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9 毫秒
1.
课程基准是课程的核心部分,是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制志、教材编写和教学方法选定的原则和标准。课程基准是教育目的和教学内容之间的中介,它具体地体现了教育目的,又原则性地指导教学内容,制约课程改革的方向和方法。改革课程不研究课程设置标准,那只能是量的改革,或者说是“加加减减性”的改革,改革课程基准的课程改革,才是质的改革,“结构性”的地改革。一、战后日本的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2.
“扬长”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课程改革的有效方式,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和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是“扬长”教育的终极追求。“扬长”教育着力课程改革要求的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其内涵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理念,课程改革提出的学生评价理念是构建“扬长”教育学生评价模式及策略的基本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3.
《教学月刊》2003,(7):31-33
教学和评价的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改革跟不上 ,课程改革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评价改革往往是课程改革的“瓶颈”。为此 ,本刊记者 (以下简称“记”)专门就这两个问题采访了教育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吴刚平博士 (以下简称“吴”)和倪文锦教授 (以下简称“倪”)。  相似文献   

4.
徐有芳 《中学文科》2009,(11):68-68
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而“课程生活化”和“生活课程化”是基础教育物理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我们应该在物理教育中实现“课程生活化”和“生活课程化”.  相似文献   

5.
缘于对课程改革合法性与合法化内涵的混淆,从而出现了课程改革的合法性危机。合法性危机的产生是由于当前课程改革只符合合法化的“外衣”,却未呈现合法性的本质。解决课程改革合法性危机的对策是:充分发挥课程改革作为“社会安全阀”的功能;课程改革的标准应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课程改革应更关注弱势群体和特殊群体的利益。  相似文献   

6.
课程改革:道家哲学的视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宝庆  靳玉乐 《教育研究》2005,26(12):32-37
道家哲学是一种以“道”为本体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对课程改革的现代意义在于:“精神”为课程改革的价值诉求,“布白”是课程设计的应然向度,“体悟”为课程实施的有效途径,“无为”是课程管理的理想境界。从道家哲学探讨课程改革问题有助于深化关于课程本质、课程设计等方面的认识,并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推进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提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7.
关于“十五”干训课程设置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组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是干训课程改革的突破点。新的“十五”干训课程里应有“新的政策,理论和技术”及“现场咨询诊断”,“自我分析”课程板块。  相似文献   

8.
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教师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新世纪初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虽然影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因素很多,但是“教师是影响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任何课程改革都不能忽视教师的作用。”①这是因为:“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要参与者和实践者,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内容的完成,教学模式的运用与推广,教学评价的实施等都离不开教师。”②“在新课改提出的基本理念中,无论是“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倡导课程综合化”还是课程管理的“去集权化”都必须依靠教师的理解和认同。事实上,教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所思、所为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本身更为丰富和…  相似文献   

9.
承载中国教育理想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正在走进千万所中小学校,我们直接感受到的课程改革更多的是课程结构、内容、评价和管理的革新。但是,从深层意义上说,文化是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一,是课程政策和课程制度形成的“土壤”。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关键是看这块“土壤”能否为新课程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因此,推进课程改革,必须建设具  相似文献   

10.
从教育管理角度出发阐述考试评价制度改革与课程改革的关系。在总结我国新时期普通高中课程改革 (简称“教改”)和高考制度改革 (简称“考改”)经验的基础上 ,明确两者的关系是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必须与课程改革同步进行 ,从而提出今后“教改”和“考改”的发展思  相似文献   

11.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灵魂,这也是为什么把本次课程改革称为“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原因。因此解决学生的生存危机,完善学生的生存状态,让学生过健康、快乐而有质量的学习生活,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新课程  相似文献   

12.
一、课程改革:现代化的张扬与传统的缺失我国中小学正在展开一场大规模的课程改革。应该说,本次课程改革的主要导向和总体基调是“实现课程的现代化”。所谓“课程的现代化”,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课程自身的现代化,主要改变传统课程许多过时的理念和做法,树立新时代素质教育的课程观和课程体系;二是课程为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服务,期待课程(教育)对促进经济增长、增进国际交往,提高科技水平等等做出贡献。就象教育部副部长王湛在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所着重指出的那样,这次课程改革的背景是“一方面,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  相似文献   

