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考试》2008,(Z1)
质量守衡定律,又名物质不灭定律,是最早载入化学史册的定律,它是由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和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各自独立发现的。1756年,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把锡放在密闭的容器里燃烧,锡发生变化,生成了白色的氧化锡,但容器和容器里的物质总质量,在燃烧前后并没有  相似文献   

2.
程同森 《山东教育》2002,(14):22-23
一、问题的提出化学测试中,我们采用了这样一道试题:为了探索物质在化学变化前后的质量关系,1673年,英国物理学家波义耳做了一个有名的实验,它将金属放在密闭容器里煅烧,煅烧后他立即打开容器盖进行称量,竟发现反应后的固体物质质量增加了。该实验导致波义耳未能发现质量守恒定律。请你:(1)简单分析一下原因是什么?(答案:金属煅烧消耗了密闭容器内的氧气,容器内气压降低,打开容器盖后,外界空气进入,故而质量增加。)(2)该反应是否遵守质量守恒定律?试从分子原子的角度说明理由。(答案:参加反应的金属和氧气中的…  相似文献   

3.
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科学中的重要定律之一,这个定律说明的是,在任何物质体系中,不论发生何种变化或过程,其质量始终保持不变(守恒)。这一观念早在17世纪就已由我国思想家王夫之提出。1756年,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根据化学定量实验认为:“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是守恒的”。但这一结论并未引起当时科学界的注意。直到1774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精确的定量实验,研究了氧化汞的分解与合成中各物质量的变化关系后,于1789年明确提出了质量守恒定律。他将45份质量的氧化汞加热分解,恰好得到41.5份质量的汞和3.5份质量的氧气。  相似文献   

4.
1.研究空气成分《化学》课本中介绍了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如图1,把少量的汞放在密闭的容器里连续加热12天,结果发现有一部分银白色液态的汞变成了红色粉末.同时容器里的空气体积减  相似文献   

5.
33.旧学说百年统治终破产新原理一时沉埋终放光——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普里斯特利熟练地制成两种气体,混合到一个密封容器里,开始加热,一会儿容器壁上就出现了一层小水珠。拉瓦锡等实验一完就拉着普里斯特利到客厅里,连叫玛丽:"快拿酒来,我们今  相似文献   

6.
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是新世纪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呢? 1.利用化学史对学生进行优良品质教育。 在化学史中有许多工作认真、敢于创新的科学家。如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实验中重视化学反应中物质质量的变化,经过对燃烧现象的全面研究,他揭示了燃烧是物质跟空气里的氧气发生反应,这一结论彻  相似文献   

7.
安东尼·拉瓦锡是18世纪法国化学家,在他那个时代,人们认为物质燃烧是由于含有燃素。拉瓦锡不迷信权威,经过多次实验,推翻了燃素的理论。1772年,拉瓦锡通过白磷燃烧实验发现只有部分空气会被  相似文献   

8.
拉瓦锡是法国著名的化学家。1772年2月的一个晚上,当选为科学院士不久的拉瓦锡和另一位科学院士马凯尔在一起讨论燃烧过程。他们在谈话中提到,最近有人发表文章说,在高温下灼烧的金刚石会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一奇怪的现象让他们产生了兴趣。物质燃烧后总会形成灰渣的,而金刚石灼烧后,却一点灰也没有,这是怎么回事呢?拉瓦锡首先想到是周围空气对燃烧产生的影响。第二天,拉瓦锡带来了几块金刚石,马凯尔用石墨制成很稠的软膏。  相似文献   

9.
李灵波 《科学课》2009,(9):61-61
“不同土壤的渗水能力不同”实验是一个对比实验,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过程,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壤土的渗水能力。在教材中,活动是这样设计的:把同样多的这三种土壤分别装在三个带漏孔的容器里,然后同时倒入同样多的水,一段时间后,比较漏到下面容器里的水的体积。  相似文献   

10.
“不同土壤的渗水能力不同”实验是一个对比实验,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过程,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壤土的渗水能力。在教材中,活动是这样设计的:把同样多的这三种土壤分别装在三个带漏孔的容器里,然后同时倒入同样多的水,一段时间后,比较漏到下面容器里的水的体积。  相似文献   

