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济南的冬天》一文抓住济南冬天“温睛”的特点,描绘了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冬景图,抒发了深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冬天是一个缺乏色彩的季节,可是语言大师老舍抓住了济南冬天具有代表性的几种事物,巧妙地运用表示色彩的词语来确切地描绘出济南冬天的景色,栩栩如生地展现出一幅富有色彩感和意境美的图画。一五彩缤纷下过雪以后的济南,色彩纷呈。有白色,“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有银色,“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有青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有蓝色,“蓝天”;有黄色,“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有粉色,“那点薄雪……微微露出点粉色”;有复合色,“给山们  相似文献   

2.
济南的冬天     
角度之一紧扣济南冬天“温情”的特点绘景抒情文章开头运用三组对比句,突出济南冬天“温情”的特点。下文紧扣这一特点具体描绘济南冬天的山光水色,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济南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描绘山景分三个层次:先写阳光朗照下的山,强调山围城的地理特征,给人以“温暖安适”的心理感受;次写薄雪覆盖下的小山,那秀美的景色、含羞的情态,让人感受到的不是寒冷,而是融融的暖意;再写城外远山。勾画出一幅淡雅恬静的水墨画,再次形象的表现济南的暖和安适。描绘水色,极写水的温暖多情,让人联想着生机勃勃的春天。总之,作者笔下所有的景物都在表现一个  相似文献   

3.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写的一篇优秀的散文。全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作者用自己过去住地作对比,指出济南是个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的“宝地”。文章一开头,作者并不直接说济南的冬天如何好,而是远远地用北京、伦敦的冬天作对比,作陪衬,来说明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是响晴的”,以突出济南的冬天温暖、晴明。这一对比,又不是一般的空泛的叙述,而是从作者过去住地的亲自感受来说明:在北京,“冬天要是不刮大风,便是奇迹”,在伦敦,“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是怪事”。而这难见到的“奇迹”  相似文献   

4.
每每阅读老舍的散文《济南的冬天》一文时,便深深感到这位“人民的艺术家”丹青技巧高超绝妙。文中无论是简笔写意,还是工笔抒情,都自然成趣,恰到好处。粗枝细叶,虽信手拈来,却浓淡相宜,极好地体现出济南的冬天“温情”这一特点,寄寓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真挚的爱。  相似文献   

5.
[教学设想] 《济南的冬天》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一篇经典美文.文章通过描绘济南冬天的美丽景色来表达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之情. 一、温晴又温情的天气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温晴"是济南冬天最显著的特点,文章紧紧抓住这个特点,笔下的种种景物无不紧密地跟"温晴"联系在一起:"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样温晴的天气在"北中国"的其他地方,是非常罕见的,怪不得作者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相似文献   

6.
<正>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为此,教学应当结合文章中某些经典的语句,作为分析的要点,理解作者的情感。比如,《济南的冬天》首段中描述到"在北中国的冬天,能有温情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其中,北方空气寒冷,冷风凛冽,而作者以"温情"二字表达济南冬天的温暖,并以此作为整篇文章的发展线索。一、良好的开端,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关键1.通过课件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第二段中描述到"济南的冬天就像一个婴儿,睡在  相似文献   

7.
人们一提起冬天,特别是北方的冬大,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草木零落,寒风呼啸,这些词语及其表现出来的景象,就会浮现在脑子里。济南的冬天却不是这样。作者在文章第一段,通过三个比较,说明了济南冬天的特点是“暖”:北京冬天,不刮风便是奇迹,济南冬天,没有风声;伦敦冬天,看得见日光是怪事,济南冬大是响晴;热带地方,日光叫人害怕,济南温晴,令人喜爱。无风,响亮,温晴,总之是“暖”。 接着,作者引导找们从山和水两方方面去“闭上眼睛” 想象济南冬天的“暖” 和“美”:  相似文献   

8.
教学《济南的冬天》进入尾声,我用一个问题来小结课文:“同学们,老舍《济南的冬天》使我们想起了哪一篇课文?” “朱自清的《春》!”几乎是异口同声。 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文章的篇幅差不多,语言都很生动清新。有的说:“冬天过去就是  相似文献   

9.
在一般人的眼里,冬天是严寒、萧条、冷清的象征,但在善于观察的有心人的笔下,富有冬天特色的济南却成了令人神往的“宝地”。《济南的冬天》主要是赞美济南冬天的“暖和”和“安适”。老舍不是一般地说一说济南的冬天是怎样地风和日丽,怎样地温暖宜人;他写了济南冬天的阳光。写了那个季节里的风、雪、山、水等,分别从几个角度、几个方面具体地抒写济南冬天的可爱。读了这篇优美的散文,你会觉得在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好象唯有济  相似文献   

