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荆轲历来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物。贾岛说:"易水流得尽,荆卿名不消。"高度赞扬了荆轲面对强秦无所畏惧,赴汤蹈火,在所不惜的英雄壮举,为人传颂;王昌龄说:"诚知匹夫勇,何取万人杰。"认为荆轲刺秦王只是逞匹夫之勇,不足称道。笔者认为,在秦强燕弱,大兵压境,燕国君臣束手无策的情况下,荆轲能不忘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挺身而出,明知赴死,却义无反顾,令人震撼。  相似文献   

2.
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战国时期刺杀秦王的一位有名的人物是谁?生:(众)荆轲。师:是谁派他去的?生:(众)太子丹。师:对,是太子丹。据说燕国太子丹百般讨好荆轲,为的是要荆轲去刺杀秦王。在临行前的宴会上,太子丹特意叫来一个能琴善乐的美女为荆轲弹琴助兴。荆轲听着悦耳的琴声,看着美人那双纤细、白嫩、灵巧的手,连连称赞:“好手,好手!”并一再表示:“但爱其手。”听着荆轲的称赞,太子丹立即命人将美人之手斩断,放在盘子里,送给荆轲。(众生惊讶)这则故事,一方面说明了太子丹的残酷野蛮,另一方面也暴露出…  相似文献   

3.
正太子丹因"见陵之耻"而耿耿于怀,发誓行刺秦王,一洗耻辱;荆轲则是此次刺秦行动的主角。按理说,既然太子丹与荆轲目标完全一致,就应该同心同德。但事实却如周殿芳所说的,"荆轲与太子丹的关系似乎并没有惺惺相惜的恩情,相反却有些不融洽",这就注定了荆轲与太子丹两人之间的冲突。太史公正是在矛盾冲  相似文献   

4.
唐忠 《学语文》2014,(1):21-22
太子丹因“见陵之耻”而耿耿于怀,发誓行刺秦王,一洗耻辱;荆轲则是此次刺秦行动的主角。按理说,既然太子丹与荆轲目标完全一致,就应该同心同德。但事实却如周殿芳所说的,“荆轲与太子丹的关系似乎并没有惺惺相惜的恩情。相反却有些不融洽”,这就注定了荆轲与太子丹两人之间的冲突。太史公正是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了荆轲与太子丹的鲜活形象。荆轲与太子丹之间的冲突有三个回合。  相似文献   

5.
高语第六册《荆轲刺秦王》中有句:“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对“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课本注释为:“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有用的人。”这样注释我认为是不妥的。   一、从语境看,荆轲的话应是责骂太子的。古代侠士,一诺千金,而太子疑其“有改悔”,开口“先遣秦武阳”,这种不信任之举无异于是对荆轲人格的侮辱。“士可杀而不可辱”,荆轲一反平日之谦和,“怒叱太子”,正是他刚直不阿、秉性刚烈的性格特征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主演:荆轲、太子、龟丞相、西门吹雪、嬴政话说战国末年,秦国最强,有吞并六国之野心,于是,引出了以下这则可歌可泣的事迹——荆轲刺秦……第一幕(密谋)人物:燕国太子(黄袍)座右铭: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龟丞相(官服)座右铭:你管天管地,还管得了我拉屎拍马屁?天气:晴空万里地点:燕国皇宫后花园一个美好的早晨,鸟语花香,太子和龟丞相在后花园散步。太子:唉……(摇了摇头)丞相:太子何故哀声叹气?太子:如今天下大势,尽归秦国,其他五国已灭,现在他们已经把矛头指向了我们。到时,我怕再也不能一边听着Jay的《简单爱》,一边开着心爱的宝马到海边去兜…  相似文献   

7.
人们只敬重坚贞刚毅的英雄刺客荆轲,而太子丹——行刺秦王的策划者——却成了英雄的反衬。太子丹唯一的“罪证”就是婉言催促荆轲出发。荆轲想等待一个朋友同去行刺,但那个人住得太远一时无法赶到,太子丹心里着急,也有些怀疑荆轲是不是反悔了.于是就绕个圈子婉言催促:“时间来不及了,荆卿您有出发的意思吗?如果不行,我是不是先派秦舞阳去?”刚则自尊的州轲不能容忍别人怀疑自己的人格.他怒斥太子:“你以为就凭着一把匕首去强大泰国行刺就那么简单吗?我之所以不走,是等待我的朋友,现在你认为我出发太迟,那我马上就准备出发。”  相似文献   

