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认知语言学将概念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方式来研究,其实质是一个概念域到另一个概念域的映射。根据始源域的不同,可以将概念隐喻分为结构性隐喻、方位性隐喻以及本体性隐喻。本文通过展示这三类隐喻在《道德经》英译本中的体现,分析不同翻译版本的成因,探讨概念隐喻在翻译时的去留问题,为典籍英译中的概念隐喻英译提供参考。文化差异,翻译使用的中文版本差异,《道德经》晦涩的语言及其悠久的历史导致了对其多元化的理解和解释以及多样化的翻译,因此翻译过程中所遗失的信息就需要从上下文语境去补偿。  相似文献   

2.
概念隐喻不仅是思维层面的问题而且是一种认知手段。《道德经》作为中国传统哲学典籍代表含有丰富的隐喻语料。文章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出发点,从结构性隐喻、方位性隐喻和本体性隐喻三个层面,以辜正坤的英译本为例探讨概念隐喻的认知机制及其英译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以期为中国传统哲学典籍的英译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3.
隐喻研究从修辞学到认知语言学的转向为隐喻的翻译研究带来诸多启示。《道德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哲学著作,其中关于主题"道"的隐喻比比皆是。本文试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以威利译本和林语堂译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展示"道"的三类隐喻——结构性隐喻,方位性隐喻和本体性隐喻在《道德经》英译本中的体现,探究译文是否准确传达了隐喻内涵,分析不同译文的成因,同时希望有助于中华文明的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4.
张晋尧 《现代英语》2023,(13):90-93
隐喻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语言现象,在各类文化作品中常常出现,并在各类翻译难题中占据一席之地。文章以中国古典文化经典《道德经》为例,通过分析林语堂所著英译本中的汉英隐喻翻译策略,以及对比分析原文与译文,揭示隐喻翻译背后的文化考量与策略,探究其译文如何达到“美译”之境,深入探讨在跨文化翻译中如何更好地传达原作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16,(20):15-16
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红楼梦》中有大量颜色隐喻,尤其是"红"的隐喻。鉴于目前颜色隐喻及其翻译研究的缺乏,本文在概念隐喻理论框架下,通过对《红楼梦》中"红"隐喻及其英译策略的分析,探寻其隐喻意义、目标域及两英译本中译者对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6.
马琛琛 《英语广场》2023,(20):33-36
莫言于1992年发表的长篇小说《酒国》是一部拥有丰富隐喻的文学作品,但对于这部作品的翻译研究目前还比较少。本文基于概念隐喻视角,对《酒国》葛浩文英译本中隐喻的翻译现象和葛浩文的翻译风格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译者在处理本体隐喻时,主要采取的翻译策略是将其译为相同的隐喻,但当本体隐喻涉及有关动物的负面概念时,译者大多将其译为非隐喻;在处理方位隐喻时,译者主要采取译成非隐喻形式的翻译策略;在处理结构隐喻时,译者主要采取译为相同隐喻和不同隐喻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道家哲学思想的经典,《道德经》揭示了深刻的内涵信息。在其译介过程中,各种权力的介入对《道德经》的英译本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以Arthur Waley的《道德经》英译本(西方目前公认的最佳英译本)为例,通过分析译者在翻译中的具体翻译手法,讨论了译本中各种权力的介入。  相似文献   

8.
王基逢 《教师》2011,(2):116-116
作为中国道家哲学思想的经典,《道德经》揭示了深刻的内涵信息。在其译介过程中,各种权力的介入对《道德经》的英译本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以Arthur Waley的《道德经》英译本(西方目前公认的最佳英译本)为例,通过分析译者在翻译中的具体翻译手法,讨论了译本中各种权力的介入。  相似文献   

