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方高校植物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现阶段培养的重点内容是教育科研素质。根据实验教学中的经验总结和对现有文献的深入研究,可以逐步形成地方高校植物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教育科研素质的构成要素,并系统分析地方高校植物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教育科研培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针对高校学生教育科研的理念、课程结构、教学方法、教育科研实践等方面探索了提高植物生物科学专业学生教育科研素质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生物学教学论的学科性质、地位和内容体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高等师范院校生物科学专业生物学教学论课程的名称变更、学科性质和地位,阐述了在高等师范院校生物科学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基础上构建生物学教学论学科内容体系的相关问题,并对生物学教学论的教学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3.
采用教育行动研究法,以生物科学(师范类)专业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为例,对玉溪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专业2019~2021年教师资格证“国考”笔试、面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教师资格证“国考”的应对措施和教学策略,在全面提升专业办学质量的基础上,提高师范专业学生教师资格证“国考”的通过率.  相似文献   

4.
通过教育实习一方面提升了学生教育教学能力,另一面也反映出美术学专业发展的状况。本文正是从教育实习的角度出发,阐述如何更好地建立地方师院美术学基础专业学科,提出可行性的方案,探索出适应社会教育需要的实践教学方式和方法,为国家培养素质全面的美术人才。  相似文献   

5.
水环境生态修复是近年来生物科学新发展的一个分支,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顺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对水环境生态修复特色人才的需要,上海海洋大学建设了生物科学专业水环境生态修复特色方向,以传承本校近六十年在水生生物学科上的发展。我们从设置特色课程、优化培养方案、依托工程项目、强化实践教学、行业专家领衔、打造强大教学团队、完善培养体系、注重创新能力等方面入手,取得了一系列建设效果,教学效果显著提高,学生素质得到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增强,输送了大批水环境修复专业人才,建设了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并新编和修订了一些教材和讲义。成果的特色在于依托学科优势,首创水环境生态修复培养方向,根据定位调整培养方案,开设特色课程,依托工程项目,强化实践教学。  相似文献   

6.
通过与顶岗支教学生座谈,顶岗支教期间走访检查和利用问卷调查分析等方法对天水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专业80多名参加顶岗支教学生进行调查,对支教实习前后学生在课堂教学能力、专业知识应用、综合管理能力、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及支教后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变化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学生适应艰苦环境下的生存能力和综合业务素质能力均得到了显著提高,同时对教师教育的改革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普通动物学是生物科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通过分析当前动物学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野外实习和标本制作四个方面对动物学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改革措施,旨在进一步提升本课程的教学质量,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高师音乐专业是基础音乐教育师资的培养基地,改革开放以来,高师音乐专业教育教学开展了前所未有的广泛而深入的改革,使高师音乐专业教育在“师范性”的办学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由于其改革还局限于音乐及音乐教育本体,还缺乏与社会及基础音乐教育之需要与发展的紧密结合,其教育教学依然存在着与基础音乐教育不相适应的状况。本文即通过对导致这种现状之原因的探讨,谈谈笔者对高师音乐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9.
<正>齐鲁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现设有生物科学、生物技术、食品质量与安全和园林4个本科专业,生物技术及应用和食品营养与检测2个专科专业。其中,生物科学专业为"山东省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发展支持计划"重点建设专业,生物学学科为山东省高等学校优势学科,生物科学、生物技术、食品质量与安全三个本科专业为"十三五"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单一的培养目标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课程设置滞后与市场需求脱节,教学内容重复繁杂、主项提高项目学时不足、专业的扩招造成学生专业技术掌握不精,学生时课程设置缺乏信任度,就业信心不足.通过逻辑分析提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构思.建议体育教育专业要根据社会需求改革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要有前瞻性、灵活性.同时,注重引导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使培养目标、社会需求、学生的期望三者合一.  相似文献   

11.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排球课程体系的主要特征及其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现行排球课程体系进行研究,以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为出发点,分析排球课程体系改革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趋势,依据200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制定的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提出构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排球课程体系的基本方向,并论证其主要特征,以期构建出适应时代要求的最优化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排球课程体系,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排球课程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质现状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了解我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质的现状,以及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为我院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及专业发展提供一些反馈信息,采用问卷调查法和部分访问调查对我院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实习所在中学的学生及体育教师进行调查。调查发现,实习生在实习教学中表现出综合素质好,专业基础扎实。但语言表达和字表达能力较差;田径与篮球是教学中最主要的运动项目;教学中以培养学生能力、思想教育和身体素质的提高为主要的目的;目前,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需求是一专多能的全面型人才。  相似文献   

13.
"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是高等师范院校生物科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根据课程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综合应用LBL教学法、PBL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活体教学法、数字归纳教学法、角色互换教学法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人才缺口较大的市场营销专业而言,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对市场营销专业提出的最主要目标。市场营销从课程设置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都要以此为本,为学生在学好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打好坚实的技能基础。  相似文献   

15.
根据对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工作情况的社会调查和社会对本专业毕业生规格的要求,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方面优化教学环节,以"以人为本、三个面向"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多能一专、复合应用型"的专业人才为目标,以"系统论、协同论"为理论基础,以体育教育专业术科专选教学模式和策略运用为切入点,构建体育教育专业术科专选教学以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活动、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训练"四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具体操作策略,使4个培养方面协同、渗透和融合,达到"4×1/4≥1"的培养效果.  相似文献   

16.
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江西师范大学社会体育专业招生培养模式为个案,对江西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江西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高、且模糊;2)在课程设置上,社会体育专业与体育教育专业没有明显的差异,在课程设置与就业选择之间没有关联性和实效性;3)课程结构不尽合理,没有处理好必修与选修、基础与专业、限选与任选的比例;4)学校缺乏社会对这个专业有效的信息反馈,办学有一定的盲目性。  相似文献   

17.
在健美操专项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根据社会对健美操专业人才的要求,在分析了解当前健美操专业创新教育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我校改革成功的经验及健美操项目的特点,对原有健美操教学模式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及考试环节等进行了改革,强化专业基础、拓宽专业口径、重视社会实践等多层次的发展,并在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1999级、2000级健美操专项班进行教改方案设计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相似文献   

18.
在对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课程的现状以及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依据施良方的课程设计理论,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专选课程优化方案进行设计,包括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及课程评价等方面。为提高健美操专选课程教学效果,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健美操专业人才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前高职教育专业教学中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已取代了以传统分科课程为基础的综合课程方案,其基础是工作过程导向,追求学习与工作的一体化,这就对高职教师个体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本文结合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开发和实践,从教学理念、教育理论学习、实践技能、探索创新、组织管理、知识更新等方面对高职教师个体素质的要求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0.
在学校体育课程"新课标"的背景下,从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视角,检视了当前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实然状态,指出了现阶段体育教育专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前瞻性地规划专业定位,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模式、办学条件、质量评价体系和管理机制改革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