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淡雅清丽、精美别致的散文。当然这得意于作者清新俊逸的笔调,优美隽永的语言,以及由此而描绘出的一幅幅充满诗情的画面,但笔者认为这别致还在于成语“空中楼阁”的妙用。《我的空中楼阁》寄寓的是作者热爱自由快乐的生活、向往独立人格的思想感情。而这一情感在文中的寄托体是“空中楼阁”。“空中楼阁”成语词典的解释为:建筑在空中的楼阁,比喻脱离实际的虚幻事物。因此,无论从词语的组合——“空中”修饰“楼阁”,还是从词语本身的含义看,这一事物,这一成语选得异常巧妙,令人拍案叫绝。因为这决定了文章的…  相似文献   

2.
既非虚幻的海市蜃楼,也不是传说中的广寒宫,而明明是一幢建筑在大地上的普通小屋,怎么会“凌空而起”,成了“空中楼阁”呢?但是,当你读完台湾作家李乐薇的散文《我的空中楼阁》后,你又不会不相信文中所描写的普通小屋确是一座“空中楼阁”。作家的一支生花妙笔,实在令人敬佩。  相似文献   

3.
张学萍 《学语文》2005,(4):14-14
《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写景美文。那若隐若现、姿态翩然、轻灵而有风度的“空中楼阁”之所以强烈地吸引着我们,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作品运用了清新雅丽、形神兼备的比喻。作者发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挥动着彩色的神来之笔,引领着我们走入了一个超世拔俗的心灵的“楼阁”幻境。纵观《我的空中楼阁》,其比喻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奇颖秀逸、情采飞扬、韵致风流的写景散文。作者以其独特的感受、诗一般的语言,把“我的空中楼阁”———这座平平常常、普普通通一幢山上小屋,幻化成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品。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用一幅幅图画来展示自己心爱的小屋,从不同角度、不同时间来点染小屋,描绘出小屋淡雅清丽,美妙多姿的景色,让读者如游画中,倍感艺术的审美力量。当我们欣赏这迷离缥缈的小屋时,却感到那若隐若现、姿态翩然、轻灵而又有“风度”的“空中楼阁”,完全是作者主观化、情绪化的产物,是作为审美主体形象的“再造…  相似文献   

5.
付超 《学语文》2003,(3):54-54
李乐薇(台湾作家)的《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情景美文。作者将自己的生命体验、生活感悟融注其中。不反观生命本真,不真正地去思考整个人类的生存状态,就无法真正理解“我的空中楼阁”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6.
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创新教育的土壤,离开“双基”教学,创新教育就变成了“空中楼阁”。创新教育要求在注重“双基”教学的同时,还要高度重视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这是比喻吗?     
《我的空中楼阁》的课后练习二关于“比喻的类型和表达效果”的练习:“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教参认为:这一句用暗喻,将夜暮笼罩下的“小屋”说成是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给“小屋”蒙上一层朦胧而神奇的色彩。但笔者认为,这是类比,而不是比喻。为更好地比较比喻和类比的异同,请看下面的几个句子:①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荷塘月色》)②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立刻使你感到像秋天似的凉爽。(《天山景物记》)③星星,这不是镶嵌…  相似文献   

8.
文章贵在有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方为绝妙佳文。《我的空中楼阁》就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佳作,行文如行云流水,“十分清新,十分自然”,耐人寻味。小屋是“我”的空中楼阁。为了抒发对这空中楼阁独特的情思,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对小屋进行了细腻的描绘:山如眉黛,小屋是一件艺术品,点缀了山,象风帆,象飞雁,给山带来了“灵动的色彩”,带来了“一点生气,一点情调”;“树点缀了小屋”,大自然的恩赐,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一棵大树又“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小屋象鸟蝶“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领空”虽小,却“足以举目千里,足以俯仰天地”;有围墙的花和无围墙的花把小屋装点成一个绚烂的大花  相似文献   

9.
空中楼阁     
佛经《百句警喻经》中有一个“空中楼阁”的故事。有一个财主找来了工匠,想盖一座三层楼房,这样他就可以在家里看到远处自家的田地了。工匠们动工了,开始打地基、垒砖砌墙。财主见了急忙阻止: “我盖楼并不是要住人,而是要望远,所以只要第三层,不要一、二层。”工匠们面面相觑:“没有一、二两层做基础,只有第三层的空中楼阁,谁能盖得出来啊?”后来,人们就用“空中楼阁”这个成语,来比喻脱离实际的幻想和计划或凭空虚构的事物。  相似文献   

