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土化"呼声已渐渐退去,而西化风气越来越盛,中国传播研究陷入了困境。本文梳理了我国传播本土化思潮的起因、发展和演化过程,分析了"本土化"的涵义,评估了它的价值、不足和现实意义,并综合20年来对中国传播学的各种批判和建议,强调了本土意识和本土问题研究是中国传播学走出困境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2.
此书以详尽且极富人文情怀的笔触将跨学科发展的受众研究进行了梳理与思考,为后来者提供了参考与借鉴。笔者以本书的结论尊重受众,尊重文化,建立跨学科的受众学为主线,分别就受众、文化、跨学科三个方向出发探究受众研究的现状。受众研究的特性使得研究的时间跨度相对较大,许多研究结果因为社会的变化导致研究内容与当下的受众研究现状格格不入。通过分析发现,在中国的受众研究领域,一直没有出现推动学科发展的研究成果,其原因在当下复杂的学科研究情况下莫衷一是,但能肯定的是,中国在受众研究领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3.
董天策 《当代传播》2011,(5):91-92,103
美国传播学者詹姆斯.凯瑞说过:"传播的起源及最高境界,并不是指智力信息的传递,而是建构并维系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①由此,可以引申出一个命题,"传播即文化"。加拿大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在他的著作中表达  相似文献   

4.
大众传播与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传播学研究逐渐成为我国学术界的一门“显学”,各大高等院校纷纷设立传播学院和研究所。但是,在传播学的学科建设中,学科本身的“定位”和“身份”问题仍是众说纷纭,再加上以大众传媒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之一的“文化研究”的兴起,使传播学内部的门户之争更加复杂化。本文力图从元理论的视角讨论大众传播和文化研究之间的对立与融合的历史渊源,从而为研究媒体、文化和传播三者的辩证关系廓清一些理论和概念上的模糊认识,为我国传播学的学科建设提供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5.
传播学本土化作为传播理论发展不可阻挡的趋势与潮流,在我国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那么,如何实现传播理论本土化?对于这一问题,学界已经有了大量的探讨,而本文也尝试就这一问题进行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6.
姜鹏 《新闻爱好者》2011,(22):24-25
传播学本土化作为传播理论发展不可阻挡的趋势与潮流,在我国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那么,如何实现传播理论本土化?对于这一问题,学界已经有了大量的探讨,而本文也尝试就这一问题进行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7.
自传播学引入中国,本土传播研究领域在方法论维度上就出现了渐进但清晰的分野,从新闻学质化的、定性分析逐渐走向传播学经验的、定量分析的潮流,后者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一直为后起的学术群体趋之若骛。近年来,批判理论和文化研究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这两种取向的学术实践表现出极高的理论阐释力,厚重的历史积淀,以及对人的关怀。对当下热点、焦点的传媒现象,诸如抗战剧泛滥、歌唱选秀铺天盖地、纸媒衰落等,都可以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展开学术考察。  相似文献   

8.
电视剧与文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斌 《现代传播》2006,(5):92-96
电视剧作为一种大众文化产品,是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对象。本文在经典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当前中国电视剧文化研究的现状,对以文化研究为立场研究电视剧的主要范畴、理论资源和研究范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讨论,并提出电视剧文化研究应该走向与政治经济学、诗学相互补充的辩证道路。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勒纳为代表的美国发展传播学一度很受部分中国学者的青睐,认为这是中国传播研究本土化的重要方向.勒纳的发展传播学属于后殖民理论,有着强烈的冷战思维,渗透着强烈的美国主流意识形态,但却成为中国传播学本土化的起点.就这一理论而言,中国学者的“对号入座”体现了我们在学术研究上的功利主义,这种功利主义实际上消解了中国传播研究者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0.
一个民族的文明史就是其民族的文化发展史。一个民族文化的消亡意味着一个民族的消亡。所以说,一个民族的灵魂便是它的文化。坚持好、呵护好、弘扬好民族文化,是我们每一个华夏子孙的共同责任。广播电视在传播本土文化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11.
谱牒作为一种宗族文化产品,很早便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谱牒作为宗族历史的记录形式,它的延续何以能够如此漫长,它何以能够在中国广阔的空间上得以存在。笔者认为,对儒家文化全面的通俗化的宣传是其得以长期传播的重要原因,而共同体文化基础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新媒体则有可能更进一步拓展谱牒文化传播的时空。  相似文献   

