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庐剧作为安徽省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流派分为东路、西路、中路庐剧。其中,东路庐剧流行于芜湖、无为、宣城等一带。本文选取无为庐剧为研究对象,对其历史与生存现状进行研究,解析庐剧发展的困境,呼吁大众重视起对庐剧的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2.
作为安徽的地方戏,庐剧深受当地百姓热爱,亦引起学者们的关注。通过梳理学术界对庐剧研究的成果,从庐剧的形成与发展历程、艺术特色、庐剧流派、庐剧与民俗的关系、传承与保护等层面对庐剧研究状况进行了回顾。在其基础上对庐剧研究进行了反思,认为庐剧研究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存在诸如整体性研究不足、理论性研究不够、待研究的领域较多等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戏曲与三农文化——以安徽庐剧考察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庐剧的考察与研究,试图从它的流派、流行区域、艺术形式和内容等几个方面阐述其与三农文化之间的关系,解读戏曲艺术的生成环境和人文内涵,简单了解庐剧的历史,让更多的人知道庐剧,进而更好地促进庐剧艺术的振兴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文章首先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策略,包括全面、深入地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重视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开展丰富有趣的传统节日庆祝活动;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在艺术、体育领域的渗透与传承,然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5.
傩舞是我国民俗文化的活化石,是地方的文化宝藏。它蕴含了古代人类生活信仰,蕴藏着本土文化的艺术品位和人文素养,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传承传统文化和肩负地方高校的历史责任论述湛江傩舞教育功能的价值,深入阐述湛江傩舞的教化作用、健身作用、娱乐作用,并从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剧目排练三个方面探索湛江傩舞引入高校课堂的实践,真正体现传统文化内化传递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感召下,地方传统文化得到日益改善与发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冀东三枝花之一的"皮影"日趋完善与繁荣,将"皮影艺术"引进小学课堂势在必行,不仅传承和保护了地方文化艺术,而且培养了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更能让唐山皮影在历史的舞台上永放异彩。  相似文献   

7.
杨曰 《成才之路》2023,(24):49-52
当前,传统文化传承有以下几个困境:一是传统文化的传承难度大,二是传统艺术体系不适应当代通用艺术理论体系,三是对待传统艺术文化的“宝库”态度导致传承惰性化。而新媒体的出现,为传统文化传承带来了生机。文章对传统文化与新媒体结合的可能性、新媒体提高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度、新媒体传承传统文化的三种模式进行探讨,以促进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新媒体的结合。  相似文献   

8.
滋养民族传统艺术之根本、有效传承和发展地方音乐文化、切实加强青少年文化素质教育是一项重大的社会工程,高校应在这一工程中发挥纽带作用。培养高校学生对地方音乐的正确认识、传承实践和文化创新,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可持续性发展的内在需求和重要途径。针对皖北传统音乐的传承现状,认为高校传承是极其重要的一环,是增强民众文化素质的核心,是推动青少年传统文化素质教育工程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邢台学院学报》2016,(1):151-153
豫剧是中国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仅次于京剧,居各地方剧种之首。特别是在邯邢地区,豫剧文化基础深厚,演出团体繁多,受众群体广泛,但其生存状况不容乐观,发展前景堪忧。因此,邯邢地区豫剧艺术的保护与传承,需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排演反映贴近人民群众生活的现代题材和剧目,营造文化产业多元化发展环境,打造邯邢地区豫剧文化品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多样性的需求,使豫剧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繁荣,与时俱进,迎接豫剧艺术提高、发展、创新的新时代,努力实现豫剧艺术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0.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是高职艺术教育的一部分,是文化建设发展的一部分,也是教育大学生爱国爱乡以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要围绕已批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学院层面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传统剧目。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建设要抓好资料、人才、科研三个环节。总之,要充分发挥高职艺术教育的优势,把高职艺术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做好、做扎实。  相似文献   

11.
徽州目连戏作为地方传统戏曲,有着浓郁的地方文化色彩,具有鲜明的仪式性和民俗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对乡村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深厚的时代价值。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社会风尚的日益改变,徽州目连戏的发展面临着文化生态环境不佳、文化资源开发不足等现实困境。针对这一点,应该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机遇相结合,对徽州目连戏进行持续改进,通过对其保护传承,为徽州目连戏的文化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并以此为基础,创新徽州目连戏的剧目内涵与传播载体。  相似文献   

12.
对京剧艺术消费市场的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表明,社会普通人群,尤其青年人群目前对京剧的喜爱和关心程度明显偏低,传统艺术面临着现代文化的严峻挑战;创作反映当代生活、现实题材的京剧剧目,融入现代艺术元素,赢得青年一代的喜爱和共鸣,创造京剧市场的繁荣,是推进京剧文化产业化。传承和弘扬国粹艺术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李涛 《湖北教育》2023,(2):45-46
<正>《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教师要从小培养学生对于优秀传统艺术的热爱,引导学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中华美育为文化自信筑基。“中小学陶艺教学与马口陶资源的整合研究”整合了民间美术资源,传承了“马口陶”文化,丰富了陶艺校本课程,促进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在整合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  相似文献   

14.
汪瑾 《文教资料》2009,(14):57-59
地方民间艺术是历史文化的积淀.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艺术形式,民间艺术是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理念——“和”的最佳载体,其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价值取向.是群众文化生活情趣的提炼和升华,也是发展地方特色经济的独特文化资源。因此地方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是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黄梅戏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不断传承和创新,传承是创新的必要前提,创新是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从确立创新思路、打造精品剧目、培养领军人物三个方面,就黄梅戏艺术的传承与创新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三花”艺术是地道的安徽地方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浓郁的乡土气息。高小平等艺术家经过长期发掘、探索、改造,使之实现现代转型,焕发出新的艺术光彩,并创编出一批高质量的舞蹈剧目,在全国产生巨大影响。本文对“三花”艺术作了简要介绍,重点对高小平的艺术追求和艺术贡献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17.
艺术学科及其专业群对接地方文化艺术产业群是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艺术学科生存和发展的拐点,其发展必须以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和文化艺术事业发展需求为宗旨,以地方文化艺术资源的发掘、传承与创新为己任,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及艺术创作等领域积极与地方文化艺术产业的成长与发展互动。  相似文献   

18.
豫剧是中原文化中最具有特色的传统艺术瑰宝.如今的豫剧在创作剧目、演唱技法、从业人员及未来发展上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如何弘扬豫剧文化,如何做好中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使豫剧走出低谷,重新焕发出她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将是我们共同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9.
山东古筝乐,是我国古筝艺术重要的流派之一,是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它有着独特的地方民间特色和广泛的影响力。深入探讨山东古筝乐在高校和中小学的教育传承的有效策略,是研究如何更好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典范。  相似文献   

20.
孙炳林 《甘肃教育》2022,(12):102-104
学校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课程,是推进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对于艺术教育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而言,将地方优秀民间艺术引入课堂,建设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旋鼓舞进课堂促进学生对民间优秀艺术的热爱,探索实践在艺体课教学中的融合、传承与创新,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等方面入手,探索农村地区学生对民间传统优秀文化艺术的传承、创新与发展,对农村学校建设特色艺术课程有良好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