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些日子,我们带领师专应届毕业同学到市内各中学进行教育实习。在实习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发现中学语文教材内有一些使人感到困惑的词句,往往众说纷纭,不能求得肯定的意见。为了相互切磋,交流经验,促进语文教学的改革,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对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一些疑难词句(大部分是文言文)作了初步的调查研究。现将有争论的,或有几种解法的例子,试做探索性地解释:  相似文献   

2.
一、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课本对“柚”字的注释是:“柚,常绿乔木,果实冬季成熟,产于我国南部地区”。对此。有人提出了疑问(见《语文教学》1981年第1期高翔《柚子何时熟》)说:“从前在我们家乡到了中秋节,柚子是和月饼一道上供桌的,……课本注释说‘冬季成熟’,真使人百思而不得其解。”这两种解释,各有所本。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所编的《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柚you常绿乔木……果实大,冬季成熟……产于我国南部地区”。《辞海》解释说:“柚,又名‘文旦’。果实大,球形、扁球形或阔倒卵形;成熟时呈淡柠檬色或橙色。果味甜酸适口,秋末成熟,耐贮藏。”看来,柚  相似文献   

3.
《论积贮疏》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1) 这个“以”是结构助词,用在状语和形容词谓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结构助词“地”。相同的用法如《古诗十九首》有“相去日以远,衣带日以缓”。2) “是”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词,因为这是汉人的文章,魏晋以后“是”才逐渐孳生了作为判断词的用法。3) “贼”在甲骨文象人臂怀抱儿童被外来的戈所伤害之状,本义是“害”,这里正是这个  相似文献   

4.
(一)行、礼、谨、让“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司马迁《鸿门宴》) 高二语文课本注:“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意思是,做大事不必顾虑细枝末节,讲大礼不避免小小的责备。行,行为、作为,名词。让,指责。按:行,读为Xing,德行。礼,犹德。大行、大礼,犹言盛德。即大德。顾,注意、照管。这里作“计较”解。辞,责备、抱怨,这里也作“计较”解。谨:谨慎,这里犹言德。细谨、小让(或让),犹小德。大行,犹言大德。《辞源》(1979年版):  相似文献   

5.
在翻译实践活动中,对原文的理解至关重要,而词作为翻译文本中的基本单位,其理解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译本的好坏。基于这一认识,翻译时应通过寻找源语文本词句与意义的联系,确定词点与句点,有效且如实地做到意义对等。然而在此之前,应当对翻译本身有清晰的概念,虽然对翻译的定义众说纷纭,但仍应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出翻译时思维的模式,这也许更有利于实践活动。由小到大,由词到篇,在准确认知的基础上建立合理有据的翻译方式方法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记》) 1) 这句的基本结构是并列复句。第一分句的主语是“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这又是一个省略了主语“予”的主谓结构。这个主谓结构与其说是记述一件事儿的,倒不如说是表示一个地段的,亦即从小丘往西百二十步的一段距离中。这个“步”可能有两种解释:一,周朝以八尺为步,秦朝以六尺为步,旧制一般以营造尺五尺为步。二,两脚跨走的距离。  相似文献   

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1)转折句,第二分句对第一分句是个急转。“千古”是古而又古;或说是久远的时代,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有“千古兴亡多少事”,词义相同。从本句看,似以第一说为简为宜,意思是“江山千古(如是)”,只是由于词的格律要求本句是仄仄平  相似文献   

8.
【能】用于“不”“未”等否定副词之后、数量词语之前,训“及”“到”“够”。《游褒禅山记》:“盖予所至,比好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汉书·霍光传》:“调校尉以来,未能十日,燕王何以得知之。”今语“能够”为同义连文,“能”“够”可互训。所谓“能”,是指能力、条件或  相似文献   

9.
〔戒机〕军事,军务。《木兰诗》:“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气。”杜甫《遣愤》:“自从收帝里,谁复总戎机。”戎:兵器总称。《诗·大雅·常武》:“整我六师, 以修我戎。”引申之,同军  相似文献   

10.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国殇》) 《中学语文课本》注“神以灵”为“精神永不泯灭”,看来“以”的词义没有落实。但据上文“诚既勇兮又以武”一句,《课本》注“以”为“句中助词”来看,可能认为本句的“以”也是“句中助词”。我以为照上文“又以武”是“又为武”,按下文“为鬼雄”看  相似文献   

