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斯大林曾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指出:“我们必须抛弃从马克思专门分析资本主义的《资本论》中取来而硬套在我国社会主义关系上的其它若干概念。我所指的概念包括“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必要”产品和“剩余”产品、“必要”时间和“剩余”时间这样一些概念”。对于斯大林这个观点,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学界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斯大林的这个论断,不符合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论述。在他们看来,马克  相似文献   

2.
<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是物体的加速度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作用力的方向相同.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可以得到关于力和加速度的同向性、瞬时性、因果性、同一性、独立性共五个性质,力和加速度的这五个性质说明力和加速度是不能割裂的、是共存亡的,掌握了力与加速度共存亡就可以玩转力和加速度,下面举两例说明.  相似文献   

3.
劳动日、劳动生产力和劳动强度,是剩余价值生产的主要途径。延长劳动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是绝对剩余价值,提高劳动生产力而生产的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对此,理论界没有异议。增加劳动强度所生产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由于受苏联教科书的影响,剩余价值一直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的特有经济范畴,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剩余价值范畴一直是我国经济理论界的传统观点。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的建立,我们多数同志感觉到社会主义也存在剩余价值,但都不敢冲破禁区,使用这一概念,而用“共有价值”、“剩余产品价值”、“价值剩余”、“净余价值”等概念来代替“剩余价值”。有些同志在论述社会主义经济时也不自然地使用了剩余价值概念。但至今理论界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因此进一步从理论上探讨有关剩余价值的一系列问题是完全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剩余劳动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体系之中,这一概念的主要作用在于说明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也就是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或奥秘,中师《经济常识》课本指出:“超过必要劳动的界限而延长的劳动叫剩余劳动,剩余价值就是剩余劳动的凝结。”(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64页)应该说这里关于剩余劳动的叙述是清晰的和明确的。但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学生提出的有关问题,如“社会主义社会有没有剩余劳动?”“社会主义剩余劳动和资本主义剩余劳动有何不同?”等等。下面,本文就学生提出…  相似文献   

6.
说剩余价值     
高一《思想政治》(上)第二课讲的是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常识。在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资本家相继采取了绝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剥削方法,使剥削手段更加隐蔽,剥削程度进一步提高。对不同剩余价值及其生产方法,可以从不同侧面加以区分。 首先,从劳动日看。劳动日,又称工作日,是劳动者在一昼夜内的工作时间。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日由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组成。马克思说:“如果劳动的生产力和劳动的标准强度已经假定,剩余价值率就只有由劳动日的绝对延长来提高;另一方面,如果劳动日已有一定的界限,剩余价值率就只有由劳动日两部分相对量的变动来提  相似文献   

7.
公有资本与社会剩余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有资本是公有制经济中的资本。公有资本与私有资本既有共同点,又有本质区别。从本质上看,公有资本是劳动者阶层内部经济权利与利益的对立统一关系。私有资本带来的剩余价值叫资本剩余价值,公有资本带来的剩余价值叫社会剩余价值。资本剩余价值与社会剩余价值在性质、起源和存在条件上都是根本不同的。  相似文献   

8.
再谈机器人与剩余价值张斌同学:你好!你写的信编辑部转给我了,我看了之后,深感你是一位认真钻研又有民主精神的学生。你对我写的一文提出异议,我想再谈谈自己的看法。你提出“机器人与人有本质区别……机器人在生产过程中……不能创造价值,更不能创造剩余价值。”这...  相似文献   

9.
1987年12月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在广州举行《资本论》第五次学术讨论会,讨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机器人”与剩余价值的来源问题。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电子计算机、原子能、核子、激光等先进科学技术的兴起和运用,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出现了自动化装置即“机器人”,建立了“无人车间”、“无人工厂”。使用“机器人”的工厂,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工人大大减少;劳动生产率几倍、几十倍地提高;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不是减少,而是急剧增加。于是有人认为,  相似文献   

