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更正与致歉,是现代媒体的基本功.时至今日,将更正和致歉作为日常制度坚持的媒体,在我们这里依然屈指可数.出了差错不习惯道歉,降低差错率就可能是一句空话.造成差错的原因不外乎两大类:客观原因与主观原因.如果连公开承认客观上造成失误的勇气都没有,承认主观故意的问题怕是更难.监督别人的媒体报道失实了,究竟该如何处理,按说不该太难,这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却长期没能解决.  相似文献   

2.
报纸上出现差错发更正的后边,往往有“特致歉”或“向读者致歉”的字样.这样的“致歉”,向读者表达虚心歉意不安,态度好,读者谅解,也增加了对报纸消灭差错的信心.谁知有的报纸,隔段时间一个“致歉”,次数比较频繁,有的后边“致歉”的差错程度超过前边.这样的“致歉”,读者不接受吧,报纸已经公开“抱歉”,接受吧,好像还有点看法意见.  相似文献   

3.
从2002年11月起,北京青年报A叠第二版出现一个加框的小栏目“本报更正”,对该报报道中出现的差错做出更正,并为此向读者致歉。同时,该栏目还告诉读者与之联系的E—mail地址。这个栏目反映了该报的编者新添了一分新闻工作的职业意识,令人感到欣慰。这个小栏目在观念上涉及的是新闻法或新闻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更正与答辩权。  相似文献   

4.
2003年6月30日,《北京青年报》A叠第二版出现一个加框的小栏目“本报更正”,对该报6月28日和29日消息中出现的差错提出更正,并为此向读者致歉。同时,该栏目还告诉读者与之联系的E-mail地址。这个栏目反映了该报的编者新添了一份新闻工作的职业意识,令人感到欣慰。这个小栏目在观念上涉及的是新闻法或新闻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更正与答辩权。  相似文献   

5.
为了杜绝虚假不实报道,一些报纸最近相继推出了“更正”栏目。《宁波日报》也于今年6月份推出了“本报更正”栏目,除更正差错、向读者致歉外,还公布当班责任编辑名字和挑错热线。栏目一见报,读者那边一片叫好声,为报社的莫大勇气而大加赞许;而编辑部内部却是认同者寥寥,尤其是编辑更是消极应付。于是,“更正”栏目几期下来后就变得不太正常,即使出了见报差错,编辑也是能瞒则瞒,瞒不了则力争尽量不见报更正,有些“更正”甚至是在报社编校质量领导小组的敦促下才勉勉强强见报。读者叫好的“更正”栏目为何会遭报社内部冷遇?原因在于我们有的采…  相似文献   

6.
致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之友》2008,(2):55
由于作者和编者的疏忽,本刊2008年第1期《汉语拼音方案字符标准体式》中出现了如下差错,现更正如下,谨向读者致歉。(1)73页正文5行出版物业应为出版物上。(2)73页8  相似文献   

7.
阅读报纸,有时会在版面上看到“更正”启示,重要的启示还会登在显著的位置。这种启示,国家、省级报纸的版面上有,地市一级报纸的版面上也有。其内容大都为对本报前一天所刊发新闻的失实之处进行更正,并向读者致歉。此外,版面上还有一些更常见、不易被读者发现重视的错别字、语法、用词等差错,就不在“更正”启示之列了。  相似文献   

8.
大凡读者向编辑部反映报刊的差错 ,编辑(甚至领导)就会推诿道 :可能是校对没有校出来。一些重要的差错 ,报社往往会在报屁股的位置刊登一则小启 :由于校对工作疏忽 ,某月某日某篇某句话出现差错 ,应为…… ,特此更正 ,并向读者致歉。这种事看到多了 ,遇到多了 ,也就见怪不怪。不过 ,读到《羊城晚报》7月18日的一则报道 ,再次唤起了我的牢骚。7月15日广东省成人自考会计原理科最后一道题提问部分没有给考生提问题。对此 ,广东省考试中心负责人指出 :“出错试题是在试卷校对流程上出了问题”。又是校对的错。这是官方把差错责任推到校…  相似文献   

9.
正《编辑学报》2014年第1期有如下2处差错:1)目次表《理论研究》栏内"学术论文中的引文失范问题刍"应为"学术论文中的引文失范问题刍议";2)第59页地脚注"教育部科技发展中专项研究资助课题"应为"教育部科技发展专项研究资助课题"。特此更正,并向作者、读者致歉!  相似文献   

10.
我从首都和省市十几家报纸上初步搜集到七十多则“更正”,对这些“更正”作了分析,觉得不同的更正差错的方法,反映出办报人员对待差错的不同的态度。先说一些报纸严肃对待差错,认真更正差错的事。一是谁出差错由谁署名更正。沈阳日报总编辑刘黑枷提出,如今的报刊更正差错,几乎都是吃“大锅饭”,发表文章署自己的名字,更正时却由报纸出面,很不合理。沈阳日报为了  相似文献   

11.
毕维娜 《青年记者》2016,(24):57-58
自从有了报纸,差错就与报纸相伴而生.报纸的发展史同时也是报纸采编人员与差错不断斗争的历史.本文以《新京报》《北京青年报》为例,分析报纸差错的类型和产生的原因,以期找到避免差错的方法,提高报纸质量. 差错类型以文字性差错为主 《新京报》和《北京青年报》是北京两家重要的都市类报纸,将它们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特别是《新京报》,它是国内少有的在第二版重要位置设置“更正与说明”专栏、刊登其错误以致歉读者的报纸.这种举措体现了《新京报》对读者的高度责任感.笔者统计了《新京报》2015年10月1日至30日的差错,并对其进行分析.经统计,发现《新京报》在该月共出现差错37次,其中事实性差错12次,文字性差错25次.  相似文献   

