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翻开宋词.栏杆作为一种意象大量存在。栏杆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建筑形式,为什么会得到宋代文人的如此青睐呢?第一,这与我国传统的文化积淀是分不开的;第二,栏杆意象在宋词中的频繁出现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第三,栏杆意象的出现与词体本身有着密切的关系;第四,其出现展现了宋代文人特有的深层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2.
翻开宋词,栏杆作为一种意象大量存在。栏杆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建筑形式,为什么会得到宋代文人的如此青睐呢?第一,这与我国传统的文化积淀是分不开的;第二,栏杆意象在宋词中的频繁出现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第三,栏杆意象的出现与词体本身有着密切的关系;第四,其出现展现了宋代文人特有的深层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3.
李煜的词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词中意象丰富、感情真挚。李煜喜欢用"栏杆"意象既在于对文学传统的继承,也在于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性格特点,其词中的"栏杆"意象分为三类:一是宫廷生活,二是思念亲人,三是怀念往事。在降宋前后,"栏杆"意象的主题内容和情感意蕴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无忧无虑的宴乐生活到倍感凄凉的臣掳生活,李煜将他的感情和才情寄托于文学,寻求慰藉和解脱,在他的词中可以感受到他丰富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4.
翻检宋词,大量的“水”意象流动在里面。词人巧妙的用这一意象构筑出优美动人的意境,“水”,既可做描写主体对象又可做托物起兴之物。试以宋词为解读对象,对其中“水”的意象功能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宋词中,存在着大量"泪"意象。这些意象,均饱含悲喜之情,总体上以悲愁居多,或为愁别之泪,为怀人之泪,或为英雄之泪。这些不同的"泪",丰富了词作的情感,提升了词作的审美意境。  相似文献   

6.
宋词“凭栏”意象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词中"凭栏"意象被广泛运用,其内涵有表现闺怨相思、怀人思乡、言志怀古等。其产生原因则是对前代词中该意象的继承以及宋代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宋词中"阑干"意象层出不穷、俯拾皆是。由于其审美意蕴与词体一致,"阑干"这一中国古代庭院、楼阁等建筑物的附属部分,逐渐成为了积淀着民族文化心理的特殊审美意象,并能够承载相思闺怨、忆旧伤别、思乡念远、怀古抒愤等主题。  相似文献   

8.
意象组合是诗歌艺术创造的基本方法。不同意象间的取舍组合,体现了词作者的价值取向和情感色彩。本文以宋词中的渔钓意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渔钓-流水”、“渔钧-明月”、“渔钓-雪”、“渔钓-鸥鹭”、“渔钓-酒”以及“渔钧-笛声”这六组宋词中常见的渔钓意象组合的分析,揭示出六种渔钓意象组合的不同艺术美感、宋代词人们在渔钓意象组合雅逸清高的表层意蕴下掩盖着的对于政治功名欲拒还迎的价值取向及其无可把控的矛盾而痛苦郁闷的心绪。  相似文献   

9.
王颖 《考试周刊》2012,(52):24-25
"阑干"这一意象在宋词中随处可见,词人们通过"阑干"这一意象,构造出了许多引人入胜的意境,引起了读者的欣赏、品味与思考。本文探究了宋词中的"阑干"意象。  相似文献   

10.
宋词中的"南浦"本为地名,经过众多文人的反复使用和漫长的演变过程,并接受了楚辞文化的影响和"水"文化的映射,层层积累下丰富的意蕴,逐渐定型为一种文学意象,其主要情感意蕴是离愁和怀人。  相似文献   

11.
"杨柳"是中国古代诗词中出现最早、使用频率最高的意象之一,成为他们表达某些特定情感的载体。重点讨论宋词中杨柳意象所体现的不同审美取向,以及它所积淀的深厚文化内涵,以期从一个新角度,对柳意象得出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意义问题的研究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关于“意义”这个概念,语言学家、哲学家、逻辑学家等都从不同角度提出过各种定义,但是都难以达成共识。关于意义的分析方法多种多样,历史上有5种传统的意义理论,即指称论、心理表征论、行为主义意义论、使用论和真值条件论。对这五种意义理论的理解和分析,可以进一步探讨意义理论的丰富内涵和复杂本质,也将有助于深化对意义的认识,有助于语义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深刻而全面地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含义和实质,对于坚持以人为本,自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现实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桑"在《诗经·国风》中反复出现,部分篇目中"桑"单指自然界的植物;也有一些具备了"意象"特征,暗含着主观的"意"和某些隐秘的意义,属于意象范畴。具体来讲,国风中的"桑"意象义涵有两层:一是象征义,具有象征性的"桑"意象储存并积淀了乡里之思、男女情爱等社会内容,其象征意义源于对社和社树的崇拜。二是引申义,国风部分篇目中"桑"意象逐渐专指男女情爱。综合而言,"桑"意象先于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意象存在,在原始宗教意识的观照下形成,而不同于造景抒情的审美意象。  相似文献   

15.
"除非"关联句式及其类似关联句式在言语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除非"的意义比较复杂,意义的蕴含形成羡余否定。言语现实中"怀疑、难免、保不齐、说不准"等词语也具有"除非"一样的特征。"除非"关联句式形成的羡余否定是往往是人们主观意愿的外在表现,词义蕴含而发生内容上的交叉,实质上是人们表达时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16.
“奴”字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蕴涵。古人不仅用它来区分人类社会的尊卑贵贱,而且用自己的主奴观念去建构本是平等的自然界。“奴”字也曾被人们寄寓过美好、爱昵的感情色彩,但从古至今,它还是以表达依附、顺从,被奴役、被鄙视等贬义为主。  相似文献   

17.
论知识的个性化意义及其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不仅仅是客观存在的对象物,更是由符号、逻辑和意义组成的复合体。知识教学不应该仅仅关注知识的假定性意义,而更应该关注知识的个性化意义。传统哲学意义上的知识观由于过于重视知识的假定性意义,而造成了知识个性化意义的缺失。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条途径来实现知识的个性化意义:多维目标,丰富教学价值;创设情境,实现有效关联;加强体验,促进意义建构;深化理解,实现意义增值;差异评价,促进个性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国家把美育正式列入教育方针。这对于作为实施美育重要途径的音乐教育,无疑是扑面而来的春风。如何体现音乐教育的审美价值,体现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课程教学内容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作为中小学音乐课主要内容之一的唱歌课,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是值得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探讨和研究的。本文就针对少儿歌词的审美,从意、情、趣、韵四方面作一全面论述。  相似文献   

19.
八十年代以来词的深层义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然而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如意的地方。本文将之限定在古汉语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上来加以考察,希冀对之能有所补益。此外,还就文化角度,谈谈词的深层义与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许慎《说文解字》训释“京”字本义为“人所为绝高丘”,分析甚为牵强。马叙伦、郭沫若等学者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不过这些观点缺少有力的佐证。本文根据“京”字的甲骨文形体,根据元代王祯《农书》所绘制的作为古代农具的“京”的图形,根据古代的文献材料,根据“京、囷、廩”三字的同源关系,从形、义、音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判断,认为“京”字的本义应该是“方形的大谷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