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都柏林人》是詹姆斯·乔伊斯早年的作品,收录的15个故事以统一的题材和风格展示了20世纪初期都柏林社会的瘫痪景象。压轴篇《死者》是全书的高潮和总结,主人公加布里埃尔在故事结局的“精神顿悟”看似偶然,实则必然。本文通过探究加布里埃尔从自我逃避到自我觉醒的心路历程,揭示乔伊斯试图唤起处于“瘫痪中心”的都柏林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相似文献   

2.
短篇小说《死者》是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的代表作,讲述了在都柏林一场圣诞晚会期间发生的故事。乔伊斯在小说中运用“精神顿悟”这一艺术手段,深刻展现了爱尔兰人精神层面上的瘫痪状态,凝聚了作者对处于瘫痪、麻痹状态下的爱尔兰人的痛切感悟。在精神顿悟视角下对小说的主题进行解读,可以加深读者对乔伊斯作品内涵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3.
<死者>是詹姆斯·乔伊斯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的压轴之作.本文具体分析了"精神顿悟"在<死者>中的运用,引导读者对其作品的欣赏.  相似文献   

4.
詹姆斯&;#183;乔伊斯的作品多是探究人类的内心世界。在短篇小说《阿拉比》中作者借助独特的“精神顿悟”的写作手法,通过主人公“我”对朦胧爱情的浪漫追求及其幻想破灭的过程描写,带给了人们对整个时期、整个社会的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5.
《死者》是二十世纪著名的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早期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的压轴之作.《都柏林人》以爱尔兰首都为背景,描绘了20世纪初都柏林市井百姓、社会生活的"精神瘫痪"状态,试图揭示爱尔兰社会的精神症结,唤起民族意识."精神瘫痪"在《都柏林人》一书中贯穿始终.本文探讨"精神瘫痪"这一主题在《死者》中的体现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6.
阿拉比是詹姆斯·乔伊斯的早期作品。本文通过分析"死胡同"、"中央的苹果树"和"阿拉比"等意象,阐释小说中凸显的精神瘫痪和灵魂顿悟主题。  相似文献   

7.
杨兴隆 《海外英语》2022,(21):189-191
《死者》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的最后一篇。作者通过主人公加布里埃尔出席的一场年度家族聚会,展现了当时爱尔兰人的精神瘫痪状态。乔伊斯在小说中塑造了不同类型的婚姻共同体,揭示出一个健康的婚姻共同体运行的必要条件——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文章借用局外人和局内人的双重视角,梳理并解析小说中所出现的不同婚姻共同体,重在揭示主人公加布里埃尔和格丽塔二人婚姻共同体的动态发展,以突显婚姻共同体之于主人公精神顿悟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张硕 《宜春学院学报》2012,34(5):112-114
《死者》是詹姆斯·乔伊斯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的压轴篇。文章通过解构《死者》中虚实结合的两部分主次情节,分析小说中老中青三代的言语与行为,揭示了爱尔兰人的迷茫及爱尔兰社会的文化危机,探讨了的"死者"意象的潜在内涵——后殖民时代的爱尔兰精神流亡,文化没落。而在如今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这篇小说在唤起现代人的精神与信仰的征途中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一朵浮云》中主要创作技巧象征手法和精神顿悟的分析,揭露爱尔兰社会瘫痪的现状,并通过精神顿悟充分展示出20世纪上半叶都柏林人的幻灭与疏离感。这两种创作手法对人物心路历程的描述超越了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界面,使其带有浓厚的前现代主义文学色彩。  相似文献   

10.
《死者》是现代主义小说大师乔伊斯短篇小说集的压轴之作.本文主要分析《死者》中的诸多“死者”类型,这些死者可以分为生理意义上的死亡,以及精神意义上的死亡.最后通过对这些“死者”类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家的良苦用心,即在死亡中寻求希望,以及从中我们也可以挖掘出作家对都柏林的那种又爱又恨的深切情感.  相似文献   

