像石英、黄玉等在偏光顯微鏡下面所顯示出來的非常美麗的顏色。這許多顏色就像我們在雨後看到的彩虹一樣,可是顏色更要鮮艷。我們看見了不禁會感覺到奇怪,爲什麼同樣是一片水晶或者其他的透明晶體,在普通顯微鏡下面所看到的只是原來形體的放大,可是在偏光顯微鏡下面所看到的不但放大了原來的形體,而且一般地還出現了顏色,有的是紅的,有的是黃的,有的是藍的。這是爲什麼呢? 要明瞭這個道理,首先我們就要研究光進入晶體以後會有什麽樣的變化,而所謂“偏光顯微鏡”又是什麼樣的儀器?为什麽晶體只能在偏光顯微鏡下面才出現這些特別的顏色? 假如我們手頭上有一塊透明的矿物叫作冰洲石——就是透明的方解石,把它放在紙上,那麼透過  相似文献   

7.
苏联成功地向高空發射了两颗人造衛星,这是一件大事,这件大事也給天文学的研究工作开辟了一条新的广闊的道路。我們一向是在地面上观測天体的,而天体的光綫在到达我們的眼睛或者是天文望远鏡的鏡头之前,必須先穿过一層包围着地球的大气。当天体的光綫从这層地球大气穿过,大部份的光线都被地球大气所吸收,只有波长从2,950埃[注]到20,000埃和波长从1厘米到30米两个范围以内的天体輻射,才能够穿过地球的大气到达地面上来。有人把这两个波长范围叫做地球大气的两个窗戶。現在,人造衛星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把这两个窗戶扩大,使我們能够对所有波长的輻射进行研究。一般認为,地球大气的上層,是在一千公里左右的高度,而过了三百公里以后,地球大气已經十分稀薄了,  相似文献   

8.
鼠疫     
鼠疫是一种非常危險的急性傳染病。人一得上这种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大多六、七天就会死亡,快的只有几小时就死了。它的病原是一种鼠疫细菌。这种細菌主要是儲存在鼠类的体內,在鼠类之間互相傳播;有时也感染人类或者其他动物(猫、駱駝)等。鼠疫菌为日本学者北里、法国学者耶辛在1894年發現的。这种細菌很小,在显微鏡下,我們看到它象一根粗短的棍子,兩头鈍圓。鼠疫細菌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很差。在日光下它只能活兩、三个小时。它适宜生長在攝氏28到30度的溫度下。它不怕冷,在零度的尸体上能生存6个月;在病人的排洩物中,由于蛋白和粘液的复盖可以生存几个星期。鼠疫菌不耐高溫,在攝氏50度,只能活30分鐘;在70  相似文献   

9.
1930年,就有一些科学家提出用光学纤维来检驗腸胃。这就是把带有光学系統的纖維束伸入腸胃,通过纤維束把腸胃內部情况传出来。但是,直到1950年以后,才真正制成了这种胃鏡。常用的纤维鏡,一般都是用直徑几十微米的玻璃纤维組成,它的长度通常为1米左右。高质量的玻璃纖維所制成的纤维鏡可长达7米,組成纤维鏡的纤  相似文献   

10.
显微鏡是学习和进行科学实驗常用到的工具。一般显微鏡价格都比較昂貴,为了方便,我們可以自己动手做一架簡易的显微鏡。簡易显微鏡由鏡头、鏡筒、載物台、反光鏡和鏡架几部分組成。制做簡易显微鏡需准备普通鈉玻璃(破灯泡、破烧杯、破試管等)、尖头鉗子、酒精灯、小碟子、3—4厘米长的鎳鉻絲一根(灯泡中支持灯絲的金属絲)、  相似文献   

11.
在英国設計了一种利用倫琴射线(即X射线)的显微鏡。这种显微镜与普通的光学或电子显微鏡不同,它不仅能观察极薄的薄片,而且由于倫琴射綫穿透力很强,能够观察不透明物体(如金屬零件)的內部結构。此外,使用倫琴射线显微鏡观察活的生物体时,不象电子显微鏡那样生物  相似文献   

12.
<正>我们的眼睛看物体时就像一台照相机:底片就是视网膜,而良好的视力就意味着无论是看近处还是远处的景物,都能够在视网膜上投出清晰的图像;而角膜和晶状体充当了变焦镜头的角色。晶状体是一块柔软的透明不规则凸透镜,可以借由周围的睫状肌肉拉紧或者放松。当人们到老年时,晶状体将会慢慢变硬,睫状肌将不再能够充分调整晶状体的结构,从而让我们的眼睛逐渐丧失改变焦距的功能,最终从变焦镜头变成定焦镜头——老花眼。随着科  相似文献   

