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课文悟读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这一事件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和震惊。震惊之余,人们不仅要想,人类对太空的探索是止步不前,还是一往无前,义无反顾?作者写下《“挑战者”号追思》,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从语法结构上看,文章的题目是个偏正短语。中心语是“追思”,“‘挑战者’号”是定语。由于两者之间这一关系的存在,决定了文章内容应侧重于追思亦即由“挑战者”号失事引发的思考。全文共4段,围绕人类的探索精神展开。第1段由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入笔,写到因此而罹难的麦考利夫以自己探索太空的勇气,为全…  相似文献   

2.
1981年,“发现”号航天飞机在美国卡拉维尔角肯尼迪航天中心开始了第一次太空穿梭飞行,她的成功发射也开辟了美国载人航天器进行外太空飞行的时代。于是,又有了“挑战者”、“哥伦比亚”以及“亚特兰蒂斯”号的相继升空。人类在探索宇宙文明的进程中,一天一天的有了更加成熟的有力武器。然而,人类的太空探索过程却不是一帆风顺的事情。1984年,“挑战者”载着11名宇航员伫立在巨大的发射架上,飞船里的成员们一个个兴高采  相似文献   

3.
1986年1月28日,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失事,机舱内的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美国因此损失了12亿美元。全世界数以亿计的人在电视机前收看“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发射现场转播。卡拉维拉尔航天发射场,美国东部标准时间11点38分,载着7名宇航员的“挑战者”号徐徐升空。拖着长长的红色火焰尾巴在蓝天上划出一道壮丽的弧线,它以每小时2000英里,3倍于音速的速度直奔太空。然而,就在升空1分14秒,离地面50000英尺高时,“挑战者”号突然燃起一片黄白相间的大火,航天飞机爆炸了!熊熊燃烧的航天飞机拖着长蛇般…  相似文献   

4.
一、《“挑战者”号追思》一文的体裁是 二、下列各旬中的引号用法不同于其他句子的一项是【 】 A.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已经成为 “旧闻”。 B.第一位参加航天飞行的“平民”——37岁 的教师克里斯塔·麦考利夫,虽然没有实 现上两次“太空课”的愿望,却以自己探索 太空的勇气,为全世界上了惊心动魄的一 课。 C.机舱的密封条件又不好,“高处不胜寒”,乘 客们不得不穿着皮大衣。 D.如果没有这样一批勇敢者,也许直到今天 还不一定有波音747、“空中客车”。 三、你对探索精神如何理解?简要谈谈。答: 四、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不仅…  相似文献   

5.
①人类的太空之路是曲折的,人们不会忘记1986午美国“挑战者”号失事的情景,其实那是由一个小数点的错误引起的。无独有偶,在航天大国前苏联也发生过类似的悲剧。  相似文献   

6.
9月18日是伊朗裔美国女富豪阿努什·安萨里的39岁生日。这一天她搭乘俄罗斯“联盟”号TMA-9号宇宙飞船飞往国际空间站,成为全球首位太空女游客和第四位太空游客。  相似文献   

7.
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末,1983年11月建成,是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第三架航天飞机,代号为OV-103,前两架“哥伦比亚”号和“挑战者”号已经分别在2003年和1986年撒寰而去。“发现”号于1984年8月30日进行首次飞行,第一次出征就出色地完成了向太空运送三颗通信卫星的任务。它服役至今差不多已有21年时间,共完成了30次飞天任务,比其他任何一架航天飞机都要多。除了“经验”丰富外,“发现”号还以两次被选中执行“重返太空”任务而驰名。第一次是在1988年,“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生空难后,是“发现”号承担起复飞任务,…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技奖励》2009,(2):79-79
长期曝露飞行器的微创 1985年3月19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将“长期曝露飞行器”送入了近地轨道。它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研究在太空环境下微流星体撞击对航天器所造成的破坏情况。尽管它身体上有道直径5毫米的“疤”,和太阳系其他“疤痕”比起来顶多也就算是微创,但是这已经是“长期曝露飞行器”上最大的撞击痕迹了。  相似文献   

9.
过去,人们向往天空,羡慕飞鸟在空中翱翔。现在人们已经飞出地球,走向太空。在离开地面三百多公里的太空,没有空气,也没有地球的引力,航天飞机、人造卫星里的宇航员是怎样生活的呢?最近美籍华人王赣骏博士乘坐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遨游太空回来,七月中旬来中国访问期间,介绍了很多有趣的太空生活。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初,可以重复使用的航天飞机在美国研制成功,其中“挑战者”号是美国正式使用的第二架航天飞机。开发初期它是被作为高拟真结构测试体的,在完成初期测试任务后,“挑战者”号才被改装成正式的轨道载具,并于1983年4月4日正式进行任务首航。 美国的航天飞机都是以早期的研究船名来命名的,“挑战者”号的命名由来也不例外,源自19世纪70年代航行于大西洋和太平洋上的英国海军研究船“挑战者”号,除此之外,“挑战者”这个名字也曾被拿来命名“阿波罗17号”的登月模组。  相似文献   

