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新编初中语文教材中 ,诗歌占有较大的比例。下面就读、写诗歌方面 ,谈一谈自己的一点心得。我认为 ,读、写诗歌 ,尤其应注重“八美”。一、含蓄美含蓄是指意不浅露 ,弦外有音 ,有朦胧美。含蓄不反对晓畅和明朗。含蓄不是猜谜 ,不是晦涩 ,更不是一潭浊水。二、语言美诗歌语言讲究凝练 ,要有创造性 ,有活力 ,文言白话不拘 ,简练晓畅 ,符合规范 ,允许词类活用 ,但要自然和可解。不能脱离准确性而堆砌华丽词藻 ,雕章琢句。三、内涵美诗歌内容要健康 ,言之有物 ,情真意赅 ,“诗言志”“诗言情”。应给人以真善美的陶冶 ;切忌消极颓废 ,低级庸俗…  相似文献   

2.
司空图在《诗品》中说:好诗“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确,读好诗后,就象吃过橄榄之后,香甜可口,回味无穷。其所以这样,这与诗的含蓄有关。而含蓄与浅露相对,浅露的诗,一览无余,读时,象喝白开水似的,清淡寡味。因此,姜白石说:“诗歌语贵含蓄。”吴乔说:“诗  相似文献   

3.
李白诗歌中的"龙"不仅与游仙联系密切,而且被用于比喻皇帝、宝剑、马等人或物,就连以"龙"命名的人名与地名也在李白诗歌中反复出现。龙文化不仅为李白诗歌提供了大量奇幻色彩的意象与典故,而且使得诗歌在表现手法上更加含蓄,也更加形象生动,更起到了深化诗歌精神内涵、突出诗人内在情感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诗贵含蓄”,乃作诗的常识。的确,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的诗才是好诗。古人论诗之含蓄甚多。叶燮曾说:“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袁枚则认为“诗无言外之意,便同嚼蜡。”因此,诗歌创作“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严羽《沧浪诗话》)诗何以语忌直,《诗说杂记》说:“语何以忌直,缘诗主文谲谏,寓意微小,所称甚少,所指极大。”诗歌是一种精炼的艺术,它以极少的文字,反映极多的生活内容,这就要求诗歌要含蓄蕴藉,直露则意浅,意浅则失去了诗歌的韵味。  相似文献   

5.
李宏安 《学周刊C版》2010,(5):196-196
中国古代诗歌广义上包括诗、词、曲。由于中国古代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离我们现代生活已经很久远,以及诗歌语言的含蓄与凝练,所以在鉴赏中国古代诗歌时就会碰到很多障碍,要么一知半解,要么误解,不能享受其中的美感,不能感悟诗人对社会、人生的理解与感悟。然而,在鉴赏中国古代诗歌时又有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可寻。  相似文献   

6.
谈“含蓄”     
讲究含蓄,是中国古典诗歌理论的一贯思想,“含蓄”的基本特点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也就是说.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意趣.并不直接形诸文字.而是见于言外,通过间接方式委婉传达出来的。有丰富的弦外音.味外味,这就是含蓄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7.
所谓含蓄,指诗人不是把思想感情直白地告诉读者,而是完全依靠对客体事物的仿影,让主体情思依附于客体物象里。它通常是借助于一些表达手法,曲折地把意思传达出来。凡诗歌恶浅陋而贵含蓄,浅露则陋,含蓄则令人再三吟咏而有余味。近几年高考语文在古典诗歌鉴赏方面,常常从含蓄的角度出题来考查学生。为了让学生对这一问题有所了解,这里介绍古诗的含蓄手法常用的几种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8.
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精华所在,它从来就代表着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诗是心灵的火花,具有强烈的抒情性;诗的语言生动形象,具有高度的凝练性和含蓄性;诗清新优美,具有优雅高远的意境;诗是生活感受与生命体验的艺术结晶。读写诗歌就是一个心灵感悟、心灵交融的过程,是一种绝佳的语言渗透过程。利用诗歌教学激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诗歌音韵优美、含蓄隽永,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其语言较之其他文学样式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练性、跳跃性及感染力.高中语文古诗鉴赏活动中,教师应以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为指导,通过古诗鉴赏活动的审美体验,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热爱.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是靠意境来体现美的.而意境的创造,最讲究的就是含蓄.含蓄是中国文化的特征,也是文学的基本特征.诗是最具文学性的文学门类.诗的美正美在其含蓄.无论是赏读诗歌还是创作诗歌,都应该从含蓄入手.在诗歌创作中,要做到含蓄,手法多样,比如空白、虚实.现代新诗更应注重含蓄,应以创造含蓄的意境为主要表现手法和目的.但含蓄不同于朦胧.不能因过分追求朦胧而戕害诗意.含蓄应是在易懂基础上的含蓄.  相似文献   

