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饶宗颐     
饶宗颐,字伯濂,号选堂,又号固庵,1917年8月生于广东省潮安县(今潮州市湘桥区),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经学家和艺术家,又是杰出的翻译家。现为国务院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西泠印社社长。饶宗颐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学艺双修,著作等身,为一代国学宗师。  相似文献   

2.
《广东第二课堂》2009,(7):39-39
饶宗颐,字固庵,号选堂。广东潮州人。中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经学家、教育家和书画家,是集学术、艺术于一身的大学者。  相似文献   

3.
正2003年,饶宗颐教授将其个人数十年来勤于学术研究而积累的藏书(包括非常珍贵的古籍善本以及近二百件书画作品)赠送给香港大学,化私为公,借此回馈社会:在已故的香港丽新集团主席林百欣先生、"饶宗颐学术馆之友"及众多热心人士的鼎力支持下,香港大学顺利创立饶宗颐学术馆,并于2003年11月8日开幕。原址位于香港薄扶林大学道2号,2014年1月迁至香港大学邓志昂楼现址。饶宗颐学术馆是一个国学研究中心,也是一个寓私于公的藏书楼,更是全球汉学界的学术文化交流中心。兹将学术馆的性质简列如下:1.以饶宗颐教授  相似文献   

4.
饶宗颐字伯濂,又字伯子、固庵,号选堂,广东潮安人。1917年生。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及中国文化研究所荣誉讲座教授,香港大学中文系荣誉讲座教授。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顾问、香港特别行政区大紫荆勋贤及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咨询委员。饶氏学艺兼修,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所做学问,包罗万象。举凡史学、文学、经学乃至甲骨学、秦简学、敦煌学诸多领域,都有自己的建树,并于诗、词、文、赋及书法、绘画、琴艺各个方面,多所擅长,在国际、国内汉学界享有崇高声誉。施议对,台湾彰化人。1940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博士、该院文学研究所原副研究员,澳门大学原中文学院副院长。现为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及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诗词学研究。自1996年起,曾就词学及词学以外有关问题,多次奉访饶宗颐先生,并于2006年撰为《文学与神明——饶宗颐访谈录》一书,对饶公之学作全面推介。饶公之学,范围宽广,莫测高深。一般读者难以得其要领。“访谈录”据访谈录音及已刊文集,两相校核,并依编纂者个人的学习心得,编排、整理而成。深入浅出,平易近人,颇便观览。是阅读大师、走近大师的一部极为“便当”的读本,深受读者欢迎。当“访谈录”结束语《国学于今第一人——饶宗颐其人其事》于香港《明报》月刊2001年11月号发表,即获2001年11月13日北京《参考消息》第十四版“港澳之窗”转载。“访谈录”穷十年之功,始臻大成。全编八章,加上绪论及结束语,计十七万言。其中,词学二章,一题《为二十一世纪开拓新词境,创造新词体——饶宗颐形上词访谈录》,发表于北京《文学遗产》1999年第五期;另一题《落想、设色、定型——饶宗颐形而上词法试解》,发表于上海《词学》(2001年11月)第十三辑。此外,文字学一章,题为《文学与文字——饶宗颐与汉字树(上篇)》,发表于上海《华学》(饶宗颐主编)第九、十合辑;神学一章,题为《文学与神明——饶宗颐论艺术观》,发表于南京《江海学刊》2008年第九期;禅学一章,题为《顿悟与渐悟——饶宗颐禅学访谈录》,发表于北京《励耘学刊》(文学卷)2007年第六辑。。访谈录”代序《国学大师话国学》上下篇,发表于北京《文史知识》2008年第九期及第十期。“访谈录”全书将由北京三联书店和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分别印行简体字版及繁体字版。在全书出版之前,征得编纂者同意,谨将尚未发表的一章,于本刊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饶宗颐作为当代学、艺兼擅的学人,其治学与艺术史论、艺术实践有着密切的关联。考察饶宗颐的学术轨辙,可以看出饶宗颐的学术与艺术之间的因缘,以学养艺,以艺促学,是饶宗颐学术与艺术的特色所在。  相似文献   

6.
娄博 《现代语文》2007,(11):112-112,122
韩愈《南山诗》中连用五十一个"或"字,饶宗颐先生认为这一手法是受到了佛教文学的影响。本文通过两个方面的分析,认为韩愈《南山诗》中"或"字连用格不一定是受了《佛所行赞》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巴黎藏P.2005号卷子,叙沙州地方史地事,罗振玉排印《敦煌石室遗书》收入,定名《沙州志》,后又影印入《鸣沙石室佚书》.日本学者池田温考证,定名为《沙州图经》;饶宗颐先生编《敦煌书法丛刊》(卷12)从之.曰"志",曰"图经",实是一意,不过"图经"之名略长.此卷前缺,估计所失不多.故大体可云完整.另一卷也存在巴黎,编号P.2695,则缺失较甚,且抄录亦多脱伪.饶宗颐先生考定,据卷中《鱼泉驿》条:"唐咸亨四年(673)刺史李祖隆奏,奉敕置"."隆"字缺末  相似文献   

