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现在不少经济报道还没有实现从“生产型”报道方式到“市场型”报道方式的转变,它们游离经济“内核”,见现象不见本质,削弱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正面引导力。其深层次原因在于这些报道缺乏经济理论知识的有力支撑。世界经济竞争的加剧,国内市场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落实“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的要求,使新形势下的经济报道面临严峻挑战。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经济报道提供了进入经济“内核”的新机遇。记者、编辑应增强时代紧迫感和历史使命感,不断提高经济报道水平。为此,要结合经济报道实践学好经济理论,打好经济理论知识功底,这是经济报道由经济“外围”进入经济“内核”、提高质量、增强引导力的关键前提。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报道已发展成为各新闻媒体的重头戏,怎样把经济报道写“活”?笔者认为,经济报道只有攀上“生活”这棵绿树才会有生命力,才能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源于生活关注百姓一些经济报道之所以出现了“理论化”“、学术化”的倾向,是因为记者跑“上”多,跑“下”少,听领导、专家“指出”的多,听群众反映的少。还有的经济报道片面追求“理性色彩”,忽视了事实的生动展示,犹如一篇冗长的说理文章。而有的记者却将自己的视角“下移”,从百姓生活的角度来加强经济报道,其生活性和服务性增强了,新闻也就“活”起来。1996年,…  相似文献   

3.
面对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战略定位,地方党报的经济报道必须体现“新常态”的要求,原来经济报道的模式、内容、文本呈现方式、话语体系等应该在此背景下做出改进、调整. 立足全局,做好经济报道的顶层设计 经济“新常态”是基于国际、国内经济发展情况作出的经济发展的战略判断,具有全局性、长期性特点.这是地方党报“新常态”报道的主要参考依据. 1.用全局的立场来看待“新常态”.报道本地的经济转型发展是地方党报经济报道的主要任务和内容.地方党报应以当地经济发展的新政策、新方向、新理念为解读“新常态”的案例,帮助公众更新经济发展观念、立体把握“新常态”特点.  相似文献   

4.
“十五”计划是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开始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结构调整这条主线将贯穿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全过程,“十五”计划的主要目标之一是“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2000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主线,2001年要迈出大的步伐,有新的起色。 因此,关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报道将是媒体新世纪经济报道的又一重大战役。 本刊推出“经济结构调整报道剖析与对策”专题,着重于在“十五”期间经济环境新特点下,探讨经济结构调整报道的新思路,梳理经济结构调整中的方方面面,为报道提供理论参考和可行的操作方法,让经济报道为新世纪我国经济发展开好篇、谋好局。  相似文献   

5.
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宣传,是新闻工作为经济建设中心服务的最重要的内容。近年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宣传报道的实践中,我体会到,新闻工作者只有深入市场,才能写好市场,报道好市场。 深入市场,才能认识市场,拓宽经济报道的领域。过去,我们的经济报道长期受计划经济宣传框框的束缚,报道面窄,题材雷同,内容单一。报道农业往往是“夏熟大丰收”、“秋熟夺高产”;报道工业常常是“首季开门红”、“六月双过半”、“年终产值、利润超去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经济报道的内涵不断扩大,也要求新闻工作者从老一套的经济报道模式中跳出来,深入市场,拓宽经济报道的领域。  相似文献   

6.
肖青 《大观周刊》2011,(18):220-220
《经济日报》在2009年年初推出“每周经济看点”专版,报道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中涌现出来的新现象、新亮点,展示地方经济发展新趋势、新动向。2011年,《经济日报》将“每周经济看点”扩版为三版。本文将从经济新阕报道策划的角度来评析改版后的“每周经济看点”成功和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7.
柏松 《新闻世界》2013,(10):12-13
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经济新闻日益成为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受众对于经济信息的需求,使得经济报道在新闻领域中日渐显现重要的位置。但新闻从业人员都有一种同感:经济报道经常是“业内人不愿看,业外人看不懂”。因此如何把经济新闻写得鲜活,化“生硬”为“灵动”,就要求经济新闻写作必须不断创新与突破。  相似文献   

