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翻译不仅是一项简单的文字转化过程,更是一项跨文化交际活动。由于英汉两种语言产生与发展的文化背景相差很大.译者在两种语言翻译过程中不应该简单着眼于字面对应,而忽视了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导致翻译中出现文化误读。浅析英汉文化中的主要差异。使译者在翻译中具有文化差别意识,避免出现文化误读。  相似文献   

2.
诗歌语言形象性的特点,使生活细节入诗成为了可能,而其概括性的特点又使入诗的细节呈现鲜明的特点,即细节白描化倾向。诗歌语言的精练客观上要求入诗的细节必须具有  相似文献   

3.
在高考作文中,大家都非常注重作文的审题、立意、选材、构思和语言运用等。但往往会忽视一些细节,造成不必要的丢分。那么,哪些细节我们容易忽视呢?  相似文献   

4.
细节     
这是一篇考场作文,作者紧紧抓住“平凡”二字去写细节,让生活中为我们所忽视的细节,一个个进入我们的视野,展示了细节背后的真情。全文行文流畅,语言朴实,言有尽而意无穷。  相似文献   

5.
细节的力量     
年轻时做记者,写出的文章常常干巴巴的,难以引人入胜。后来读金波老师的诗,慢慢品味,才发现我的文章里忽视了细节。细节往往是文章里最感人的部分,也是不可缺少的部分。1979年6月,我到一所山村小学采访,偶尔在校长的桌子上,发现一张《人民日报》,报纸上有金波老师一首《我的雪人》的诗。这是一首叙事诗,叙述了一个生病的孩子和同学们之间的深厚友谊。故事里有一个关键性的细节,是班里的同学在这位生病的同学的窗前,堆起了一个小雪人。诗中由这个小雪人生发开来,进行叙事和抒情。这个细节像一个小小的抓手,一把抓住了我的心,令我动情,令我落…  相似文献   

6.
后结构主义与禅宗美学之间存在许多相似点:(一)去分化与无分别心———超越自我;(二)不确定与模糊语言———超越语言;(三)诗的误读与诗的“悟”读———超越权威;(四)平面化与平常心———超越玄想。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产生背景不同;操作手段不同;本体境界不同。通过比较,东西方文化的异同更趋了然  相似文献   

7.
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我们更多地将目光聚焦于论点的深刻新颖、论据的典型充分、论证方法的多样灵活之上,对于语言训练则重视不足,即便是谈到语言,也常常重点强调议论语言要简洁明了,而忽视了叙述语言凝练生动的要求。确实,叙述语言在议论文当中只是很小的一个"细节",因为议论文主要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但是,正是这一不起眼的"细节",恰恰能充分地体现出作者的功力深浅。  相似文献   

8.
我国在对苏联教学论和美国课程论的借鉴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误读和误解,比如,在引介苏联教学论的过程中忽视了其对"教养"和"教养内容"的高度关注;在引入美国课程论的过程中忽视了其对"教学"和"民主精神"的关注。造成这些误读和误解的根本原因是对源于两种不同文化和语言脉络的研究范式的理解和认识存在偏差,所以,走出目前困境的根本途径在于从本源上认识这两大范式,以纠正目前我国教学论和课程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我喜欢把一些无法形成小说的碎片化的细节和富有诗意的场景写成诗。写诗酣畅淋漓,语言轻快夸张,天马行空,富有弹性和节奏感,侧重情感的饱满和充分表达,不必考虑细节的真实和逻辑。写小说必须逻辑严密,语言简洁,讲究起承起合,注重细节的真实和故事的整体性。小说也可以有诗意,但必须服从于故事。有诗意的小说一直是我的追求。有一种情况是,我的一些小说是先有诗,然后再演绎成小说的。  相似文献   