12.
“本土化”的魅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土化"是中国传播学研究的重要现象,主要分为"自然的本土化"、"尚古的本土化"和"问题的本土化"三种思路。通过分别分析,可以发现并没有什么真正的"本土化"的研究,等待我们的只有空无。而在"本土化"的号召下是一种自性的焦虑和求新的热望,这才是推动我们进一步前进的原始动力。  相似文献   

13.
杨华 《新闻界》2005,(6):57-59
众所周知,文化研究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既没有绝对的开端,也没有固定的理论模式,它以英国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为立足点,聚集了一大批理论家,从多种向度对当代媒介和文化的权力性质进行深入阐释。如果说文化研究是理查德·霍加特和雷蒙德·威廉斯等人发现的一片沃土,那么斯图亚特·霍尔则是这片土地的播种者和开拓者,他们的传播思想为世界范围内媒介文化研究的兴盛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一理查德·霍加特(RichardHog-gart),出生于英国工人阶级家庭,曾长期在湖尔大学(HullUniversity)从事成人教育,在1957-1958年间对英国工人阶级文化…  相似文献   

14.
张爱凤 《新闻大学》2012,(3):100-105
从文化研究的视角来看,在中国,微博的崛起和发展是一个具有变革性的文化事件。在当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阶级政治理论已经过时,以文化身份、个体欲望、多元价值诉求为核心的文化政治既显现在现实生活中,也活跃在微博空间。微博重新建构了一种新型的文化权力关系,那就是在传统媒体时代被忽略、被压抑、被定义的弱势方依靠话语"释放"和"聚合"的力量,对权力关系的强势方发起了挑战。这种嵌合在日常生活中的微观文化政治一方面释放了大众传播时代被抑制的大量平民话语,在某种时刻成为社会压力和矛盾的减压阀,另一方面也对宏观社会政治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5.
网络传播:研究方法的困惑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燕  王敬红 《现代传播》2003,(1):109-111
网络传播改变了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 ,对传播学研究方法提出了许多新课题。文章从四个方面对网络传播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希望研究一些能解决网络传播问题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新闻传播学:学科的分化、整合与研究方法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我国新闻传播学的历史发展做了分化、整合与研究方法三方面的概述.文章认为,传播学在中国主要由新闻学人士加以研究有一定的偶然性.要求传播学"本土化",本质上建立在与西方传播学"划清界限"的思想认识基础上,但其实传播学中的不少理论(例如"议程设置论"、"公共领域"等)一到中国就被赋予中国制度和文化背景的理解.一些关于新闻学的研究话题,现在已经被"整合"为传播学的话题,最为典型的是传播真实问题.在方法论上,除了证实研究的量化分析与质化分析的结合外,更为长远的整合,应该是人文-历史-哲学的思维方式与"科学方法论"思维方式的结合.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回溯说服研究路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说服研究的主要特征,结合中国本土传播特征,提出了"突出中心说服模式".  相似文献   

18.
受众解读与媒介文本--文化研究派对受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通过考察“受众解读”与“媒介本”的关系,来考察化研究派对受众的研究,指出它是从一种新的、十分开阔的化观念出发,摒弃了仅囿于学经典及高雅化解读的传统研究方向,转而注重大众化及大众传媒的研究,把受众研究置于大众化与大众传媒研究的基础之上,其研究方法是定性的和民族志学的,这种研究方法与传统的主流研究方法的互补与互动是今后传播学受众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20.
电视一经产生 ,就给人类生活带来重大影响。当前 ,恰逢中国社会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 ,大众文化方兴未艾 ,在这一特定时期里 ,电视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必然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电视对社会文化的传播和普及功不可没从传播学的角度看 ,电视媒介的特点在于它冲破了文字符号的限制 ,使文化通过声音和图像得以传播 ,这就大大扩展了受众面 ,因为不管是谁 ,也无论其所受教育程度的高低 ,都可以通过电子媒介的声音和图像与文化接触。因此 ,通过收看电视节目获得休息和消遣成了中国老百姓非常普遍的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