8.
李佳鹏  张莫 《新闻战线》2023,(14):33-35
经济参考报挖掘“非标数据”捕捉经济新趋势,讲好“新职业”故事透视产业变革新动向,剖析“新形态”探寻发展新“势力”,聚焦“小单位”揭示“大创新”新亮点,以既权威专业又接地气的报道展现经济发展的韧性和活力,有理有据地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舆论动力。  相似文献   

9.
“区域经济报道”正在得到媒体和受众的双重关注。对于一个区域内的受众而言,这种报道具有贴近性,能够满足他们对经济新现象、新情况和新问题的信息需求;对于区域外的受众而言,区域经济报道则为他们开启了了解其他地区经济政策、经济发展状况的窗口。 区域经济报道要有全国观念,不能局限于就事论事;区域经济报道更要具备全球眼光,将本地区发生的经济现象与世界经济大势联系起来。因为中国正在日渐加入到全球范围的交换与合作之中,WTO距我们也越来越近。现在,某一地区的经济问题,已经越来越难以在地区内部得到解决,其产生、发展与解决过程,往往能折射出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由于各地的经济基础不同,发展条件各异,因此在不同的地区,区域经济报道的重点、方式以及要求也不尽相同。但可以肯定的是,同其他报道一样,这种报道也有其超越地域的普遍性规律。 有鉴于这种共性与个性并存的状况,本期的《中国记者》在组织“区域经济报道剖析与对策”专题的时候,把对“浦东经济报道”的剖析作为切入点,希望通过“浦东经济报道”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剖析,揭示出“区域经济报道”的一般规律,为其它地区从事报道的同志提供对策和启示。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经济新闻已经成为各新闻媒体的重点报道内容。尽管“改进经济报道,写好经济新闻”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但客观地说并不是所有的经济新闻都完成了它的使命,达到了传播效果。有的经济报道喜欢“打官腔”,或者过于“学术化”、“理论化”、文字“贵族化”,无形中将芸芸众生拒之门外。  相似文献   

11.
新世纪拉开帷幕之际,加入WTO和调整经济结构几乎同步启动。无论是从全球眼光看,还是从历史眼光看,这两件大事无疑会影响我国的历史发展进程,包含着巨大的新闻价值,为全世界媒体所广泛关注,也为经济报道带来波澜壮阔的宏大背景。 纵观近年的经济报道,“入世”作为热门题材已先声夺人,由背景介绍、谈判动态进入到利弊权衡、对策分析的层面,起到很好的舆论引导作用。然而,如何跟进报道“入世”后经济领域产生的变化,特别是如何把握“入世”与经济结构调整的互动作用,似乎尚未破题。必须看到:加入WTO使经济结构调整有了外在推动;而经济结构调整又是应对WTO的重大战略举措。二者之间相互促进的发展过程,为经济报道提供了一个纵横驰骋的空间,同时在把握平衡上也有相当的难度,很值得新闻界探究一番。 新世纪拉开帷幕之际,加入WTO和调整经济结构几乎同步启动。无论是从全球眼光看,还是从历史眼光看,这两件大事无疑会影响我国的历史发展进程,包含着巨大的新闻价值,为全世界媒体所广泛关注,也为经济报道带来波澜壮阔的宏大背景。 纵观近年的经济报道,“入世”作为热门题材已先声夺人,由背景介绍、谈判动态进入到利弊权衡、对策分析的层面,起到很好的舆论引导作用。然而,如何跟进报道“入世”后经济领域产生的  相似文献   

12.
我国已进入“十三五”时期,这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决胜阶段,面对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三期叠加”的调整和挑战,要求我国经济宏观上必须以“三去一降一补”为主要阶段性任务.作为主流新闻媒体,面对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环境,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对于保障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至关重要,特别是对宏观经济的报道,不应仅仅局限于对宏观经济和政府相关调控政策面上的报道,更需要与受众群体切身的感受相融合.为此,本文立足大经济小视角,客观地梳理并分析了近年来一些典型宏观经济报道,并结合实际针对性提出宏观数据在常规经济报道中的亮点,以期根据经济发展和新闻媒体自身发展的需要,提升宏观经济报道中“翻译官”这一角色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进一步提高经济报道的质量和可读性,是当前经济宣传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摆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宣传传统,是以写“本地事”、“本行业”,给“本地人”、“本行业人”看为主,强调地方特色和行业特点。许多报道从内容、服务对象到发行范围,都基本上以本地区、本行业为限。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要求人们眼  相似文献   

