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文学本体论看似是一个老问题,但是以往的研究却停留在一个较肤浅的程度上,甚至一些基础性的问题,如本体论与文学本体论的关系,即能否把哲学本体论移植到文学研究领域的问题,至今都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结合近年来哲学本体论研究的新发展,对本体论与文学本体论的关系应进行必要的梳理,以推动文学本体论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对文学本质进行界说,就是回答"文学是什么"、"文学如何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说,这也是一个本体论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关涉到不同的本体论立场。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本体论,以生产(实践)为中介,建构文学的艺术生产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文学本体论。以此透视"审美意识形态"论,可以发现,无论是审美意识还是意识形态,都不构成文学的本体,它们都可以纳入文学的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存在着无法克服的本体论缺陷。  相似文献   

3.
对文学本质进行界说,就是回答"文学是什么"、"文学如何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说,这也是一个本体论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关涉不同的本体论立场。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本体论,以生产(实践)为中介,建构文学的艺术生产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文学本体论。以此透视"审美意识形态"论,可以发现,无论是审美意识还是意识形态,都不构成文学的本体,它们都可以纳入文学的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存在着无法克服的本体论缺陷。  相似文献   

4.
“文学本体论”是对文学的基本属性作出界定的学说。它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文学本体论”满足了人们要求变革社会历史批评的需求,成为社会历史批评必要的补充.但其自身也存在着一些难以克服的缺陷,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和克服。  相似文献   

5.
关于本体论与文学本体论问题——访黄楠森、董学文教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体论问题一度是学术界热烈讨论的问题之一,不仅涉及哲学领域,而且涉及文学领域.日前,北京大学黄楠森、董学文教授接受中文系博士生陈诚的访问,就本体论与文学本体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本文深入探讨了<文心雕龙>文学本体的整体生命观、宏观与微观统一论,并把刘勰有关文学本体构成的内涵表述同现代西方文学理论作了详细的比较.  相似文献   

7.
彭庭松 《文教资料》2010,(19):23-24
三十多年来,咏竹文学研究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作品选编、宏观研究、意象研究、体裁拓展研究等领域;不足主要表现在时段关注失衡、研究队伍薄弱、文学独立性不强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文章在搜集近三十年来祝允明文学研究论文和专著的基础上,从生平、交游及著作考证,性情、性格及人生观,思想心态,文学观念,文学作品等五个方面进行归纳概括,梳理研究现状,探究研究空间,以期对祝允明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传统的翻译本体论和价值论的反思,作者认为:传统的翻译本体定义具有片面性、其价值论存在缺陷,不能解释翻译活动中存在的诸多现象,并指出,翻译研究应将传统理论与现代理论结合、语言因素与文化因素结合。只有这样,翻译研究才能健康发展、翻译批评才能客观全面。  相似文献   

10.
对具有生态性的文学类型的研究早在20世纪早期就已经成为一个热点,然而这种新兴文学形式一直被很多热情洋溢的研究者无休止地泛化,产生了所谓的生态文学迷雾.生态文学迷雾实际上是忽略了生态文学产生的特定历史背景,以及泛化了由生态危机赋予的核心价值所致.本文引用马克思主义本体论思想对生态文学本体展开检验,并为生态文学重新定义,为穿越生态文学迷雾做出了努力.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科学技术特别是传媒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大众文化迅速在中国崛起,已经成为强势和主流文化.受此影响,通俗文学的崛起和大行其道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因此,有必要对近年来大众文化笼罩下的中国通俗文学发展之路进行勾勒,并探讨通俗文学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在被称为《文心雕龙》“文之枢纽”的前五篇里,刘勰吸收前人的理论,继承并批判性的对文学的本体论进行了讨论.他主要从“道心”、“圣人”和“经纬”的角度分别探讨了文学的本原,立言的标准以及文章的典范,对魏晋文学本体论的建构以及后世的文学理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杨乃乔教授在《比较文学概论》中强调比较文学研究者所应具有的比较视域——学术眼光和学术能力,这与梵·第根和基亚提出的“工具、装备”说有异曲同工之妙,他更进一步认为比较文学学科安身立命的本体不是研究对象,而是研究主体的比较视域,并尝试着在此基础上建构比较文学的学科理论体系。杨说强调以“跨越性”为主要特征的比较视域,意在避免对研究对象人为设限,在“去边界化”的开放中建构和发展比较文学学科。  相似文献   

14.
近 2 0年来“说文学”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和丰硕成果 ,既具有鲜明的特点 ,又存在许多不足。今后“说文学”研究必须加强系统性和专题性研究 ,与古文字学相结合 ,重视理论性和实用 ,建立计算机辅助研究系统 ,从而让“说文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令人瞩目的国际化学科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徐渭的思想基础出发,对其文艺本体论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认为徐渭的文艺本体论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又丰富和发展了传统的文艺理论,在文艺思想史上有不容忽视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6.
诗性精神与文学精神是两个重要的文学理论范畴。诗性精神是指出乎原始冲动的、自发的抒发情感的精神,文学精神是指为了艺术的与审美的,自觉为文的精神。诗性精神(抒情精神)与文学精神(艺术精神),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关系并非以对立为特征,两者往往表现出程度不等的重合。在界说范畴、描述特征、辨析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以魏晋玄学思潮中士人心态异化的情形为实证.可以发现社会文化思潮加之于诗性精神与文学精神的渗透与影响。  相似文献   

17.
建国以来前30年的潮汕文学,是抗战以来潮汕大众文学的延续和发展,它将潮汕大众文学推向一个高峰。其发展的高潮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60年代初期,都以工农兵文学尤其是农民文学为特色,是翻身农民的纯真感情和政治热情相结合的结果,也是潮汕民间通俗文学形式与革命文学模式的有机融合。尽管这些创作成果是在文学的审美意识基本缺席的状况下取得的,仍不失为现当代潮汕文学一个引人注目的地标。  相似文献   

18.
近10年来,我国文学尤其是小说作品充分展现了社会转轨时期人们精神躁动、欲望膨胀的情况.在"金钱法则"日益取得支配地位的情况下,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在肉欲放纵中进行精神的自我放逐,社会呈现出一幅人欲横流、道德沦丧的景象.文学所反映的这种社会现象是值得人们深思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