11.
攻城之法,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谋攻》) 课本注:“橹,大盾。”按:课本及不少选本把“橹”注为“大盾”是有据可稽的。《说文》及《十一家注孙子》中曹操等人都是这样解释的。但把它放在整个句子中来考察,却使人产生怀疑。《谋攻》说的是“攻城之法”,先要修治攻城用的“橹轒辒”,再“具器械”,下文还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图对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中的某些疑难词句作些分析。分析时以语法为重点,必要时也涉及语音、词汇、修辞、文字等方面。本期开始连载。  相似文献   

13.
归园田居(陶渊明)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方,罕见有注。林庚先生《中国历代诗歌选》“方,傍”。此视“傍”为本字(古音方傍同属阳部),则“方宅”指“傍着宅屋的田地”,虽可通而殊为曲。上海古籍出版社《汉魏六朝诗一百首》“方,四周”,勉强为之求通,则“方宅”指的“屋宅四周的田地”。窃谓“方宅”田宅也,较为便捷。《淮南子·本训》“戴圆履方”,高诱注“圆,天也;方,地也”,天在上,故言戴;地在下,故言履。则句意:自足拥有田宅十馀田,其中草屋八九间。  相似文献   

14.
李娜 《考试周刊》2014,(52):31-31
语文教学既要注意传授知识,又要注意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感知、思维及比较、概括等能力和技巧,这是语文教学过程的目的所在。当教学手段即方法和教学目的达到有机的和谐统一时,才可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1.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参乘"亦作"骖乘",是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中的"斥候"是古代军队中的侦察兵. B."误入罗网中"中的"罗"本指捕鸟的网,"数罟不入洿池""罾何为兮木上"的"罟""罾"均是指捕鱼的网. C."正襟危坐"是整理好衣襟,...  相似文献   

16.
(一)暂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白居易《琵琶行》) 高二册语文课本无注。按:暂,忽然。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暂,犹忽也。李白《东海有勇妇》诗:‘金石忽暂开,都由激深情。’忽暂为同义之重言。独孤及贾员外处见中书贾舍人《巴陵诗集》诗:‘暂若窥武库,森然矛戟寒。’暂若,犹云忽若也。赵愈《叉鱼》诗:‘迷火跳翻近,惊人去暂遥。’暂遥,犹云忽远也。又远游联句:‘魍魉暂出没,蛟螭互蟠缪。’暂出没,犹云倏出没,亦忽字义。……赵令畤《商调蝶恋花》词:‘两意相欢朝又暮,争奈郎鞭,暂指长安路。”暂指,忽指也,言郎鞭忽指长安而启行也。又  相似文献   

17.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不求甚解,应作何解?《辞源》“原指读书只求理解精神,不刻意于一字一句的解释。后引申为读书不认真,略知大意,而不求深入理解”。《辞海》“原意指读书只领会要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今多谓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现代汉语词典》“原意指读  相似文献   

18.
氓(《诗经·卫风》)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蚩蚩,课本高中语文第三册2000年版注为“忠厚的样子”可也。王力先生《古代汉语》、郭锡良先生《古代汉语》同。此本毛传“敦厚之貌”也。余冠英先生《诗经选》“戏笑貌”,林庚、冯沅君先生《中国历代诗歌选》“笑嘻嘻地”,程俊英、蒋见元先生《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1年版)“嘻笑貌。《韩诗》蚩作嗤”,亦可。朱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语文第三册1981年版,第五册1987年版、1990年版、1995年版,注均:“孔雀东南飞,每飞五里,就徘徊一阵。徘徊,犹疑不决。汉人诗常以鸿鹄徘徊比喻夫妇离别,此诗开头也有这个意思。用这两句诗引起下边的故事,古代民歌常用这种写法。”高中第三册2000年版仅改“犹疑不决”为“流连往复”,改“汉人诗”为“汉代诗”,实同。此注谓两句“比喻”夫妇离别;又  相似文献   

20.
陈情表(李密)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高中语文第三册2000年版注:“终鲜:终于没有。鲜,本指少,这里是‘无’的意思。”此解“终”为“终于”,不当。宜作“既,又”讲。王引之《经传释词》:“家大人曰:‘终,词之‘既’也,僖二十四年《左传注》曰:‘终,犹‘已’也,已止之已曰终,因而已然之已亦曰终,故曰词之既也。”这里,王念孙谓“终”相当于虚词“既”,并谓此义由《左传》杜预注的“终,犹‘已’”引申而来。稽《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女德无极,妇怨无终”,注“妇女之志,近之则不知止足,远之则忿怨无已”,知王念孙由动词“终已”引申为虚词“既已”。但王念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