10.
11.
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写道:“我认为,也必须抛弃从马克思专门分析资本主义的《资本论》中取来而硬套在我国社会主义关系上的其它若干概念。我所指的概念包括‘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必要’产品和‘剩余’产品、‘必要’时间和‘剩余’时间这样一些概念。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是为了说明工人阶级受剥削的泉源,即剩余价值,并且给予被剥夺了生产资料的工人阶级以推翻资本主义的精神武器。显然,马克思在这里所使用的概  相似文献   

12.
资本运动的目的是使资本增殖,取得剩余价值,其实质是资本占有剩余劳动,剩余劳动为正数时,资本与劳动者的关系表现为资本占有剩余劳动。当剩余劳动为负数时资本与劳动者的关系发生逆转,形成劳动对资本的侵占,实质是劳动者占有资本,造成负剩余劳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生产过程中的约束性因素,也是体制原因,更与生产组织方式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关,搞清楚剩余劳动产生的原因,有助于更深入地研究劳动与资本的关系,有助于找出杜绝负剩余劳动的方法,对经济体制改革,企业改革和劳动关系调整都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家加重对工人剥削的两种基本方法,而与之相对应的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究竟各指哪一部分却说法不一。黄益龄同志在《究竟应当怎样正确理解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一文中的提法(见《政治教育》1985年第8期),就很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4.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提高劳动强度而增加的剩余价值是绝对剩余价值呢,还是相对剩余价值?对这个问题大致有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由劳动强度的提高而增加的剩余价值是属于绝对剩余价值。这种说法比较普遍。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1954年第1版和1955年第2版都是这样写的。第二种意见认为提高劳动强度是属于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日本河上肇著《“资本论”入门》一书中就是这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从现在起到2010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农村,实现我国农业和农村跨世纪发展目标。”其方针之一就是“立足农村,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1] 截止1995年底,我国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为1.2亿,估计本世纪末将达到2亿。按乐观的“三三”制分流计算,乡镇企业和城市经济可以为农村剩余劳动存量分解2/3的压力,但仍有1/3存量和每年增量的一部分可能成为余量。从农业就业不足的现实情况来看,到2010年需要消化3,500~4,00…  相似文献   

16.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两个最重大发现,其中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石。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主要论述了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这就使一些学者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经济范畴,那么社会主义社会究竟有没有剩余价值,社会主义剩余价值同资本主义剩余价值有何异同,以及现阶段面临诸多挑战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中,创造最大劳动剩余价值的途径有哪些,作者主要从以上方面简要地论述的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一般都认为属于绝对剩余价值。但是,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大量论述,应该属于相对剩余价值。首先,从马克思关于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下的定义来看,马克思说:“我把通过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相反,我把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改变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马克思讲得很明白:延长工作日生产的剩余价值是绝对剩余价值,但并没有说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属于绝对剩余价值。什么是  相似文献   

18.
高一《思想政治》教材第二、四、六课讲到:劳动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两部分,其中劳动者为维持生活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劳动是必要劳动,在必要劳动之外耗费的劳动就是剩余劳动。那么,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下的剩余劳动,有无根本区别呢?如果有,这种区别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我以为,根本区别是客观存在的,主要表现在: 首先,反映的经济关系不同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剩余劳动,以剩余价值的形式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它反映的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具有阶级对抗的性质。资本家榨取的剩余劳动  相似文献   

19.
剩余劳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基本概念.这一概念说明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和奥秘.中师经济常识课本清晰明确地讲道:"超过必要劳动的界限而延长了的劳动叫剩余劳动.剩余价值就是剩余劳动的凝结."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常常提出如"社会主义社会有没有剩余劳动?""社会主义剩余劳动和资本主义剩余劳动有何不同?"等问题.为此,本文对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下两种剩余劳动进行一些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理论在历史演进和逻辑推演上是统一的,这种双重统一是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证明。从理论的历时性和共时性角度探讨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理论的关系,不仅有利于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内部结构的角度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而且有利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面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