8.
正孙绍振先生主张在解读文本时要用还原法来揭示矛盾,他的解读实践也让一线教师叹服。笔者在教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一课时,尝试着使用还原法来敲打文字的"质地"。【片段1】怒叱(学生诵读"顷之未发"一段。)师同学们,按照常理来说,荆轲是太子丹的下属,应该对太子丹恭恭敬敬才对,现在怎么敢"怒"?又怎么敢"叱"呢?大家怎么看荆轲的"怒"和"叱"?生这表现了荆轲不畏强权、性格耿直的  相似文献   

9.
主演:荆轲、太子、龟丞相、西门吹雪、赢政   话说战国末年,秦国最强,有吞并六国之野心,于是,引出了以下这则可歌可泣的事迹--荆轲刺秦……   ……  相似文献   

10.
主演:荆轲、太子、龟丞相、西门吹雪、赢政   话说战国末年,秦国最强,有吞并六国之野心,于是,引出了以下这则可歌可泣的事迹--荆轲刺秦……   ……  相似文献   

11.
荆轲刺秦王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相似文献   

12.
在学习鲁人版《〈史记〉选读》中的《荆轲》一文时,有学生对文中"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中的"揕"字提出疑问。请看教学片段:生:我觉得司马迁写的有些问题,"持匕首揕之"跟"欲生劫之"是自相矛盾的。师:何以见得?生:因为荆轲那把匕首非常锋利!前文写道:"于是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所以,只要荆轲一"揕"到位,秦王必死无疑。  相似文献   

13.
《荆轲刺秦王》一文讲述了一个悲壮动人、传诵千古的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 ,生动地再现了一个刚毅深沉、机智勇敢、扶弱救困、反抗侵伐、勇于自我牺牲的英雄荆轲的形象 ,千载而下 ,犹令人感奋不已。每读此文 ,便为那充溢于字里行间的悲壮美所感动、所振奋 ,一种超凡脱俗的凛然之气顿生于胸中。最让我激动不已、唇齿留香的要数荆轲的慷慨悲歌了。课文写荆轲入秦行刺、燕太子为他送行的情景时说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 ,既祖 ,取道 ,高渐离击筑 ,荆轲和而歌 ,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 :‘风萧萧兮…  相似文献   

14.
战国时,燕国太子丹百般讨好荆轲,为的是让荆轲去刺杀秦王,就特意宴请他。宴会上,太子丹特意叫来一个能琴善乐的美女为荆轲弹琴助兴。荆轲听着悦耳的琴声,看着美人那双纤细、白嫩、灵巧的双手,不禁魂飞天外,连连赞道:“好手!好手!”并一再表示:“但爱其手。”听...  相似文献   

15.
刺秦     
情景设置●材料:图穷匕首见(亦称图穷匕见)●出处:《战国策·燕策》●故事:战国时,荆轲奉燕国太子之命去刺秦王,以献燕国督亢的地图为名。预先把匕首卷在图中,到了秦王座前,慢慢地把地图展开,最后露出了匕首。  相似文献   

16.
人情大似债     
战国时的燕太子丹为了刺杀秦王,花重金罗致天下死士,只要听说哪里有不怕死的"好汉",他马上就去聘请,荆轲就是在这种情况之下被他"挖掘"出来的人物.太子丹竭力满足荆轲的一切欲望.  相似文献   

17.
荆轲在等谁     
吴建勋 《焦作大学学报》2010,24(4):64-64,70
文章针对《荆轲刺秦王》一文中的疑问,对"荆轲在等谁"的悬念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认为荆轲等的人很可能是狗屠。  相似文献   

18.
作为刺客,荆轲可谓受人瞩目与称道。但无论从当时刺杀秦王荐刺客、交刺客、备信物、取沃土、求利刃的精心准备,还是副手的挑选,以及荆轲与太子丹的心理分析,荆轲刺秦王必以失败告终。这既有外在客观因素,但更多的是荆轲个人原因。他导演了一场悲情演出却坏掉了刺秦大计。他是个好演员却不是成功的刺客。虽然过程重要,但结果往往更是我们所追求的。由此看来,荆轲实不值得称道。  相似文献   

19.
战国时,燕国太子丹曾在秦国为人质,秦王多次羞辱他,积仇很深。太子丹回国后,千方百计聘请著名剑客荆轲,打算入泰国刺秦王。为了诱使秦王接见荆轲,太子丹假装献地,备下督亢一带的地图;逃亡在燕的秦将军樊于期是秦国缉捕的对象,他又自愿割下头颅。太  相似文献   

20.
<正>一、田光为什么笑:人物性格的探讨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俛而笑曰:"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