9.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的问世,隐喻的认知功能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方法,更是人类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诗经》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开山之作,蕴含着丰富的隐喻表达。分析其英译本中的隐喻翻译并总结翻译策略,既是对概念隐喻理论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检验,也是对隐喻翻译认知研究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以下简称《习》)是各国读者了解中国制度和历史文化的权威读本,其成功英译为西方世界了解我国文化价值观提供了新的窗口。以《习》英译本内中国传统文化负载词为语料,以概念隐喻理论为理论框架,从源域和目标域两个层面出发,研究源语文本中的概念隐喻现象,自建英汉平行语料库总结这些概念隐喻现象在目标语文本中的语际翻译,探究中国特色政治话语体系下概念隐喻现象的翻译策略,为我国外宣翻译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对英汉两民族动物习语进行了比较,认为《红楼梦》中动物隐喻习语分为四类,即重合隐喻习语、平行隐喻习语、全空缺隐喻习语与冲突隐喻习语。以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为理论基础,对杨宪益夫妇《红楼梦》英译本中的动物习语进行隐喻分析与评价,对杨宪益夫妇所采用的隐喻翻译方法以及他们在跨文化交流方面的得与失进行了探讨,从而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2.
自正权 《海外英语》2011,(2):133-134
通过分析对比自建的《道德经》英译本语料库和英语原创语料库,考察《道德经》英译本的翻译显化特征。研究发现:《道德经》英译本中人称代词后接BE、HAVE、WILL等可以缩写的词时,其全写形式出现的频次比(百分比)明显高于非翻译文本;引述动词后跟语法上可有可无的非强制性连接词that时,该非强制性连接词that出现的频次比(百分比)明显高于非翻译文本。以上发现在词汇关系和句子关系方面反映了《道德经》英译本的显化倾向。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翻译中的七种研究方法的介绍以及基于隐喻的定义、分类和功能理论下《红楼梦》英译本中隐喻的两种功能,即隐喻的修辞功能和诗学功能.  相似文献   

14.
黄嫚  李照冰 《现代英语》2023,(18):87-90
《额尔古纳河右岸》英译本在海外取得巨大成功,为国内文学“走出去”提供一定借鉴意义。经过对英译本《额尔古纳河右岸》的相关研究,鲜少有人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来分析译文中隐喻的翻译现象。文章通过梳理译作中隐喻的英译,探究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对生态、民族文学作品中隐喻修辞的处理方法,为类似翻译实践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5.
姜林依 《现代英语》2023,(21):92-95
文章立足莱克夫和约翰逊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结合夏弗纳关于隐喻的翻译策略,从实体隐喻、结构隐喻和方位隐喻三个方面,对龚景浩的《将进酒》英译本中概念隐喻的认知机制及翻译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了与跨域映射有关的三种翻译策略:转换源语意象目标域为目的语意象目标域,转换源语意象目标域为目的语的对应意象始源域,省略源语意象。研究结果表明,认知语言学为诗歌隐喻的英译提供了新的解释路径,为《将进酒》的英译和欣赏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6.
Gutt关联翻译理论对隐喻翻译具有较大的解释力和指导作用。对于译者来说,在E惫喻翻译的过程中,必须清楚自己想在多大程度上与原文中的隐喻保持一致。译者还需考虑目的语读者的认知语言环境,根据原文中隐喻的含义在译文中重塑隐喻意象,确保此译文与原文隐喻形成最佳关联效果。《酒国》包罗万象,含有大量隐喻,对其英译本中的隐喻翻译策略进行分析,以期能为隐喻翻译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锦瑟》英译和法译的隐喻学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对李商隐作品中的一首《锦瑟》进行层层剖析,比较了英译本和法译本中的翻译手段的异同。研究古诗中的英法译本,可以了解思维领域中这些诗歌隐喻如何产生,同时这项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对语言互译、文化交流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政治家通过态度的构建实现沟通和说服的人际意义,而隐喻是重要的表态资源,因此政治语篇中隐喻翻译就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从概念隐喻以及评价理论态度系统出发,搭建基于态度的政治隐喻翻译模型。以该模型为基础,提出判定政治隐喻翻译有效性的三种情形:隐喻+态度共同映射、有限映射、映射失效,总结了三种翻译策略:本域映射、换域映射和去域映射,并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译本为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莱考夫概念隐喻理论的系统性原则为理论依据,分析《哈姆雷特》概念隐喻翻译的系统性,即概念隐喻的突出与隐藏、概念隐喻与隐喻表达以及概念隐喻对文学作品主题的影响。根据分析得出一个结论:把握概念隐喻翻译系统性特征有助于正确理解文学作品主题。  相似文献   

20.
随着隐喻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学者从理论到具体策略全面探讨隐喻的翻译。其中,由英国翻译家纽马克(Peter Newmark)提出的七种翻译方法被广泛采用。从纽马克翻译策略角度看《围城》英译本中隐喻翻译的得失,在理解隐喻含义的基础上,赏析优秀译文并改译问题译文,为其他隐喻翻译提供借鉴,促进不同语言文化间的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