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简述了日本儿童学的提出过程,介绍了日本东大阪大学设立的儿童学专业课程概况,总结了日本东大阪大学儿童学专业课程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日本儿童学研究和儿童学专业课程对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日本许多大学新开设了儿童学专业.该专业的课程设置突破了传统师范专业的界限,以儿童为中心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从儿童教育的实际需要出发设计课程内容,并强化了教育实践课程,对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日本许多大学新开设了儿童学专业。该专业的课程设置突破了传统师范专业的界限,以儿童为中心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从儿童教育的实际需要出发设计课程内容,并强化了教育实践课程,对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东大阪大学是日本最早开设儿童学专业的大学。该大学以儿童研究中心的基本设施为平台,探究了教育研究育儿援助三位一体化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不仅为儿童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了观察实习的学习机会;而且以育儿援助的方式介入社会,在为社区社会作出贡献的同时,也提供了学生相关实践的机会;并在这些活动中展开研究,深化专业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理论。  相似文献   

5.
对目前高职教育项目课程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基于综合职业能力观的高职教育项目课程开发理念及开发途径的阐述,剖析了基于综合职业能力观的高职教育项目课程管理。  相似文献   

6.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其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及信息技术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从学生的兴趣、学校的实际、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出发,以学生自主发展为目标,开发科技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得到综合运用.  相似文献   

7.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其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及信息技术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从学生的兴趣、学校的实际、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出发,以学生自主发展为目标,开发科技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得到综合运用。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分析学科型课程设置的局限性,提出了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以学习者的岗位能力为主线,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来进行重构的观点.并以<商务接洽>课程为例,探讨了商务英语项目式课程开发的几个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随着对智障儿童教育研究的深入,怎样教智障儿童学会生活并能够适应于社会生活最终融入社会,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已成为从事智力障碍儿童教育工作关注的焦点。针对智障儿童生理心理特征进行生活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已显现出重要的现实意义。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对智障儿童教育也是非常贴切和适用的。  相似文献   

10.
在项目课程理论指导下,如何优化经管类"软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成功开发系列<网络营销实务>、<商务网站建设>、<网络客户服务>等职业岗位项目课程,是经管类专业由"软"变"硬"的关键;而如何成功开发<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这类职业启蒙及导入性课程,让学生在完成专业知识启蒙的同时,拓展专业视野、提升职业素养、培育职业情感、转化职业角色,是目前经管类工学结合项目课程开发的难点所在.以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为例,对高职经管类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职业岗位及职业导入类课程的项目式开发这三个方面进行了颇具实践意义的探索,并提供了相应的案例和范式.  相似文献   

11.
我国教师教育课程中设置儿童学课程是重塑教师专业素养、顺应国际教师教育发展趋势和应对教师现实困境的必然要求。其设置需要超越学科体系的组织线索,以问题领域为核心组织课程模块;超越心理主义的课程内容,彰显课程建构的社会文化视角;超越对儿童发展普遍规律的依循,关照儿童个体差异。儿童学课程要设置如下课程模块:儿童身心发展、儿童发展与社会、儿童研究方法、儿童研习实践。  相似文献   

12.
罗洁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6):153-154
交叉学科亦即学科有机综合,已成为当代科学发展主流。当前美术交叉学科发展已经成为美术学科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方向。分析了这一现象出现的内外部原因,并阐述了美术这一概念自身包容性;美术领域的扩大;美术理论实践选择;社会多元标准和美术学科自身发展需要等原因对当前美术理论向交叉学科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科学课程理想与理想科学课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理想是课程的有机构成,科学课程理想是人类在认识和理解科学的内在规定性的基础上,对科学在培养人和发展人类社会方面的价值和功能的期望。通过寻找科学内在的规定性、科学活动的过程特征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特别是心理发展顺序,可以把科学“转换”或改造成理想科学课程。  相似文献   

14.
由于科学技术的巨大成功,科学课程在二十世纪备受重视并得到迅速发展。但面对科学技术负面效应的不断显现和科学教育内部问题的接踵而至,人们开始反思科学课程,认为科学课程必须反映科学的化属性、正视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关注科学在精神层面的育人功能、尊重儿童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全面认识、理解、运用和评价科学的意识和能力。这为人们描绘了科学课程发展的人化趋势,因此有必要从社会背景、理论基础、基本主张和发展走向等方面对此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北京教育学院科学教育团队在科学课程的建设过程中形成了集《科学》课程开发、教材编写、数学研究和教师培训于一体的“四位一体的开发模式”,并在教育、科研和教师培训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中小学的课程改革逐步形成了以学科为中心的多学科课程、以各学科共有的学习内容为中心的跨学科课程和以学生的疑问与兴趣为中心的超学科课程等基本模式,从而对教师角色提出了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转换的要求。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课程的执行者和唯一的指导者,而且也是多元知识的汲取者、课程生成的开发者和指导课程的合作者。应进一步强化教师的课程意识,赋予教师充分的课程权力,重建教师共同分享彼此价值、沟通思想、同伴互助的合作文化。  相似文献   

17.
高师跨学科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阶段我国综合教育师资的培养受到了新课改综合教育实践以及顶岗支教跨学科教育实习的挑战,利用高等教育现有的体制,开展跨学科教师教育,是适应时代需求、基础教育实践需求和高师院校教师教育发展的可行举措。本文对跨学科教师教育的课程改革策略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提出变革教育理念与课程理念,构建基于"课程群"的跨学科教师教育课程计划与课程结构等策略,期望能为我国的高师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科学课程实施的关键。为了实现本轮课改中间小学科学课程肩负的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总目标,科学教学中必需加强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根据教育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的有关要求,文章在如何提高小学教师科学课程资源意识,拓宽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方面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以近十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的学科课程研究文献为样本,采用内容分析法统计发现:学科课程研究中思辨、实证、行动三种范式运用相对均衡,且以质性研究为主;变化趋势为思辨研究下降,实证和行动研究上升;各学科课程研究范式体现一定学科特色,但与一般教育研究范式差距甚大。要注重研究规范性,加强队伍建设,实现高水平发展;倡导研究融合性,建立学科教育学,推动研究深入发展;尊重学科差异性,立足学科本质特点,鼓励研究特色发展;加强期刊引导性,创办高水平期刊,引领研究可持续发展;强调基金支持性,加大立项指导力度,促进研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之一。讨论人与自然关系演变与教育的进展,提出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下,科学课程的改革是一种必然。通过对新课程科学学习领域内各科目目标和内容的分析,得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课程改革后的一种新的课程理念。倡导在科学课程的教学中要正确理解科学的价值,通过生命化教学激发情感,多种活动体验人与自然的关系。结合生活实际养成绿色生活方式,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