11.
李爱华 《山东教育》2005,(14):38-39
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质量关系,自古以来就是科学家们探讨和争论的重大问题。1673年,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在一只敞口的容器中加热金属,结果发现反应后的质量增加了。175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曾表述:自然界发生的一切变化都是这样的情况:某一物质去掉了多少东西,另一物质就会被补充上多少东西。但是他没有严格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
稀有气体“氩”的发现,还真亏了细心的雷利.自从拉瓦锡测定了空气的成分以来,都知道空气中约80%的是氮气.只要把空气中的氧气和另外一点碳酸气、水蒸气除掉,剩下的应该是纯氮气.雷利用一些方法除去了这些气体,把得到的氮气放在分析天平上一称,每升重1.2572g,他又从不同的地方取来空气反复做此实验,结果都一样.英国物理学家拉姆塞建议雷利从氨气里制取氮气来称量.雷利从氨气中取得氮气,并将它提纯称量,结果是每升12508g.奇怪,都是1L氮气,为什么质量相差了0.0064g呢?他没有放过这一微小差异,在拉姆塞的合作下,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于1894年发现了空气中的氩.  相似文献   

13.
试验物质导电性的另一方法嘉鱼县绿岭中学韩端红(437200)一、实验用品直流电源,盛待试验物质的容器,石墨电极,导线,螺线圈,小铁棒,小弹簧,小铁块,刻度尺。待试验物质二、实验装置及操作在容器里依次分别加入待试验物质(加入新物质前必须洗净并干燥容器和...  相似文献   

14.
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多种多样,选用的药品也不尽相同,但实验原理大致相同,都是利用某种物质:与密闭容器里的氧气反应,使得容器内气压减小,借助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或注射器活塞的移动等,测出氧气的含量.在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应学会对具体实验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恩格斯说过:“从歪曲的、片面的、错误的前提出发,循着错误的、弯曲的、不可靠的途径行进,往往当真理碰到鼻子尖的时候,还是没有找到真理。”初三化学课本中提到瑞典化学家舍勒和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曾先后用不同的方法制得了氧气,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其实在这一研究中,拉瓦锡的贡献远不止这些。他们三人都作过如课本所述的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而得出的结论却不相同。拉瓦锡提出了科学的燃烧理论,被科学史家称之为一场“化学革命”。而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却不能摆脱传统的…  相似文献   

16.
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多种多样,选用的药品也不尽相同.但实验原理大致相同,都是利用某种物质与密闭容器里的氧气反应,使得容器内气压减小,借助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或注射器活塞的移动位置等测出氧气的含量。在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我们还应学会对具体实验方案进行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17.
一、质量守恒定律与化学方程式的关系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上的重要定律。在一个密闭容器里进行化学反应,反应前容器里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多少,反应后容器中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还是多少,不管这个反应是否进行完全,还是有一种过剩,都是如此。当然,由于能量的变化而引起的质量的变化也是  相似文献   

18.
多走几步     
1774年,英国科学家普列斯特列在给氧化汞加热时,发现从中分解的纯粹气体可以促使物体燃烧。普列斯特列习惯地从当时盛行的“燃素说”的常识出发,将它命名为“失燃素的空气”。同年10月,普列斯特列带着他的实验到法国游历,受到化学家拉瓦锡的接待。当拉瓦锡得知普列斯特列的实验后,他立即重做了一遍,得到了那种新的气体,并第一个将它命名为“氧”,并以此建立了燃烧的氧气理论,这是化学史上的一次革命。  相似文献   

19.
日前,我听了一位青年教师教学《圆锥认识和体积计算》。推导圆锥体积公式,实验分二组,一组圆锥里装满沙子,然后往等高等底圆柱容器倒。另一组用盛满沙子圆柱往等底等高圆锥容器倒。由于实验前没有讲清楚注意问题。结果压得实实的盛满沙子圆柱,三个圆锥倒了后,圆柱里还留下好多沙子。实验结果两组不一样,因此学生对书上结论表示疑惑,教师就照书上下了结论。依我之见,教师应采用亡羊补牢的方法,指着圆柱说:“如果圆柱容器里装的是水,  相似文献   

20.
液体压强公式P=ρgh形式比较简单,但学生在理解、掌握及应用方面,常常是不尽人意的。从公式来看,显然,液体内部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ρ和液面下的深度h有关,而与容器的形状、液体的重量等是无关的。对于这个结论,学生是不容易理解的。例如,当他们碰到如图1那样的情况:在三个容器里盛以同样深度的水,三个容器的底面积相同,问水对三个容器底部的压强哪个大?压力哪个大?他们常常会认为:图1——b底部的压力、压强最大,图1——c的最小。理由是图1——b容器里的水最多、最重,在底面积相同地情况下,它产生的压强最大。即使是师专物理系的学生,尽管他们由公式去判断该问题是不成问题的。此时,每个容器中液体的密度、深度及底面积都相同,所以每个容器底面的压强、压力都相同。但却对自己得到的这一结果疑惑不解。其间是否有矛盾呢?应怎样来理解该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