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教学是一种引人向善的活动,教学善是教学理论研究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教学活动中的"是"与"应当"不是一种悖论关系,从"应当的善"推出现实的"是"不是"自然主义的谬误".指向善的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善是一种应然取向,通过教学行为的应当引导现实的发展;教学理论具有伦理取向,关注教学行为的正当,以此校正现实中教学行为的偏失;教学理论须以教学善丰富自己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2.
伪善研究的视角在西方语境与背景下呈现出多学科化,而在具有基础性的伦理学这一视角下,伪善研究直到现代才在道德哲学家那里受到重视;并且,"伪善"这一概念也被认为至少不是一个古典哲学的术语。然而,伪善的道德内涵以及与之有关的伪善现象与问题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得到了详尽的论述,尤其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善’的虚假印象"、亚里士多德的"显得是某种善的东西"为界定伪善的道德内涵提供了具有历史厚度的学理渊源。也就是在这样的西方古典伦理学视角下,伪善的本义即"似善非善"便浮出"历史水面"。  相似文献   

3.
善是事物最高价值的体现,艺术之善即艺术最高价值所在。《洛丽塔》体现了纳博科夫关于艺术之善的思考,传达了纳博科夫的艺术观与文学价值理念。本文从艺术之善、道德之善、以及艺术自主性三者之间关联的角度,探讨了《洛丽塔》中纳博科夫关于艺术之善的思考与表达,论证了《洛丽塔》是审美品质与道德内涵的结晶产物,揭示了纳博科夫对自然、社会与艺术之间和谐关联的独到领悟与阐释。  相似文献   

4.
“善”是西方伦理中一个最基本的概念,苏格拉底使之成为一门完善的伦理哲学并且至今仍作为衡量西方人道德追求的终极目标的标准。本文探讨了善的内涵、善的追求、善的社会意义,从而引导人们对人生的思考,倡导人们追求至善的人生。  相似文献   

5.
老子"上善若水"的思想是中国文化中关于修身做人的最高境界。"善"包含三重内涵,水因其性,可以恰当地比喻上善的道德思想。七善论是对上善的具体诠释,"居善地"是前提,"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是对心理状态和行为处事方面的要求,"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是对知识技能和能力素养方面的要求。高校教师应该具体落实"上善若水"的道德思想,以"七善论"的标准要求自己,从而达到至善的境界。  相似文献   

6.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写作要表达真情实感;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写作的目的是"表达交流",基本性质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这就需要广大一线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贯彻"真、善、美"的教育理念.为此,笔者认为,中学写作教学应以<语文教学评价>中的标准为指导,从素质教育出发,高度重视对"真"、"善"、"美"的表现.  相似文献   

7.
在默多克的道德哲学中,"善"是一个核心概念,它隐于人的道德生活中,是不可见的,是知识的源泉和人存在的根本.人的"意识"是道德存在的基本模式,是参与着一种现实化了的善的观念.人在善的指引下,消解意识中的"自我","关注"他者,从而发现"他性"世界的实在.  相似文献   

8.
与传统自然哲学的发展不同,古希腊哲学"如何向善"的研究姿态一直延续到当代整个世界思想体系,并更趋活性和斑斓。与传统道德学家后裔思路不同的是,尼采严厉批评了道德论说中"修持至善"的伪命题。尼采对"疾病使人变善、强大使人变态"命题的追问不仅揭示了现代社会人性的脆弱,更测定了在政治、话语结构和社会心理等更广阔的领域里,更具普遍性的人性"善"变的界限。不过,尼采的智慧之果仅仅是一个提问,答案的核心在于对个体或一种个体化集体自我能力发挥的正当化限定及其社会权力的消解。  相似文献   

9.
"主体行为拥有了善的动机还不能称作善,只有在善的动机下,行为的目的直指向人的进一步发展,进而逼近人的最高目的,那才称得上是善[1]"。教育善即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以人为目的,并采用道德的手段和方式力图将受教育者造就成为全面自由发展的个体的价值取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以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旨归的教  相似文献   