10.
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淡雅清丽、精美别致的散文。当然这得意于作者清新俊逸的笔调,优美隽永的语言.以及由此而描绘出的一幅幅充满诗情的画面,但笔者认为这别致还在于成语“空中楼阁”的妙用。  相似文献   

11.
雷贤平 《学语文》2002,(1):16-16
“我的空中楼阁”显然是作者想象中的“楼阁”,“楼阁”中寄托着作者向往自然、回归自然的思想感情。作者的这种思想感情,是不是一定就是厌恶城市的喧嚣,我们不敢断言;但这种抛弃都市繁华,向往山中生活的思想理念不能不说与中国传统的士大夫归隐情结有藕断丝连的关系。 我们不妨把《我的空中楼阁》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做一个比较。 首先,中国传统的士大夫一旦与现实不合作,就比较多地选择归隐山林,在山林中过上一种似乎是“世外桃源”的生活(事实也许不是这样)。陶渊明离开官场,首先做的是,“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把家安置于田野之中。《我的空中楼阁》一文李乐薇也把家安置于山中,“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就这点而言,两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李乐薇身上显然有一种传统士大夫的那种归隐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文中所写的景都是普通的山树和小屋。但作者却能从这平凡之中,“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用他那生花妙笔,幻化出幽深的意境,显示了无穷的情味。读着这篇散文,我们就象在观赏一幅清雅的水墨画,诵读一首感物抒怀的无韵诗,聆听一曲山树小屋交响乐。标题一语双关、虚实结合。说它实写是指“我的空中楼阁”建在山上,“夜晚它是  相似文献   

13.
好的作品表达的总是大多数人的愿望,与一种进步的理想或观念一样,它还可以为人类走向幸福彼岸架设桥梁。李乐薇先生《我的空中楼阁》一文,描绘了许多人追求的美好生活(我把“小屋”看作生活的替代词)。但可惜!“空中楼阁”未免有点虚无缥缈。  相似文献   

14.
有一则“空中楼阁”的故事,颇受启示。  相似文献   

15.
谢虹霞 《考试》2009,(4):36-36,38
《新课标》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学生必须写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真情实感,要有强烈的现实生活基础,不可一味地把写作当成是构造“空中楼阁”。  相似文献   

16.
李秀卿 《学语文》2002,(6):16-16
台湾作家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美文。读罢全篇,心驰神往,那虚实相生、巧妙点题的精湛技艺更是别具一格,值得深究。那么本文虚实相生的手法究竟是如何运用的呢?点题之妙又是如何体现的呢?文章以“我的空中楼阁”为题,语意双关:既指我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蒙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那么小屋到底是虚构还是实有?行文跌宕起伏,使人有扑朔迷离之感。文章前一部分对小屋和周围环境做了多角度、多侧面具体细致的描写:近观,那座落  相似文献   

17.
由于英汉两种文化在某些地方存在相似之外,甚至有文化重合(Culturaloveriap)的现象,某些表达相似内容的习语,语义意义和语用意义都很巧合地彼此对应,有的甚至可以说是完全对等。英语中的“castleintheair”与汉语的“空中楼阁”便是如此,前者来源于十三世纪的一首诗:“TheRomeauntoftheRose”(《玫瑰花的浪漫史》):ThoushaltmakecastlethanneinSpain/Anddreamofjoieallebitinvoyne。(你是空中楼阁,自由作梦空欢喜)。后者出现在李渔的诗文中:“虚者,空中楼阁,随意构成,无影无形之谓也。”可见,它们不仅在语义意义上对…  相似文献   

18.
客观地说,《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不折不扣的美文,用美来阐释美,这恐怕是捷径。小说、散文、戏剧发展到极至的时候都会看到诗之光芒,于是我准备把这一堂赛讲课上成审美鉴赏课。我设计了“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美哉,楼阁!”、“理性楼阁”三个板块。第一板块侧重导入,第二板块力图制造一个开放的空间让学生在这里感受美、阐述美、创造美。第三个板块使学生在一个理性的层面上批判鉴赏,“站着读”名著。讲课和写文章异曲同工,开头即切入点十分重要。李乐薇是台湾作家,这篇《我的空中楼阁》体现了深厚的国学底蕴,因此让文本与传统文化对接,…  相似文献   

19.
台湾现代作家李乐薇以散文见长,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而富于感情。其散文《我的空中楼阁》就集中体现了这些特点,是一篇寓意深刻的美文,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一、欣赏柔和宁谧的画面作者犹如一位摄影师,抓住了“我”的空中楼阁——山上的一所家居小屋及周围景物的特点,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手法,向人们展示  相似文献   

20.
《我的空中楼阁》的比喻可以说是“神”气贯注,能充分体现生命活力、心灵自由、物我和谐。以下结合实例试析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