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的哲学美学正在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文章对其思想的历史境遇和发展、分期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指出梅氏思想在历史上被冷落是由历史和个人性格等原因所致;而当下被看重,则证明了其思想对现象学、现代哲学美学有着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理论思辨的失真及实证研究的乏力是当前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主要症结.对当前教育技术学研究的深刻反思,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探寻合理、多元化的研究范式已迫在眉睫.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困境、理论基础的多元性及发展性、研究内容的多样性和整合化的趋势呼唤多元化的研究范式.而社会科学领域广泛兴起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对教育技术学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它能促进教育技术学研究范式的多元化,弥补教育技术学研究中实践基础的缺失,彰显主体间性、加强对话与交流,促进教育技术学领域教师的成长与专业发展,推进学科研究方法的融合与互补.我们在开展现象学研究的同时,要注意多种范式的融合和优势互补,迈向研究范式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3.
回顾二十世纪西方音乐发展史,这一时期的音乐创作表现的快速变化和标新立异成为20世纪的一种特有现象,各种流派和主义纷纷登场,更替频繁。这一时期的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兴德米特、普罗科菲耶夫、萨蒂及法国六人团等人的创作重新诠释了古典主义,掀起了一场被称为新古典主义的运动。  相似文献   

4.
近30年来中国留美学生人数激增,自费生占到了绝大多数.诸多方面的原因导致了留美的热潮:对国内不公平的教育现状的不满;中美趋向宽松的留学政策;经济发展,富裕家庭增多;中国的海外人才优惠政策的吸引等等.随着中国学生成为美国国际学生的最大群体,中国留美学生呈现出了一些新特点:生源更加复杂化,低龄赴美留学生增多,留学走向平民化,不再是精英群体的特权;在择业和择校时更加理性和务实,选择学科领域广泛,学校层次不一;在就业选择上,居留美国的留学生的就业选择多样化,海归人员增多;留美学生对美国的社会影响逐渐扩大,特别在科技、经济与政治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就.随着多元化趋势而来的是一些新问题的出现:低龄化所致的学习、生活及心理适应问题;自费留学可能出现的经济问题;经济危机带来的居留美国就业难以及归国发展竞争激烈问题.留学交流蕴藏着巨大的财富,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为此,针对这些新特点和新问题,中国作为留美输出国既要完善出国留学政策,加快留学步伐;还要有条件地限制低龄留学生出国;既要健全留学人员归国创业体系,吸引人才回国;又要完善归国人才评价机制,理性引进人才;同时要发挥留美华人团体的作用,增强留美人员凝聚力和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儿童个体的成长不可能独立完成,必须依靠那些处于他生命周遭中他人的本质帮助。父母和教师无疑是儿童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儿童与父母、教师交往中获得的他者经验对其成长有着重要影响。基于舍勒对主体间关系与情感体验的现象学解读,我们看到孩子与父母、教师交往构成的亲子关系与师生关系是一个具有连贯意义的统一体,一个孩子与他者、与世界的遭遇也由此展开。一个儿童与父母的交往经验为他对待师生关系提供一种指引和规范性模式,构成其处理师生关系的内在意识前提。如果教师能够清醒地意识到儿童的他者经验和情感体验特征,或许可从中看到重构新型师生关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熊莺 《文教资料》2006,(3):33-34
20世纪以来,现代西方绘画艺术在其发展过程中,充分吸取并利用了传统与外来艺术中有益的部分,形成了现今多姿多彩的风格流派及艺术表现手法。本文试图通过对西方绘画各流派的发展过程中与传统及外来艺术的有机联系的阐述,来反映艺术世界的历史性与统一性。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教育现象学在中国教育研究界的地位与影响日渐提升,其研究方法备受关注并广为应用。但在现实研究中尚缺少方法论意义上的反思:这一研究方法适合于何种研究问题和研究对象,相对于其他学科,如现象学、社会学和其他教育学分支学科,它是否有自己独特的方法论,其局限或限度在哪里等。带着这些问题,笔者采访了德国洪堡大学本纳教授教席继任者布因克曼教授(Malte Brinkmann)。布因克曼教授长期致力于教育现象学研究,将其置于普通教育学的背景之下,并延伸至教育人类学领域,力求实现学科间的融会贯通,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同时,  相似文献   

8.
当今世界历史进入全球化与多元文化的轨道,体现出“文化趋同与趋异”(cultural convergences and divergences)的动力学的间性张力和开放性的辩证运动,从而构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界面和学术思考平台。这个时代的世界文学及其研究,充满了新的情况与思想挑战,亟需更新我们的文学观念和理论方法。我们组织这个笔谈,旨在通过对当今历史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交织互渗关系的反思,探讨间性诗学的当代文艺学美学蕴涵,提倡从间性诗学的维度,刷新世界文学观念和研究理念,更好地建构与完善当代文艺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