10.
《济南的冬天》一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描绘了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冬景图,抒发了深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冬天是一个缺乏色彩的季节,可是语言大师老舍抓住了济南冬天具有代表性的几种事物,巧妙地运用表示色彩的词语来确切地描绘出济南冬天的景色,栩栩如生地展现出一幅富有色彩感和意境美的图画。  相似文献   

11.
文学翻译中文化"传真"的制约因素与形象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翻译要求译语从文化的角度准确再现原语所要传达的意义,文化"传真"是翻译的理想的目标。由于英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不同,同一形象所承载的语义可能就不尽相同。为了唤起译语读者脑海里的直接的意象,翻译时应尽可能地保留原语形象,并根据译语的文化及语言习惯决定异化或归化,在再现形象、转换形象、增添形象与舍弃形象之间作出选择。  相似文献   

12.
在手机短信中,"包袱"是创造幽默效果的一种重要技巧,而它的形成与语言模因变异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从语言模因论的视角出发,分别从语音、词汇和语篇三个层面的模因变异探究手机短信"包袱"的生成,研究发现语言模因论对于手机短信中"包袱"的生成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3.
传统译论常将“信”和“等值”作为衡量文学翻译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体现了“原文至上”原则,却忽视了译者和读者的能动参与作用。文章试图运用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等理论观点,从作者、原作、译者和读者四个方面来说明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对原作者和原文文本不可能产生一种超越时空、惟一正确的终极性理解,译者和读者的能动参与与文学翻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忠实”和“等值”只能是相对的,若仅以它们作为标准则无疑会使翻译批评具有很大的局限而失之片面。  相似文献   

14.
“知人论世”是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解读的传统方法,基于社会一历史视域的解读,“知人论世”有其合理性与历史意义。但在现行教学实践中存在种种弊端。加之课程与教学语境下“文本细读”的提倡与实践,更有利于完成“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因此,以“知人论世”为切入点,在继承“文本细读”重视文本、语言价值的基础上,提出“循着文本的层次突围”的解读方法,旨在达到丰富文本内涵、指向学生个体阅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文化“视觉转向”的今天,当下的一些图文并举的汉语写作实践,导致了文学诗意的散失,文学定义的改写,文学商业化的加剧和汉语文字的式微。当代作家应该具有一双穿透视像的慧眼,绕过“图像时代”的陷阱,从而构建未来汉语文学的生命走向。  相似文献   

16.
评注性副词“究竟”是现代汉语的高频词,本文从它所处的句式、句法分布及与其他副词的共现分布来对副词“究竟”进行句法考察。副词“究竟”后常跟表疑问的词或词组,还能构成“NP究竟是NP”的句式;在句子中常常修饰VP,只能充当状语;它作为副词,还能与别的副词连用共现。  相似文献   

17.
“母语化”是寻根学最为看重的话语表述方式之一,也是对新时期学创作最具影响的艺术成就之一,母语化是对中国传统审美经验作充分的借鉴和吸收,以激活汉语言在学表达上的诗性和灵性。本试图通过西方批评家和诗人对汉语言诗性特征的理解,联系中国古代论家的阐说和寻根作家的创伤,重点分析“中国式意象”的构成,由由论述寻根学中的母语化倾向及其现代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语言哲学层面,意象是一种隐喻的话语方式。意象天然带有“文学性”气质,它必然是一种智性的运思、情感的节制。在中国新诗史上,“现代派”是营造意象的高手。镜子,在中西诗学中都是重要的象征物。“现代派”通过笔下众多的镜子意象,发掘了中国古典诗学的精髓,也与西方的“现代派”诗学主张达成契合。镜子,成为中西诗学交汇的节点。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文本以华丽精彩的故事性填补了90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坛故事普遍性缺席的局面;她以文化符号的个人主义姿态,迎合了当下受众最大程度与欲望相契合的生活方式;她用华丽苍凉的文本和诡谲、灵异而优雅的文字弥补了现代人在紧张、焦躁、黯淡的生活现场对“美丽”的咀嚼和憧憬;张爱玲的文本是世俗的,但是世俗得如此精致,使人们在她那里找到了一种寄托。这些或许就是她和她的作品频繁闪现在各种不同的话语语境中,演绎着时代的新性传奇的缘由之一。  相似文献   

20.
古代汉语中“动宾补”结构即已有之,只是用得很少。唐宋以后的近代汉语中,随着语言更接近口语,这种口语色彩浓重的“动宾补”结构,使用频率大大增高,且作为补语标志的结构助词“得”也已产生,形成了与古代汉语不同的“动宾补”结构特征。不仅如此,近代汉语中的“动宾补”结构,无论用“得”还是不用“得”,和现代汉语相比,都显示出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