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陶渊明有着因理想追求和恶浊社会现实相背离、对情感的期待和期待实现程度之间相差太大,以及对时间和死亡十分关注却又无可奈何而产生的孤独。同时,陶渊明又以“自然”、“顺化”的思想来超越孤独;具体的方式有:引古代贤哲为知音,借酒排遣并超越孤独,以诗书自娱,在躬耕劳动中体验人生并超越孤独。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孤独者》揭露了一个悲凉苦难的现实世界,生活在这个世界的人们,无论是作为"看者"的乡村民众和叙述者"我",还是作为"被看者"的祖母和魏连殳都是孤独的。叙述者"我"和魏连殳对于孩子的变坏、孤独的命运及生存的意义等问题探讨的未完成性表达了作者对孤独是否作为人类生存的本质状态而存在的思考。孤独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对待孤独的态度。文章结尾"我"的轻松姿态多少给人类注入了一缕希望。  相似文献   

3.
陈军 《上海教育》2012,(31):50-52
"群",众、辈、类也。《诗·小雅·吉日》:"儦儦俟俟,或群或友。"《毛诗》传曰:"兽三曰群,二曰友。""己",身,自我也。与"人"对称,特指人群中与他人相对应的个体。人以群分,物以类聚。"群"的划分"规则"又是什么呢?我以为大致有三:一是"亲",即婚姻与血缘关系构建的"群",也就是家族:二是"利",即由共同利益而维系的人力组织,也就是彼此互助的利益集团;三是"文",即按文化融合而成的大型群体,超越了血亲、利益关系。这三种划分既是稳定的,又是动态的,既可以单体呈现,又往往是重叠  相似文献   

4.
在消费时代,凡是与文字相关的场域,充斥的都是讲故事的人。但真正的小说不仅是讲故事,更非臣服于经验的统治,而是要回到“孤独的个人”,重建自己伟大的“文学抱负”,使之连接上小说的核心精神:存在感,复杂性,创造的激情。这也可视为是对先锋文学精神的传承,因为先锋既是一种自由、独立、创造的精神,同时也是一种“文学抱负”。2004年的中国小说潜藏着这样一些变化的迹象。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化强调个体与群体及社会的和谐相处,而西方文化则讲求个体差异.这种群已关系的差异在大学生英语写作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具体表现为人称使用、思想观点的表达、主题句位置和文章语气四个方面.英语教师在写作教学中有必要传授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分析差异对学生写作的影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母语文化对英语写作的负迁移,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和跨文化交际水平.  相似文献   

6.
文学创作中审美超越的实现,其创作主体个人因素的作用十分重要;且有它足以体现主体个人能动性与创造性等本质力量的、自由自觉而又合乎规律的作用特征和运动程序;因而要正确把握和充分发挥其正面效应。  相似文献   

7.
约翰·密尔的自由的群己权界观 ,一方面反映了密尔的维护个人权利的自由思想 ,同时也反映了他的社会功利思想 ,但是 ,这种思想同边沁的功利主义是不同的 ,它是一种调和的功利主义。密尔对自由的权限采用群己两方面进行界定 ,但由于事物的复杂性 ,他的界定也显得相当模糊 ,同时探讨的也是不够充分。这些都显示了密尔的温良思想。  相似文献   

8.
海明威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在沉痛地表现人类孤独境况的同时,还不遗余力地寻觅现代人的出路。他用一系列“迷们”的“硬汉”朱诠释他新的精神价值体系:对任何外在的英雄救世、人类之爱、宗教信仰不抱任何幻想,超越孤独的唯一途径是转向自身开掘精神力量──即自我超越、自我救赎的努力上。海明威新的精神价值,实际上是人类宗教情绪在现当代的延续,他的人物也充满了耶稣殉难同时包含自我教赎的意象。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文学史上,张爱玲和鲁迅都是海内外享有盛名的作家,张爱玲以其独特的女性话语透视批判了人性的自私与丑恶,感受人生的孤独苍凉;鲁迅作为一个社会至诚之士发起对社会的批判。二人同是对人内心灵魂的逼近与叩问,在对人性的近距离剖析之后,鲁迅是愤怒的“绝望战争”,张爱玲则是苍凉的接受。  相似文献   