10.
私密性是善的最显著的特性之一,历代哲人和伦理学家的论述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展示着善的内敛、自我和不便公开言说,特别表现为善的外在显现具有隐蔽性,善的实现具有时效性,善的心理体验具有自我性。善的私密性在现实实践中调整着人们的幸福预期与指向,改变健全人格的养成进路,重塑公益行为引导模式,制约着传统文化品位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当代教学变革是一场从"知性教学"走向"德性教学"的价值重构,并以此为背景完成其实践转向。既有的"知性教学"以机械传递知识为特征,因其秉持工具理性与功利主义的教学价值观而终将走向异化。教学变革的方向在于重建"德性教学",高扬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教学价值观,为此需要从人性假设和知识观出发,做好教育学的理论重建工作。当前对引导学生有效学习以及教学手段伦理意义的关切等,可谓指向"德性教学"的核心表征。  相似文献   

12.
赵传兵 《成人教育》2013,33(2):73-75
在传统教学中,教学机智常被视为解决教学突发事件的技巧。其实,教学机智内蕴道德德性。教学机智的德性是两维的:"他维"和"己维"。教学机智德性的"他维"指向对学生的关怀,体现在教师"替代父母"的责任;教学机智德性的"己维"指向教师对自己的关怀,体现在教学可以为自己带来自足的幸福。在机智的教学中,师生关系是坦诚相遇的主体间性关系,是一种"你—我"式的和谐、平等关系,在这种和谐的关系中,师生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13.
在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旨在进行语言训练,培养阅读能力,但在情境教学阅读教学实践中,思想教育却成了主要目标。这就偏离了阅读教学本位目标和阅读教学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不良影响。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恢复情境的本义,将语境教学理论和虚拟情境教学理论结合起来,使情境教学成为培养语文能力的手段,而不是思想教育的手段。  相似文献   

14.
我国大学教与学活动的片面现象反思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知识作为人的全面实践活动的产物,是集真、善、美于一体的,因此,知识的获取过程不仅仅是逻辑叙述、演绎证明的认识过程,而是一个真、善、美的有机整体的活动过程。然而,由于知识观的片面、教学思想的逻辑化、师生交往的单向性以及大学生学习的“占有性”,现实的大学教学活动变成了唯逻辑的片面活动,这造成了大学生发展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15.
论教学形式系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任何学科的教学系统,从大的方面来说,一般都由理念系统、内容系统和形式系统三个子系统构成。三个子系统的研究目标、范围和要求是不同的,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更应关注的是教学形式系统。教学形式系统可分为三个层级:最顶端为教学风格;第二层为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第三层最为丰富,包括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语言、教学程序、教学结构等等。教学形式的重要性需要根据其不同的特征来确定,明确地说,它是随着学生年段的增高、知识结构的完备、学科的理性化程度提高、个性的内倾化趋向加大而逐步降低的。  相似文献   

16.
再议有效教学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课堂教学效率是指向教学目标的有效教学时间与实际教学时间的比率,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价值量度。从教学投入的角度来看,影响教学效率的四大变量分别是课程设计、教学质量、激励和时间。  相似文献   

17.
网络的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载体的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当代大学生产生日益深刻的影响,使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学生出现一些新特点.如何针对这些新问题和新特点,及时有效地对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运用网络这一现代化手段,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渠道,优化公共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更好地发挥网络为教学育人服务的作用,是当前教学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8.
为人师表是对教师的基本道德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人师表的理念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为人师表的职责是教书与育人的统一;为人师表的方法是言传与身教的统一。教师要重视为人师表,自觉率先垂范。  相似文献   

19.
尊师重道、师道尊严是中国的文化教育传统。尊严的师道主要表现为"学高"和"身正",要求教师"德才兼备,以德为首"。无"道"即无"德",没有"师道"就没有"师德"。中国古代师道传统为我们提供的凝道成德的理想坐标和参照系统。师德的形成是一种将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规定由外在于个体的文化特质转化为内在于主体的获得性品质的过程,即"凝道成德"的过程。有德之师将会出于理智上的自觉和意志上的自愿遵循为师的当然之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