11.
诗歌是最精粹的文学样式,蕴含丰富、含蓄,教学难度较大。解读和教学现当代诗歌的要核是分析意象。从让学生浅吟轻唱、字斟句酌、想象链接三方面来谈如何把握意象,领悟诗情。  相似文献   

12.
“诗言志”。古代诗歌言志有多种手法,直抒胸臆而外,借景抒怀、以古喻今、托物言志等都是诗人寄寓心志的常见方法。所谓“托物言志”,是指诗歌创作中一种凭借外物寄寓心志的表现手法。诗人所言之“志”,有时亦称哲理、情感、主旨、意蕴等,这种艺术方法,可使诗歌含蓄蕴藉。本拟就“托物言志”类诗歌的特征作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13.
谈“含蓄”     
讲究含蓄 ,是中国古典诗歌理论的一贯思想 ,“含蓄”的基本特点是“不着一字 ,尽得风流。”也就是说 ,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意趣 ,并不直接形诸文字 ,而是见于言外 ,通过间接方式委婉传达出来的。有丰富的弦外音 ,味外味 ,这就是含蓄的艺术境界。含蓄的手法用于叙事诗 ,可使诗精练 ,深厚 ,容量大。含蓄的手法用于抒情诗 ,可使诗所表现的情更深 ,意更重 ,味更浓。不妨举几首诗作比较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典诗歌一向以含蓄蕴藉为美,诗人往往寄情于物、托物言情,创造出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诗歌境界。当客观外物打上了诗人主观思想情感的烙印后,就不再是客观存在的无意识的事物,而是投射了诗人思想情感的意象。意象是“意”和“象”的融合,“意”是诗人的思想情感,“象”是客观物象,意象是渗透了诗人思想情感的客观物象。中国古典诗歌独特的含蓄蕴藉之美和意象创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朱光潜先生认为:“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它是心借物的形象来表现情趣。世间并没有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在古典诗歌教学中,把握了诗歌的意象也就把握了诗歌的灵魂。但是意象不等同于客观外物,在古典诗歌中,最普通的小草、古树、大雁、杜鹃都有着“言外之意”、“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如何才能由“象”得“意”,品味到诗歌意象之美呢?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开启想象之门,找到“物”与“心”,“象”与“意”的关系,在想象的世界里画出诗歌意象,构筑出诗歌所描写的艺术境界,这样才能真正品味到诗歌意象之美。在由“象”到“意”的过程中,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注意:  相似文献   

15.
诗歌艺术讲究含蓄美,是由诗歌的艺术审美规律决定的,现实生活是无限丰富的,而诗歌作品的表现容量却总是有限的.生活是全,诗歌是不全,诗歌艺术就只能以少总  相似文献   

16.
从四方面来探讨诗歌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1.诗歌具有“象味”;2.诗歌具有情味;3.诗歌具有含蓄蕴藉之美;4.诗歌具有理味。而真正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应是这四者的水乳交融。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诗学特别重视诗歌的含蓄美,虚实是古典诗歌中表现含蓄美的一种重要艺术手段.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诗经>就是从实中隐虚,虚中现实,虚实结合这三个角度来表现其含蓄美的.  相似文献   

18.
千百年来,中国古代诗歌之所以为众多的读者所喜爱,其主要原因之一是中国古代诗歌语言凝练,内涵丰富,具有浓厚的耐人寻味的含蓄美。  相似文献   

19.
通过将追本溯源法运用到读懂诗歌这个知识点的教学中,可从根本上去分析学生普遍读不懂诗歌的原因,主要是由诗歌的语言特点造成的。因而教师需要从诗歌的凝练性、含蓄性、跳跃性、省略性着手,分析造成学生阅读的障碍,进而从根本上帮助学生读懂诗歌的字面义、鉴赏诗歌。  相似文献   

20.
含蓄美在我国传统美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任何艺术作品都要求作者的见解深藏于艺术形象的背后。诗歌是一种最精炼的语言艺术,特别是中国古代诗歌,多为四、五、七言,四、八句的短制,更是特别注意短中见长,小中蓄大,因此,“贵含蓄”成为我国传统美学对诗歌的要求。本文试就我国古典诗歌的含蓄美作些肤浅的论述,就教于专家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