13.
X-射线是从一个高度真空的X-射线管內發射出來的。它同可見光线和無线电波一样,是一种电磁波。它能够使照相底片感光。X-射綫能透过可見光线所不能透过的物質,如棉布、木板和人体組織等。我們可以利用它來檢查人体內部組织的情况。 X-射綫透过物質能力的大小不一样。各种物質有各种不同的密度,对X-射綫的吸收能力也不同。空气、棉布、木材等密度小,吸收射綫的能力也小,X-射线就很容易透过。人体內部組織也有不同的密度,吸收X-射线的程度也各不相同。肺臟含有大量的空气,X-射线就很容易透过。心臟含有血,骨骼含有大量的鈣質,能吸收大部分的X-射线,因此就不容易透过。人的肺臟是在胸部的  相似文献   

14.
眼鏡按作用来分,一般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矯正眼鏡,它們是用光学玻璃制成的,用途是矯正眼睛的各种光学缺陷,例如近視、远視、散光、老視(老花眼)等。普通看到的眼鏡多半属于这一类。另一类是防护眼鏡,它們主要是适应某些工业劳动者的需要,用特种玻璃制成的,用来保护眼  相似文献   

15.
在北京科学会堂学术报告厅里,为了配合学术报告的需要,設有許多机电設备,其中的书写投影仪(光学黑板)、大型两射放映机、电动黑板和显微投影机,都是我国第一次制成的新产品。书写投影仪,又名光学黑板。是北京照相机厂根据国外样品設計改进的。这台仪器实际上并无黑板。它放置在讲台上报告人的右側。报告人面对听众一边讲,一边可用玻璃专用腊笔在薄膜胶片上书写描画。字迹图线經过透鏡放大之后,通过反射鏡反射到讲演人背后的銀幕上,就形成直徑2.2米左右,放大  相似文献   

16.
快速摄影     
照相和电影的发明,不仅在我們的文化娛乐和日常生活中增添了很丰富的內容,同时也給科学研究工作提供了許多新的方法。把要研究的事件拍成照片或电影,便可以事后反复地进行观察和測量。在科学研究的很多問題中,有些过程进行得十分迅速或非常短暫,不能用眼睛直接观察。譬如說生物学家想看一看昆虫在飞行时,它的翅膀到底是怎样搧动的;工程师想研究一下高速內燃机活塞运行的詳細过程是怎样的;体育专家想看一下运动員短跑、跳栏、击劍等动  相似文献   

17.
庄稼地里长了杂草,就象人肚里有了蛔虫一样,它把养料給搶走了。有人作过試驗,2尺长的大豆行里,只要有一株狗尾草,产量就会降低5%,想一想,杂草每年要使我們損失多少产量,为了除去杂草,每年不知道要耗費多少劳动,据計算,在田間劳动中,几乎有一半是化在除草上的。为了解决除草問題,农学家和农业机械設計师曾經苦心創造了許多鋤草的工具。但成績总是不頂理想,因为机器“不长眼睛”,沒有“选擇”能力,不能区分杂草和作物,因此只能让它在离开作物一定距离的  相似文献   

18.
用科學方法來繁殖家畜,就是用一種特製的器械,将公畜射出來的精液收集起來,用顯微鏡檢查後再用稀釋液稀釋。然後,用人工方法輸入母畜的子宫內,使母畜不需要公畜的直接交配,就可以受胎生產仔畜。這種方法就稱為家畜的人工授精。蘇聯生物学家依華诺夫早在一九○七年,就已經進行過馬的人工授精試驗。  相似文献   

19.
视觉与听觉     
目察秋毫,耳听四方 誰都知道,我們是靠感觉器官——眼睛和耳朵认識和观察周圍事物的。尽管眼睛和耳朵对一定波长的光綫和声波起反应,超过了极限它們就无能为力了。但是,它們在可見和可听的范圍內的敏感性是非常惊人的。我們都有这个体驗:电影院已經开演了,剛进場时会感到漆黑一片,必須稍过片刻才能逐漸看清物体。这种現象称为“暗适应”。在黑暗地方呆的时間愈久,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光照愈少。相反,在阳光下愈久,則所  相似文献   

20.
每天,有成千上万的观众在电影院或俱乐部里看科学教育影片,观众們对銀幕上出現的一些画面和鏡头是感到驚奇的。比如肉眼都看不出來的細菌,放映在銀幕上却比飯碗还要大;不到一分钟、一粒种子就能在泥土里生根發芽,开花結果;机器的內部構造,人体的內臟器管,甚至于山洪爆發、地崩土裂,許許多多在宇宙間、自然界、科学技術中不容易看到,而又为人們渴望知道的事物,都可以在銀幕上清清楚楚地看到。这些鏡头和画面究竟是不是真实的呢?要是其实的,又是怎样攝制出來的呢?不少观众在看过科学教育影片后,很自然地会想到以上一連串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