11.
宇航员发回三张蚕照片2003年2月1日,中国农历的新年,美国“哥伦比亚”号载人航天飞机在返回地球途中突然解体,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然而就在飞机爆炸的前两天,一位宇航员从太空给美国航天中心发回了3张照片。这3张照片是给一位中国少年赵辰的。16岁的赵辰是北京市景山学校高一四班学生,是“哥伦比亚”号上搭载的中国学生实验———“家蚕在太空中吐丝结茧”项目的参与者。这3张照片是“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上,一位名叫哈里斯的宇航员在1月30日发回来的,主要展示了赵辰他们的实验情况。随照片一起发来的还有一个邮件,邮件的内容主要是通…  相似文献   

12.
在航天飞机的飞行历史上,有三次意义特别重大的飞行,分别是1981年4月“哥伦比亚号”的处女航,这是航天飞机首次进入太空;1986年“挑战者号”失事以及2003年“哥伦比亚号”惨剧的发生,使随后的两次复飞计划牵动人心。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两次承载人类航天前途的特殊飞行。巧合的是,在两次复飞中以“拯救者”姿态出场的,都是“发现号”航天飞机。“发现号”挽救的是美国航天大国的地位、美国公众的自信心,还有人类探索外太空的梦想和前途。  相似文献   

13.
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空时爆炸的惊人一幕,至今仍给世界留下悲壮的情怀,而早在此之前,原苏联全国人民已经看到过类似的一幕。那是在1967年8月23日,前苏联著名宇航员弗拉迪米·科马洛夫驾驶联盟一号宇宙飞船在完成太空任务后,胜利返航……不料,当宇宙飞船返回大气层后,突然发生了恶性事故,减速降落伞无法打开,飞船在两个小时后就要坠毁。面对这巨大的突变,地面指挥  相似文献   

14.
一、复习过渡引入 复习过渡,是指建立在复习已学知识的基础上,按教学内容的要求而引入新课的方法。讲授新课,可以在学生掌握的知识中找到与新内容有联系的东西引入新课,让学生带着一种亲切感,产生学习兴趣。如《“挑战者”号追思》,我这样引入:前面我们学了《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爆炸》,知道了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这一事件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和震惊,为什么会令世界关注和震惊呢?同学们回想一下,  相似文献   

15.
16年前,“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射升空,7名宇航员之一的王赣骏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成为世界上第一位邀游太空的华人。王赣骏,1942年6月16日出生于江西玉山,祖籍江苏盐城建湖县沿河乡塘南村王家舍,小时候在镇江、上海读过书。他为人老  相似文献   

16.
王赣骏——美籍华人,1940年出生于中国江西,1950年随父母到台湾,1963年赴美。1971年获博士学位,1985年4月乘"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进入太空。他是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华人。  相似文献   

17.
初中语文 (人教版 )第三册所选文章《“挑战者”号追思》是针对 1986年 1月“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这一新闻事件所写的一篇评论。作者站在一个高度纵观人类航空史 ,赞扬为太空事业作出牺牲和贡献的勇敢者 ,倡导“一切科学事业都需要探索精神” ,极力推崇这种创造、开拓、冒险、献身的精神。笔者认为这正是此文的价值所在。但作为初中生学习的一篇议论文 ,作者在阐述论证自己的观点的过程中 ,存在着美中不足之处 ,在此谈谈笔者之拙见。一、语段中心句 (分论点 )嫌大 ,与该段所论证的范围不一致。全文共分四个自然段。作者开宗明义…  相似文献   

18.
呈沅 《中学科技》2011,(12):6-7
2011年11月3日凌晨,“神舟八号”飞船与中国首个太空实验室“天宫一号”成功完成自动对接,11月14日第二次对接成功,11月17日组合体分离,“神州八号”顺利返回地球。这代表中国成为继俄罗斯和美国后第三个有能力实现太空对接技术的国家,揭开了中国太空发展史上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9.
1986年1月28日,美国所有的日历都翻到了这一页,人们早就在期待着这个日子了。一年多以前,美国宇航局决定挑选一名普通公民乘坐“挑战者”号航天飞机飞入太空。过去,只有宇航员、科学家能够进入太空,现在,普通人也能这么做了。这个计划太吸引人了,各行各业的许多人都跃跃欲试。最后,里根总统决定,第一个进入太空的普通人,应该是教师。是啊,航天事业还只刚刚开头,茫茫宇宙有待一代又一代的勇士去征服,让教师来开创普通人航天的道路,将吸引成千上万的青少年投身这一伟大的事业。一时间,报名的教师竟有11146人!康科德中学37岁的女教师麦考利夫听…  相似文献   

20.
挑战者之旅     
25年前的7月20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阿德林踏上月球,人类第一次实现了登月的梦想。在纪念这一壮举的今天,两个中国记者应邀参加了国际“挑战者之旅”赴美访问团。他们飞行5万余公里,遍访美国各个著名的航天中心和航天发射场,接受了严格的太空训练,带回了许多有趣的知识和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