10.
顾丽芬 《广西教育》2011,(29):57-58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有些教师很敬业,工作认真负责,可是学生对其悦纳程度就是不高,课堂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其原因之一,就是教师忽视教学语言的运用。实际上,最能反映教师教学艺术的就是他对教学语言细节的关注,教学中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也就在于教师对教学语言细节的灵活处理。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的艺术就是把握细节的艺术。  相似文献   

11.
认为把德国的阿多诺和海德格尔并置为20世纪西方新浪漫派的代表人物是一种误读。阐述了产生误读的因由,即这种误读忽略了两者哲学观上存在的尖锐对抗,也忽视了两者在美学观上的潜在对抗。  相似文献   

12.
蒲振枝 《广西教育》2011,(17):20-21
语文阅读教学,向来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特别是在误读"个性化阅读"的情况下,高一、高二的阅读教学课堂,越来越显得感性化、趣味化、娱乐化、随意化。或者随意给文本贴标签,忽视对语言的体悟,过分强调政治与道德;或者忽视了创作动机、创作背景,过分强调自我  相似文献   

13.
关于新闻语言与诗艺语言的一点见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从语言的使用上来探讨新闻语言与诗艺性作品的差异。在语言的建构中,讨论了新闻、诗与事实的差异,分辩了上述二者在修辞、细节以及不同的阅读阅读期待下造成的文体性差异。  相似文献   

14.
朱恒 《培训与研究》2007,24(10):7-10
新诗在将近一百年的发展中,没有能取得古典诗歌那样的成就,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新文学运动初期轻慢诗性肯定是重要原因。轻慢诗体,将诗与文、诗与(白)话等同,新诗文体一直受到合法性质疑;轻慢诗语,单纯强调语言的工具性,忽视语言的诗性,将诗歌语言与日常语言及口语等同,抛弃语言传统,导致新诗语言浅白,与几千年的诗歌传统脱节;轻慢诗情,或以科学之真否定艺术之情,或缺少节制,走向滥情,致使诗歌矫饰空洞。  相似文献   

15.
正教师每天都重复组织着类似的教学活动,常常忽视活动中的细节,但这些细节往往是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在语言活动中,座位编排、教师站位等都体现了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只有具备任何时候都把幼儿放在主体地位的儿童观,才会更加注意活动中的细节,才会使教学活动更有效。  相似文献   

16.
《游子吟》一诗是我国唐代诗人孟郊所作。这首诗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以一个极为平常而又十分典型的生活细节揭示了伟大的母爱。教师在识字、朗读、理解等各个教学环节里,利用古诗精练的语言,让学生深情地朗读、背诵,结合课文内容和自身实际感受伟大的母爱。一个个匠心独运的教学细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彰显了课堂的卓越。  相似文献   

17.
曾在刊物上看到了这样一个教学案例: 老师教学《林海》这篇课文时,有一位学生把“大兴安岭这个‘岭’,跟秦岭的‘岭’可大不一样”一句中的‘大不一样’误读成‘不大一样”’。这时,同桌小声地说:“喂,你读错了。”结果老师听到了,马上抓住这个细节进行语言训练。通过再读文本、  相似文献   

18.
《论语》英译史上,不少译本中存在误读现象。《论语》英译中的误读可分为两种:无意识误读和有意识误读。前者是因为译者中国语言和文化水平有限造成,后者则是因为译者为了达到其特定的翻译目的而有意为之。不管是无意识误读还是有意识误读,最终造成译文和原文相差甚远。在以后的中国文化外典籍译中,应该尽量避免误读现象。  相似文献   

19.
《游子吟》是一首很有名的诗,写了母子间的爱。结构严谨,语言通俗、精练。诗中所吟,虽说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细节,却很能引发读者联想,牵动人的感情。根据六年级学生在思想、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基础,根据年级教学要求和课文的特点,确立以下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20.
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从本质上说它是一种预警理论,是高等教育规模达到一定目标之后的一种预警。如果忽视大众化理论的预警功能,也就是忽视了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潜在危机。我国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正是由于误读了大众化理论,或者说忽视了它的预警功能,结果导致大众化实践中出现了若干偏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