13.
基础教育课改的初衷是什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是这样阐述的:“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程改革应“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相似文献   

14.
自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省的改革步伐正逐步加快。大庆市萨尔图区、宁安市这两个国家级课改实验区经过一年多的实践,为我省的课程改革闯出了一条新路。2002年9月,我省在宁安市召开了全省课程改革实验推进与培训会议,大庆市萨尔图区和宁安市两个国家级课改实验区在会上介绍了经验。本期,我们将以“走进宁安课改实验区”为专题,重点介绍宁安市课程改革的经验。 我们将以“教学模式”牵头,而后是“课堂实录”及“课例评析”,目的是向读者介绍宁安市课程改革的成果,给读者一个课程改革的样板。“课程评价”、“龙江师表”、“教学随笔”和“教改研讨”这几个栏目,旨在通过课程改革评价体系的建立,课改教学过程中涌现的优秀教师,教师在课程改革实践中的心得以及对学习课程改革的点滴收获,全方位地展示宁安市的课改。尽管新的课程理念反对教师教学有固定的模式,但我们认为:在改革初期,在没有形成一定规模之前,还是要有典型引路的,要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作为样板,使课程改革扎扎实实地进行。 此外,我们还通过“专家视点”、“课改对话框”、“课例评析”、“研究性学习”等栏目,刊登了专家对课改的认识、大庆市萨尔图区课改实验区的教学实录,以此全方位地反映我省一年多以来课程改革的成果。  相似文献   

1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参与者主要有“职业成就价值取向”、“环境适应价值取向”、“现状维持价值取向”。不同类型的价值取向形成的原因不同,对课程改革产生的影响也不相同。课程改革参与者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对课程改革参与者的支持与激励,课程改革实践者的反思与变革是重塑课程改革价值取向,实现课程改革目标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16.
论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课程始终是教学工作的核心 ,教育领域中的一切改革最终都将影响和归结到课程改革。本文分析了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提出了进一步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构建了有特色的“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高技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模式并明确指出更新课程内容、开发新课程、进行课程的整合和注重课程改革的实施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7.
英国著名课程专家斯滕豪斯认为:“课程改革是人的改革”,“课程发展是人的发展”,“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作用,教师是课程的最终实施者,他们的思想、行为、观念等等对课程改革过程以及对将课程改革转化为课程实践的方式都有着强有力的影响,没有教师方面的相应变革,就不可能实现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18.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部于2001年启动的一项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改革,其核心内容是“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自2001年进入实验三年多来,通过艰难而卓有成效的探索,我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取得初步成效:①出台了一系列课程改革的配套文件,初步建立了一套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管理制度。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活动,提高了教师实施课程改革的能力和水平。③全面实施国家课程,认真落实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初步形成了课程三级格局。④积极探索评价考试制度改革。⑤各实验区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9.
“教师专业化”的误区及其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驶入快车道。这是建国以来第八次国家规模的课程改革,也是新世纪初最大规模的基础教育创新工程。从学术的角度来看,这次课程改革不同于以往七次改革的根本差别,就是以往的改革缺乏准确明晰的课程理念,缺乏对课程总体架构的思考,因而满足于“分科主义”枝枝节节的学科层面,甚至停留于教科书层面的所谓“改革”。所以每当新一轮的教科书推出以后,便以为课程大功告成、万事大吉了。然而,这次课程改革在于寻求新的“课程范式”,旨在真正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它提出的一系列“概念重建”、“队伍重整”、“文化重塑”的课题及由此形成的“冲击波”是以往的课程改革所没有的。  相似文献   

20.
目前,课程改革已成为整个教育领域的“动感地带”,课程文化也应社科人文领域的“文化热”之运而悄然兴起、方兴未艾。文化型课程改革需要加强课程文化的实践品格与课程改革的文化品格之间的整合、融合与和合研究。文化型课程改革旨在培养、铸就自己的文化品格.文化品格的提升和完善,是课程改革成熟与成功的标志。课程改革的文化品格集中体现在:“古今中外”文化关系的处理:更宽阔视野下的知识观问题;文化型课程改革中的“以人为本”,就是要不断地增强教师和学生的文化自觉和生命自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