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信用卡诈骗罪是我国刑法增设的一个新罪名,信用卡诈骗罪的犯罪客体是复杂客体,既侵犯了公私财产所有权,也侵犯了银行金融管理制度和商业经营管理制度,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利用信用卡骗取公私财物的行为。信用卡诈骗罪的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主观方面是出于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目的。  相似文献   

2.
姚远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24(4):160-160,F003
侵占罪是我国1997年刑法新增设的罪名。侵占罪的犯罪主体是特殊主体,单位应当是该罪的犯罪主体;侵占罪的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其中非法占有的目的可以产生在持有之前或持有之后。  相似文献   

3.
扒窃行为不应当全部犯罪化。刑法中的扒窃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公共交通工具或在车站、码头、商场等公共场所窃取他人随身携带财物,情节严重的行为。  相似文献   

4.
扒窃行为不应当全部犯罪化。刑法中的扒窃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公共交通工具或在车站、码头、商场等公共场所窃取他人随身携带财物,情节严重的行为。  相似文献   

5.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人身权利和第三人的自决权,其中他人的人身权利是主要客体.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复合行为,即由绑架行为和勒索财物(或提出其他不法要求)两部分组成.本罪构成不以将人质劫离原地为要件.关于绑架罪的行为方式,除了暴力、胁迫、麻醉之外,还应包括其他非法方法,但严格意义上的欺骗手段应排除在外.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犯罪构成要件之一-犯罪主观方面入手,就合同诈骗罪主观方面的特点和内容加以阐述。论述了合同诈骗犯罪在主观方面只能是由故意构成,以非法占有对方当事人财物为目的。合同诈骗罪的主观方面的认定是界定其罪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论侵占罪与盗窃罪的界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侵占罪是一种将自己合法持有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的犯罪行为,它与盗窃罪很容易混淆。区分一种行为构成侵占罪还是盗窃罪,关键是要判断行为人在非法占有财物时,该财物究竟受谁的控制。如果行为人将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时,已经对财物具有法律上或事实上的代为保管关系,就构成侵占罪;如果行为人非法占有已置于他人管理范围内的财物,则构成盗窃罪。  相似文献   

8.
贪污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贪污犯罪不仅严重侵犯公共财产所有权,而且极大地败坏了国家工作人员的声誉,损害党和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威信,危害人民民主专政,因此,历来是我们打击的重点。近年来,青年贪污犯罪率呈上升趋势,而且犯罪形式翻新,犯罪手段诡秘,后果严重,腐蚀性强。因此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论盗窃罪     
构成盗窃罪,主观方面只能是故意,盗窃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单位不能成为盗窃罪的主体,盗窃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是多次盗窃公私财物。要正确区分盗窃罪与非罪的界限,划清盗窃罪与其他犯罪的界限,区分盗窃既遵与未遂。  相似文献   

10.
当前,经济合同中的欺诈行为和诈骗犯罪问题日渐突出.合同欺诈行为与合同诈骗犯罪本质上不同,合同欺诈行为的法律特征主要表现为当事人主观故意,客观表现是虚假介绍或隐瞒关键事实,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等;合同诈骗罪的主要法律特征为当事人主观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故意,客观表现是行为人签订合同所采用的手段自始至终都是欺骗性的,行为人要负担刑事责任,同时还要承担民事责任等.同时,二者之间也具有许多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11.
挪用公款罪对公共财产使用权和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构成了双重侵害,为我国刑法严厉打击的重点之一。要正确认定挪用公款罪,必须科学解析它的内涵、法律特征,以及与之相对相似的五大界限。  相似文献   

12.
中国当前经济犯罪的界定和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从一定时期的经济关系和国家经济政策两个方面来分析中国当前经济犯罪可知经济犯罪主要指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其外延在一步步缩小,财产犯罪和职务犯罪逐步与经济犯罪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13.
罪过的实质是行为人对社会价值的敌视、蔑视或者漠视、轻视的态度;犯罪行为是犯罪主体的主观罪过在现实中的展开。对犯罪故意中“明知”的涵义应作实质理解,即是指“行为人实施危害行为时对自己希望或者放任中的行为是否符合某罪特有的客观性质的明确认识”。明知的内容是行为人对自己意识状态中的行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危害性质(包括行为对象、方法、特定的时间地点、违法性等),行为结果以及行为发展过程的明确认识。  相似文献   

14.
犯罪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病态社会现象,自从其产生以来,人们便不停的同犯罪行为作斗争。孔子作为中华民族的儒家文化代表,在几千年前便提出了预防犯罪思想。通过对孔子预防犯罪思想的分析,就我国当前预防犯罪体系的完善提出自己的几点见解。  相似文献   

15.
职务侵占罪主体是贪污罪主体以外的利用职务便利侵占财物的人,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不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有职务上的便利。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从事公务、利用职务之便实施侵占本单位财物的行为,应认定为贪污罪。村民委员会等村基层组织人员利用职务便利侵占公共财物时,应当分别定罪,数罪并罚。公司控制人以职务便利侵占公司财产应根据刑法的具体规定准确定性量刑。  相似文献   

16.
以一起发生在上市公司挪用公款共同犯罪案件为例,从挪用公款共同犯罪主体要件中委派主体成立的条件,挪用公款共同犯罪主观方面要件和客观方面要件的构成,挪用与借用、占用的本质不同三方面进行学理分析和评述。  相似文献   

17.
挪用公款罪犯罪对象的争议一直是理论界、司法界的焦点问题之一。通过对挪用公款罪刑法规定的解读,以及对该罪犯罪对象若干问题的法理研究.阐明挪用公款罪的犯罪对象主要是公款;非特定公物不是该罪的犯罪时象,特殊情况下才可能成为该罪的犯罪对象;国有单位“小金库”钱款可成为该罪的犯罪对象;在一定条件下.混合所有制企业、承包企业中的资金能够成为该罪的对象。  相似文献   

18.
单位犯罪主体认定中的若干疑难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刑法明确规定了单位犯罪,但什么样的组织才能成为刑法中的单位犯罪主体,则值得探讨。对于私营企业,一概否认或承认其单位犯罪主体地位都是不正确的,应当根据其人格的独立程度来确定是否可以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单位的分支机构在主体资格上符合刑法中的单位的特征时可以成为单位犯罪主体;单位的内设机构,在特定情况下可以单位犯罪论。筹建中的单位如果具备了法律上的人格,且其实施的犯罪与单位筹建事务有关联,是单位犯罪。境外公司、企业,如符合我国刑法中的单位的认定标准,应当以单位犯罪论.  相似文献   

19.
聋人刑事犯罪心理成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聋人刑事犯罪已成为当今社会非常棘手的问题。任何一种现象都有它的根源,结合从事聋教育多年的实践经验,加之参加公、检、法机关办案过程中承担手语翻译的实践经历,以聋人犯罪动机为主线,结合典型案例对聋人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进行剖析,为家庭、社会、学校、司法部门采取有效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机关犯罪是国家机关为谋取单位利益,经单位决策机构或由其负责人决定而实施的危害社会、依法应受行罚处罚的行为。作为犯罪主体的国家机关的范围较为广泛,对机关犯罪应采取代罚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