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晋之好”源于“秦晋之匹” ,本是牺牲个人幸福而进行的政治联姻的集中表现 ,后引申为门当户对的婚姻 ,但决非比喻美好姻缘  相似文献   

2.
3.
本文以人教版初中历史课本设置的"动脑筋"栏目为例展开讨论:设置问题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否则思考就会失去原本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唐琦 《初中生》2005,(16):33
吃过"铁板烧"的人都看到过生牛肉丝倒在滚烫的铁板上"哧""哧"作响的情景,但很少有人想到这里面还有学问可以研究.二百多年前德国物理学家莱顿弗罗斯特就对类似的现象进行过一番研究,1756年他发表一篇论文论述了水滴在高温表面上所发生的奇怪现象.  相似文献   

5.
秦晋之好     
春秋时,秦国(在今陕西一带)和晋国(在今山西和河北南部一带),是相邻的两个强国。两国统治集团之间,勾心斗角,争夺霸权,矛盾很尖锐,有时还出兵对阵,打起仗来。但是另一方面,他们为了自身利益的需要,有时却又互相联合,互相利用,甚至彼此通婚,结成关系密切的亲家。 例如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他的夫人便是晋献公的女儿;晋献公的儿子晋文公,也是秦秋五霸之一,他的夫人文赢,便是秦穆公的女儿。 所以,秦、晋两国,尽管互有矛盾,而彼此一再联姻这一点,在各国关系中也还是比  相似文献   

6.
据《唐宋八家丛话》记载,北宋文学家 欧阳修任翰林学士时,一日和同僚外出,见 奔马踩死一犬,他就问同僚怎样用几个字记 下此事,同僚说可记: "有犬卧通衢,逸马 蹄而死之。"这看上去已很简洁,谁知欧公笑 道: "使子修史,万卷未已也,不如记'逸 马杀犬于道'。"相比之下,欧阳修更胜一筹。 这就是人们广为传诵的"黄犬奔马"的故事。  相似文献   

7.
章以古今汉语的多个例子探讨了古汉语中的一些特殊语词,从而说明:假借本质上是一种笔误,使用多了,约定俗成就成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有时不必求之过深;连绵词和其他一些双音词等多由单音节词的音节扩展而成,而且多注重声音的相关,不拘字形,所以分析此类词语必须从声音入手。  相似文献   

8.
9.
教育孩子,首先要尊重孩子.这一教育原则,有的教育者不仅没有遵循,反而干了些冒似"改革"的惊人之举. 湖北省郧县青山中学吴校长在一次课间操上宣布,下周以班级为单位评比"最差学生",被评出的"最差学生"将在学校升旗仪式上亮相.初二某班女生左某,在无记名"评差"中得票最多,晚自习后服了老鼠药,哭泣不止.经抢救,脱离生命危险.彭副校长说,学校做出评比"最差学生"的决定,是为了把学生管好,服鼠药是她心理素质不好(《楚天都市报》2001年6月10日).  相似文献   

10.
"涛涛和波波不见了!""涛涛和波波不见了!"这还了得,幼儿园的双胞胎不见了. 这下把幼儿园的老师和家长急坏了,赶紧分头寻找.找遍了园内的边边角角还是不见人影,正当大家没了主意的时候,只听见门卫李阿姨高声喊道:"找到了!找到了!"真的,只见李阿姨领着两个"泥孩子"一路跑来.  相似文献   

11.
不知从何时始,一条铁的规定开始盛行:不许拖堂,下课铃声一响,教师必须结束上课。诚然,课间10分钟是属于学生的,老师没有任何权力占用。完整的课间10分钟有利于学生大脑得以充分地休息,保证学生下一节课有充沛的精力来学习。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课堂是学生发展的主阵地.“教”是为了学  相似文献   

12.
试论秦晋之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时期,秦晋两国交往频繁,仅联姻就出现了三次。后世遂把两姓联姻,视之为秦晋之好。本文拟从秦晋联姻这一侧面,对春秋时期的秦晋关系,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不久前,我和几位同事参加了一次特级教师课堂观摩活动,一位特级教师执教后,说到:“老师走进课堂之前,要准备100顶高帽子,上课的时候,随时戴在学生的头上。”其意思不难理解,就是建议教师在课堂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多表扬、鼓励,少批评、打击。这位特级教师的话引起了大家的热烈讨  相似文献   

14.
15.
我在<老老实实去写>(本刊2009年第10期)一文中批评过滥用排比句的现象,有老师来信,认为我这样说有可能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积极修辞的热情.我想,这种担忧是不必要的.学生如果只会以滥用排比句来对付作文,那么语文学习就会成为多余的东西,他将不会正常表达,无法正常写作:如果在生活中,一个人认为排比句是语言精华,那就更可笑.  相似文献   

16.
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有的词语在口语里已经不用了,只能在书本见到,而有的正从口语和书面语中逐渐消失。例如广州话里的"甖"[55]字,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广州人很少有人知道它的意义,但如果问及五六十年代  相似文献   

17.
据《中国日报》报道,美国西弗吉尼亚州伦道夫一麦肯学院的校长马丁放着校园“头把交椅”不坐,反而跑到课堂正襟危坐地当起大一新生来。有一年,他给自己放了个长假,然后改头换面地成了纽约州圣约翰大学的40多年来最老的大一新生,和一帮青涩的毛头小伙子成了同学。马丁这次“大换位”并不是为了再深造,而是想研究大一新生的生活体验和思维方式。成为一名新生以后,马丁像普通学生一样上课、记笔记、参加课外活动,上课之前,他与十九、二十岁的“同窗”们侃侃大山,从柏拉图到每天的日常琐事都是他们的共同话题。  相似文献   

18.
羊年岁末,小学语文教学界可敬的前辈———斯霞老师,来不及和我们一起守岁,匆匆离去。斯霞老师是浙江人———浙江诸暨斯宅,那里出了不少人才。也许同是浙江人,我读斯霞老师的著作便觉格外亲切。斯霞老师的一些教学案例我至今难忘。有一回,斯霞老师让一年级小朋友写日记。有个小朋友这样写:今天,法国阿姨来我们学校参观。阿姨都是女的,没有男的。斯霞老师改到这本本子,不禁笑了。提起红笔正想把后一句划掉,转念一想:这个小朋友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阿姨都是女的,没有男的”,不容易。再说孩子才上一年级,到了二、三年级他就知道后一句不必写…  相似文献   

19.
前不久,我和几位同事参加了一次特级教师课堂观摩活动.一位特级教师执教后,说到:“老师走进课堂之前,要准备100顶高帽子,上课的时候,随时戴在学生的头上.“其意思不难理解,就是在课堂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多表扬、鼓励,少批评、打击.……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