11.
《死者》是二十世纪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的压轴之作,以爱尔兰首都为背景,描写了20世纪初都柏林人的现实生活状态,通过对生活细节的描写,揭示爱尔兰社会的精神症结,探索都柏林人生活的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12.
爱尔兰著名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在他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采用了精神顿悟的创作技巧来展示人物错综复杂的感情。本文分析了《都柏林人》的压轴篇《死者》中主人公加布里埃尔的精神顿悟,他的精神顿悟是在与三个女人交锋受挫的基础上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
在<死者>中,第三人称叙述伴随着不断变化的视角和自由问叙体开创了一种新的写作手法,使得叙述距离与同情和讽刺效果结合在一起,由此不但丰富了作品的叙述效果和主题表现,同时也展现了主人公加布里埃尔通过对其优越地位的妥协而实现了自己"精神顿悟"的心灵旅程.  相似文献   

14.
小说集《都柏林人》以“瘫痪”为主题,讲述了在麻木不仁、死气沉沉的都柏林社会,主人公们与瘫痪社会的抗争注定失败,最终获得“精神顿悟”。本文将以其中的《阿拉比》为例来分析“瘫痪”主题和“精神顿悟”。  相似文献   

15.
徐丹 《文教资料》2010,(35):19-20
爱尔兰小说家乔伊斯在作品《死者》中大量地运用了象征手法来烘托小说的主题思想,使"死亡"这一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让爱尔兰首都都柏林成了现代西方社会的缩影,将西方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淋漓尽致地展现于纸上。本文以"死亡"和象征为切入点对小说《死者》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16.
借用柏拉图的"洞穴理论",分析<死者>中众生所处的精神状态,并对加布里艾尔的"顿悟"进行新的解读.正如柏拉图"洞喻"中的洞内囚徒们,作品中的人物所认识到的,要么是虚幻的假象,要么是片面的真实;而对于唯一获得"顿悟"的加布里艾尔来说,他"顿悟"过程的三个阶段,正是柏拉图"心灵转向说"中的从"影像"到"信念"再到"理性"的认识三阶段的攀升过程.从"洞喻"角度解读乔伊斯作品中的"顿悟",就其认识论意义而言,作品主题将一个现代西方人从幻觉到顿悟的个体心灵之旅上升到人类从黑暗走向光明、从无知走向有知,走向人类终极价值所在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高度.  相似文献   

17.
薛海燕 《河西学院学报》2011,27(4):50-54,45
"顿悟"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名篇《死者》中的重要创作手法之一。运用法康尼尔(Fauconnier,G)认知语言学心理空间理论能有效挖掘人物顿悟之前的心理,从而进一步深化故事主题。在《死者》中,主人公康罗伊与三位女性之间的话语冲突使主要人物的心理空间发生了多次交错,促使康罗伊摈弃殖民地特权者身份,回归爱尔兰传统。康罗伊的精神复苏在深层次上象征着整个民族的新生。  相似文献   

18.
生与死是小说"永恒的主题"。东西方对于生命的思考和理解,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这在很多小说中都有所体现。本文通过对乔伊斯《死者》和余华《活着》的剖析,试图探析东西方生命哲学的异同。  相似文献   

19.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艾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留存的记忆》中,女主人公梅里埃尔与送她去探望缪丽尔姨妈的无人区医生突生情愫,做了对不起丈夫的事。梅里埃尔在丈夫去世后顿悟:自己是因为觉得有愧于丈夫才会陪着他一起走完人生路;之后在无人区医生空难离世后她再一次突然醒悟,她是被医生欺骗了。这两个顿悟合二为一:如果梅里埃尔没有被欺骗,她不会一直陪在丈夫身边。小说中,失去主体性是梅里埃尔被欺骗的原因。通过放纵自我来寻找自我最终只能伤害自我。梅里埃尔的顿悟验证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道理。  相似文献   

20.
爱尔兰作家詹姆斯&#183;乔伊斯注重在平淡、客观性叙述中,突现人物精神的突转,含蓄揭示作品主题。其短篇小说《死者》复杂独特的主题即是从主人公加布里埃尔的两次大的精神突转中呈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