10.
弗洛姆对人的关注主要源于他浓厚的犹太家庭背景和教育背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给予他一个微观观察人类的视角;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则让他学会在开放、动态的社会发展中考察人的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是指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及人自我身心和谐的社会。其前提和基础就是社会和谐。社会和谐的关键就是人与社会的权界建构是否科学、合理。这正是探析“群己权界”的要旨所在。划为“群域”就要做到民主,划为“己域”就要尊重自由,和谐社会才可能实现。  相似文献   

12.
从诗词的表层意象可以看出林黛玉自卑无助的一面,但是就其诗词的深层内涵来看,分明感受到林黛玉坚强、勇敢和超脱的一面。这是林黛玉在对人类存在的有限性、孤独感以及生命的终极意义追寻之后所产生的一种理解和超越。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林黛玉是一个真正的现实主义者。  相似文献   

13.
孤独意识作为一种情绪体验,在文学领域是永远值得探讨的母题。凯特·肖班及其笔下的女性人物有着浓郁的孤独意识,她们在成长过程中创伤性的经历是其孤独意识的起源,被禁锢在家庭樊笼中是她们恒常的生存境遇,而女性主体意识的萌发使她们毅然抛弃传统的社会道德风尚,执着地追求爱情和自由。然而,她们的行为得不到父权制社会的认可,被孤立于社会生活之外,进行着最艰苦的斗争。孤独带给她们痛苦和疏离感,但同时也是她们建构女性主体的一种策略。  相似文献   

14.
长篇小说《布偶》讲述了在“文革”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代,聚焦于沿海地区一群拥有各种海外关系和华侨身份的特殊群体的生存形态。裴达峰作为这一群体的精神性领袖,由于其独特的“他者”身份,成为孤独的“异乡人”。他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无法获得社会认同,在寻求自我确认和归属的过程中,导致人格的扭曲和异化,制造出他人及自己的悲剧,凸显了人性在复杂特殊环境中被异化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人性及命运的认识探究和再思考。  相似文献   

15.
《孤独者》作为鲁迅小说集《彷徨》中色彩凝重的一篇,其间深蕴着个体与他人的关系中深浓的孤独与苍凉感。在生存空间中,个体与他人是一种相互对立、映射、窥视与反窥视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充斥着冲突与对抗。这就注定了个体最终以自戕式的复仇来摆脱这一空间的孤独命运。  相似文献   

16.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安恩与奶牛》一文,相信好多读者阅读之后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笔者认为,文中的安恩是孤独的,更是孤高的,也正是作者的孤高之处,高明之体现。下面笔者将进一步结合写作内容的选择与作品形象的刻画,深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题。  相似文献   

17.
传统观点认为孟子人性观是先验人性观。这种人性观点混淆了问题的发生学意义和本质意义。从胡塞尔现象学的超越论观点来看,孟子人性观既不是先验人性观,也没有孤立于经验领域而和现实世界绝对对立,而是一种超越实在领域的、关于现实的人的超越人性观。  相似文献   

18.
何玉婷 《海外英语》2013,(23):216-217
中西文化存在许多差异,群己观就是其中之一。中国讲求集体和谐,而西方则注重个性自由。事实上,造成中西关系群己观上有所分歧是有客观的社会历史原因的。并且,不同的群己观也给中西方社会带来各自的深远影响。中西集体与个人观的比较研究,不仅有利于两种文明的交流沟通,取长补短,而且有助于推动关于如何关注人类自身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埃里希·弗洛姆(1900年3月23日—1980年3月18日)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杰出代表之一,集哲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于一身。他潜心于弗洛伊德学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禅宗思想,从中汲取丰富的思想营养,把心理分析与社会学结合起来,广泛深入地研究了弗洛伊德学说的各个具体问题,并引入自己的观点,形成自己一套独特的理论思想,成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新精神分析运动的开创者之一。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尤其在他的《爱的艺术》、《逃避自由》、《为自己的人》、《健全的社会》等著作中关于爱的一系列理论论述,…  相似文献   

20.
黄昏的孤独     
写作感言 在写作的海洋里,我不仅仅体会到了生活中的情感。还有那些虚幻世界中的瑰丽色彩。曾听过这样一句话:“当你在写作时,你就是上帝。你可以用你的笔掌握每个人的命运。”而我.就执起笔,写下了一个个不同人物的命运,也许悲惨。也许欢喜,写着写着,仿佛自己也成了笔尖的那个人,有时当一篇文章完结,重新读过。会因为文中的那个人的结局而感叹,也会为那个人的成功而欣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