14.
出口下滑、消费波动、投资减速、市场紧缩、增长放缓……在全球经济遭遇“坏天气”的环境里,嘉兴日报与“过冬”企业感同身受,并通过经济报道把“坏天气”造成的影响讲清楚说明白,用全球化视野与理性化的深度,对本地经济现象进行更主流化的阐释与解析,及时拉响“抗寒警报”,适时提供“嘉兴兵法”,择时推出“决胜宝典”,在“坏天气”里传递“好声音”、释放“正能量”,为企业转型发展鼓劲助威,提高了党报经济报道的整体驾驭能力,提升了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经济报道愈来愈受到新闻媒介的重视和读者的关注。然而,枯燥、沉闷、乏味仍是经济报道的通病。现实生活中原本新鲜活泼的经济新闻,经采编人员加工之后,往往变成干瘪的“死鱼”。究其因,主要是我们编采同志对经济新闻的指导性与可读性这对矛盾未能很好地解决。“生硬的说教”与“通俗易懂的新闻”哪个更能打动读者呢?有必要加以探讨。一、深化主题。一般讲,新闻的主题在于深入挖掘和提炼,要有“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的工夫,才能使新闻主题深入、鲜明、生动。我们经济报道的大方向是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其重点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服务。这包括宣传党的经济  相似文献   

16.
所谓经济报道的“大”与“小”,就是立足于宏观角度与微观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的趋势.对一种经济现象进行新闻价值的判断和提炼.进而写出高质量的经济报道。  相似文献   

17.
过去有关经济报道,我们只局限在经济版这个小天地。随着形势的发展,我们感到,不仅经济版要围绕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组织报道,一、三、四版也应该围绕这个中心,整个报道的重点都要转到这个方面来。我们以一版带头,二版为主、三、四版配合,在版面上为经济宣传拓宽天地。一版除报道重要经济活动外,还开辟了“对话台”“寄语家乡”专栏,三版则赋予原来的专栏“党员生活”、“法律课堂”、“山茶花”、“人生之旅”等,以新的内容,介绍共产党员在经济改革中的先锋  相似文献   

18.
通常情况下,“专业化”是党报经济报道与其他报道形式的重要区别,因此,业界常以“专业”或“业余”来评判经济报道,并赋予前者以褒义。但是,在新媒介环境下,经济报道模式正在发生显著的转变。近年来,网络媒体、手机报、IP电视等新兴媒体已经进入用户生产内容的自媒体时代。特别是随着Web2.0技术的发展,开放、多元、互动、多媒体、低门槛,为人们提供了近乎完美的信息世界。  相似文献   

19.
吴涓 《今传媒》2006,(10):60-61
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经济报道如何以市场为轴心拓展更为广阔的空间?如何在内容和形式上进一步创新,做到“人见人爱”?这里谈几点初浅的认识。一、扩大经济报道的题材范围经济报道自身的对象不应仅仅局限为工农业生产和商贸经营活动,因为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经济是无处不  相似文献   

20.
经济报道要有“人情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经济生活已成为社会的主题,经济与百姓的关联度越来越大,市场经济对群众生活的影响不断增强,人们对经济报道的注意力不断提高,媒体间的竞争在经济新闻报道方面也显得愈发突出。经济报道欲吸引更多受众的“眼球”,必须转变传统经济新闻报道理念,在题材选择上要广开思路、在报道方式上要大胆创新,特别是要重视经济活动中的“人”的因素,在新闻宣传工作中切实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经济报道要有“人情味”经济报道是“关于人们如何进行经济选择和经济决策的报道”,经济报道的主角是人。“以人为本”的报道方式,就是要在经济报道中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