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后现代文化是我国社会转型及多元文化视景中所遭遇的一个文化事实。它既为道德教育研究提供了一种文化资源,又为其提供了一种思维范式。然而,后现代文化自身又隐含着诸多含义混沌、自相矛盾的观点,只有对其兴盛的历史与逻辑前提予以总体分析,对其理论贡献与局限予以辩证解析,方能澄明其对道德教育研究所具有的真实语境与价值困境。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转型时期,随着改革的全方位深入展开,学校道德教育也必须对其存在的问题予以重新审视与反思。针对目前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存在的目的偏离、方式陈旧、师生关系对立、课程脱离实际等弊端,后现代文化所强调的理解尊重、多元、批判、去中心化、去权威、平等对话的视域基点为我们重新构建学校(德育)提供了新思路。用后现代文化观审视学校道德教育,既有助于拓宽我国当代学校道德教育改革的视野,又可以为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这对更好地推进学校道德教育改革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3.
后现代文化的典型特征无疑会对学生的个性养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传统道德教育的两重维度——义和利都无视人的心灵生活,遮蔽了人的真正的“自我”,“义”教人奉献,“利”诱人占有,前者把人生变成一次义务的履行,后者把人生变成一场权力的争夺,而人生的真正价值是超乎义务和权力之外的。因此,现代学校教育应立足于人的完整生命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而道德教育就构成了主宰、凝聚和支撑整个生命成长进而获得幸福人生的决定性因素,倘若缺失了德性的生长,那么人的生命的其他部分的发展都会受到限制。可见,教育中人的生命的完整性规定了道德教育的统摄性。当代道德教育的唯一出路,便是从审美的维度,也就是以“情”为本体,“不是道德的形而上学而是审美形而上学,才是今日改弦更张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文化视野中的道德教育之审美维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也称互联网,它自1969年在美国问世以来,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波及全球,渗透到人类政治、经济、文化等各大领域,迅速地改变了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网络社会,各种思想意识形态冲破了时间、空间、国界的限制,以一种新的传播方式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风貌和价值取向。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4年7月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中18至30岁的网民数量占总数的53.2%,大专和本科文化层次的占54.2%。网络对大学生影响较大。积极方面:它有利于大学生效率观念、平权意识和全球眼光的形成;有利于大学生现代生活方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后现代视野中的道德教育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后现代道德教育从各个角度向现代道德教育的统一性、整体性、权威性和理性化挑战,给人们展现一种开放的、多元的、批判的、平等和对话的道德和道德教育的新面貌。在道德教育的目标上,它瓦解了现代性的完人理想和标准化的人格追求;在教育内容上,它强调去中心化,关注那些边缘性的道德主题;在教育方式上,更主张“对话式”的教育方式;在师生关系上,它提倡主体间性。但后现代的道德教育观是松散和凌乱的,并不是一个严谨的体系,其内容歧义丛生、相互矛盾甚至是对立的,因此,对后现代道德教育观应冷静对待,全盘吸收和简单的排斥都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6.
利奥塔的后现代社会学理论蕴含着浓重的道德韵味。其对后现代社会生活与社会重建的逻辑及其道德后果之独辟蹊径的推究,是道德教育研究需要加以认真对待的理论参照。差异性道德观、情境性道德观、道德教学的小型叙事观、"自我—他者"的师生关系观,是利奥塔的后现代社会学之于道德教育研究与实践之最直接、最富借鉴价值的思想观点。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伦理思潮的道德教育意蕴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简要评述后现代主义理论特征与伦理道德观,及其在道德教育上的一些重要意蕴  相似文献   

8.
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以道德修养为第一要义,青少年的道德践行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维持和强化。本文以传统孝文化与青少年道德养成的相关性为切入点,阐述孝文化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意义。传统孝文化有很多优秀的道德内容是青少年德育不可忽视并需要借鉴的,但是随着当前的社会转型、制度变迁,青少年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孝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出现混乱。孝文化的当代困境,不利于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与全面发展,因此,如何通过加强孝文化价值来促进青少年道德教育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20世纪60年代之后,在新兴艺术形式和后现代理论的冲击下,美学开始了后现代转向,在诸多方面产生了决定性断裂。文化研究在后现代转向的语境中兴起,以反对艺术的自律为契机,因三代知识分子的努力而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空位处迅速发展,但是它在逻辑起点、文化层面和审美追求三方面都表现出不足之处。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以自由的实践与创造和共产主义审美理想.弥补了其不足并表现出了巨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
11.
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土文化在思想道德、伦理价值、审美趣味、生活习俗等方面,蕴含着多重内涵和德育价值。在国际化、信息化背景下,开发乡土文化德育资源,丰富校本德育课程,对中小学自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在生活环境中培养良好道德品质,促进德育工作校本化、特色化建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民俗文化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心理、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审美追求。对于山西民俗文化来说,其道德教育价值具体表现为爱国主义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家庭美德教育、文明礼貌教育、生态环境伦理教育。  相似文献   

13.
校团化具有全方位的德育功能,在受教育培养良好品德和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学校应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今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加强中小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自觉认识吴文化资源中的人文素质教育价值,积极开发吴文化教育资源,对于丰富、创新区域中小学人文素质教育内容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高尚的体育道德是新型体育人才必备的素质。加强体育道德修养的方法有:勤于学习,勇于实践;学习先进,以先进为榜样;批评自我批评,虚心听取剐人意见;努力做到“慎独”。  相似文献   

16.
道德教育的价值在于追求幸福生活,幸福生活是一种终极价值取向,是生活中唯一的善。现代人的实存状况和现代德育的困境,反映了德育与生活的断裂和人对自身存在缺乏终极的问询。德育应是以人为目的的德育,并在德育过程中引导和培养人的适应能力和选择意识,成就人的德性品质。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中西文化比较的方式研究诚信。探讨信任的来由,比较中西诚信文化价值的不同指向,提出诚信的高校德育重建。文章建议,从三个方面建构我国高校的诚信体系。  相似文献   

18.
自孔子以来的儒家先贤们都非常重视道德教育问题,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人物,确立了儒家以仁为中心、以促进个体德性人格的养成和现实伦理秩序的完善为旨归的道德教育思想体系;历代儒家思想家继承和发展了传统道德教育思想,使之不断趋于完善,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理论影响和借鉴意义,就当前社会而言也同样有着不可低估的现实价值。尤其在道德教育内容、教育原则和方法等方面,在新时期,进行反思、批判和继承,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9.
论思想道德教育价值的实现途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实现思想道德教育价值是认识和创造价值的逻辑发展和归宿。要实现思想道德教育价值 ,必须采取有效的途径。实践是思想道德教育价值实现的根本途径。思想道德教育作为客体 ,要满足主体的需要 ,从效用关系角度看 ,应采取两种途径 ,即灌输引导途径和接受选择途径。它们共同构成思想道德教育价值实现活动的两个轴心 ,并且贯穿于思想道德教育价值实现过程的始终。由于影响价值主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的客观条件的复杂性 ,以及价值主体需要的多样性 ,只有通过多样化的具体途径 ,思想道德教育才有望实现其价值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