8.
从"多元文化历史观"和"时空兼顾的文化历史观"两方面来看"东洲鸿儒"、"国学大师"饶宗颐对中国文化的看法和主张,饶宗颐治学強调"三重证据法"即田野考古、文献记录和甲骨文三方面的资料,一方面用中国训诂学的方法去溯本追源,把语言文字学运用到文化史的研究中去,一方面从目录学上得到通观全局的眼力。这种"通儒"境界,造就了饶宗颐"博古通今,中西贯通"时空兼顾的文化历史观。饶宗颐的学术成果为以后的学者留下了重要的启示与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9.
汉学大师饶宗颐挥毫写下"昌黎遗泽"的墨宝,送给昌黎路小学."昌黎"是唐代杰出文学家、思想家韩愈的号.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潮州,在潮八个月为潮人办了不少好事,做出了彪炳千古的业绩,使潮地"江山易姓为韩".作为一所全国唯一冠上韩愈的号的学校,传承昌黎遗泽有着更加厚重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饶宗颐在其艺术史论中,对汉代画像、史传、赞等艺术门类之间的互动关系作了精辟的阐发;饶宗颐的创见与其运用文化还原研究方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敦煌乃中华书法艺术之宝库,饶宗颐先生实为最早探此宝库的学者兼书家.作为敦煌书法学术研究的开拓者,饶宗颐先生的书法艺术弥漫出浓浓禅意.饶先生曾写过一首<论书诗>,其中最后两句云:"以书通禅如梦觉,梦醒春晓满洞天."本文试以饶宗颐先生"以书通禅"之论为发轫点,力图从理趣、奇趣、天趣等新角度勾勒出饶宗颐先生书法艺术中的禅意之美,从而加深对饶公书法艺术与敦煌的血脉渊源关系的理解与参悟.  相似文献   

12.
写于1965年的《佛国集》共47首诗,记录了饶宗颐游历东南亚、南亚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是饶宗颐的一部颇具特色的纪游诗集。饶宗颐在此集中多用苏轼诗韵,然饶诗不是为用韵而用韵,而是一种“跨时空”的创作对话。饶诗和苏诗在物色选取、语言风格、意境创造和诗歌结构上都各有特色。通过二者的对比,可以看到属于《佛国集》的独特魅力与其中的迈往之情。  相似文献   

13.
该文记述了饶宗颐与叶恭绰的相识与交往,在相交过程中,饶宗颐从有志于乡邦文献的才子得以逐步迈向主流学术。而这一段宝贵经历,无疑为他以后从事词籍、词目、词乐、词律以及中国音乐史、中国音乐与宗教之关系的研究,奠定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开端。  相似文献   

14.
一、《饶宗颐研究》由饶宗颐研究所主办。 二、本刊发表有关饶宗颐教授学术、艺术、思想的研究论文。  相似文献   

15.
饶宗颐是当代的诗词名家,他的《选堂诗词集》是近百年诗词的典范之作。其六十岁以后诗词共有九集。诗在内容上,以纪游绝句最多,其次是酬赠、题画、挽怀之作。其诗气格高逸,风神绵邈,在艺术上则追求一种即兴的感觉,如镜照物,物来则应,各见其真。词造诣最高的是其中的形上词,高旷畅达,俊逸爽朗,抒写的是饶宗颐达观向上的生命精神。通过对此九集诗词的内容及其艺术特色进行介绍,梳理出饶宗颐六十岁以后诗词创作的基本脉络,藉此对饶宗颐晚年的诗词创作建立一个整体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薛侃(1486—1545),字尚谦。师奉阳明先生,先生以其质虚,赠号中离,世称中离先生。潮州庵埠凤陇人氏。薛侃为潮州王门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其学术思想恪守王阳明的良知学说,相对于其他王门学派并不突出,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明确提及的是薛侃对王学类禅的辩解:“世疑阳明先生之学类禅者三,曰废书,曰背考亭,曰涉虚。先生一一辩之。”陈荣捷先生为饶宗颐先生著作《薛中离年谱》所作序言也特别谈到薛侃的儒释之辩,可见儒释问题是薛侃哲学思想的一个突出方面。本人认为薛侃对王学的  相似文献   

17.
饶宗颐先生的《敦煌曲》和《敦煌曲续论》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研究成果。通过对饶宗颐的敦煌曲研究及其相关成果的考察,探讨饶先生在敦煌学研究及其他领域取得巨大学术成就的原因,为进行敦煌学或其他研究提供一些理论思考。正因为饶先生在文、史、哲、艺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因而成为跻身于世纪前列的中外著名学者。  相似文献   

18.
针对当前大陆学界对饶宗颐学术认识和研究尚不够全面、深入的现状,从以画补史的角度,对饶宗颐上古艺术史论研究作了初步的引介,并作了自己一定的理解和阐释。  相似文献   

19.
读明词札记     
一、《全明词》由饶宗颐先生初纂、张璋先生总纂的《全明词》,经过二十多年许多人的努力,终于在2004年出版了。《全明词》共收作者1390余人,词作约20000首。为学术界提供了比较完备的明词文献,对明词研究、词史研究、中国文学史研究都大有益处。我们真诚地感谢饶宗颐、张璋  相似文献   

20.
饶宗颐先生早在"弱冠"以前就与詹安泰先生有了交往,因为才气过人,深受詹安泰先生赞赏,而在不足20岁的年龄被詹安泰先生推荐进入韩师,第一次踏上讲堂。随后又被詹安泰先生推荐赴中山大学任教,但由于途中饶先生身体不适未能到任而留在香港。饶宗颐先生与詹安泰先生虽终无缘同处一校共事,但音讯常通,酬唱不辍,堪称莫逆之交。惜解放后,囿于时局,两人最后失去联系。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饶宗颐先生与詹安泰先生的这种深厚情谊,又由詹伯慧接续下来,并在饶宗颐先生的竭力玉成下,使詹安泰先生手写的诗词遗墨得以影印刊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