12.
别怕更正     
报纸天天要出,新闻天天要发。报纸工作的紧张状态,再加各种复杂因素,难免会出些差错。出了差错怎么办?是公开更正,还是遮遮掩掩,不了了之!应该公开更正,以正视听。这是情理昭然的事情。现在的问题是,对重大的政治性、政策性差错,不公  相似文献   

13.
我从首都和省市十几家报纸上初步搜集到七十多则“更正”,对这些“更正”作了分析,觉得不同的更正差错的方法,反映出办报人员对待差错的不同的态度。先说一些报纸严肃对待差错,认真更正差错的事。一是谁出差错由谁署名更正。沈阳日报总编辑刘黑枷提出,如今的报刊更正差错,几乎都是吃“大锅饭”,发表文章署自己的名字,更正时却由报纸出面,很不合理。沈阳日报为了消除这一弊端,规定谁的文章出差错,由谁署名更正,编辑、记者、总编辑概不例外。刘黑枷在一篇散文中把苏轼诗误为杨万里诗,更正时即署上自己的姓名。  相似文献   

14.
新论摘编     
网络虚假新闻的治理机制1、事前审核机制。要关注网络虚假新闻产生的源头,建立严格的事前审核机制。2、事后补救机制。无论是首先刊登虚假新闻的媒体,还是转载的网站,都要及时彻底删除稿件,并在醒目位置发布更正声明,向公众致歉。除了要追究虚假新闻首发媒体的责任之外,对  相似文献   

15.
解放日报副总编辑陈迟在一次会上,对萍乡的新闻工作者说:“同兄弟报纸相比,恐怕本报登的‘更正’最多。我们是以敢登‘更正’为荣的!”乍一听,颇惊讶;细一想,又觉得不无道理。过去,我看到报上登“更正”总皱眉头。接触新闻工作以后,方知出报工作复杂,要求又急又快,差错实在难免。怎样对待差错?出了差错该不该登“更正”?还是一般差错带过;只对大的差错才登“更正”?各报社的作法不尽相同。而解放日报则是尽量做到有错必纠。这样做是否影响报纸的威望?否。有错必纠,以敢登“更正”为荣,实际上是以胸中有读者为荣。  相似文献   

16.
据3月25日《人民日报》报道,北京京棉二厂工人周铁男在看文献纪录片《伟人周恩来》时,发现一处画面说明有误,他当即找到该片制片人要求将其更正。制片人表示不可能,理由是该片开播前曾组织几十位专家观看审查把关,后又经有关部门多次审查批准才播出的,片中还能有差错?周铁男摆出过硬的史料证据,那位制片人才服气了,在该片译制成外文之前及时作了更正。这个事例告诫人们,媒体(包括通过媒体传播的文艺作品)要认真吸纳受众的意见。受众是一个由各方面社会成员组成的一个庞大群体,这个庞大群体中有的人乃至有部分人很有可能对某个问题的某个侧面,掌握的资料比一般专家还多,对某个问题的研究比专家钻得还深。周铁男之所以能发现《伟人周恩来》文献片中的一处差错,就因为他从读中学时起,就怀着对周总理的崇敬之情用心收集周总理的文史资料。20多年来,他珍藏周总理的文史资料80余个门类,收藏有关周总理生平的图片资料1万余件,有关周总理的各种书籍1000余册、报纸1000余份,等等。他对周总理的有关资料熟记于心、感情颇深,因此对片中的差错敏于发现,要求更正的心情急切。吸纳受众意见还要积极主动。现今媒体(包括播出的文艺作品)中出现的一些差错难于纠正,原因固然是多...  相似文献   

17.
张同学 《编辑学报》2020,32(2):163-165
为了给科技期刊编辑同人正确处理政治性差错提供参考,比较分析了科技期刊出版实践中处理政治性差错的4种方法,即:期刊出版单位刊登更正声明,并作替换处理;网络传播平台加编者注,仅作统一更正说明;期刊出版单位明知有差错,但不作任何处理;期刊出版单位不刊登更正声明,但更换错误文档。认为期刊出版单位是责任主体,期刊出现政治性差错,期刊出版单位公开更正是出版法规的要求,期刊出版单位应在收录期刊的所有网络数据库中刊登电子版的更正声明,更正声明连同原始文档、替换文档附在原始论文的检索页。  相似文献   

18.
翻开各种报刊,常常看到“更正”、“重要更正”一类的启事,简直形成一股“更正风”了。为什么要“更正”?无非是因为以前播发或刊登的新闻、文章有错误,需要改正。有错误的报纸、刊物和书籍印好发行出去,早已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有些读者看不到这些“更正”启事,不良影响就根本无法挽回了。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现在全国各行各业的工作,都在提高质量。希望新闻战线上的同志们,以对党、对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千方百计减少差错,切实杜绝各种错误,少来些“更正”。  相似文献   

19.
石明仪 《传媒》2001,(4):21-22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时代》杂志栏目2月19日上午的节目出了差错。晚间8点半重播一开始,主持人为此向听从表示歉意,几句话里有三层意思:一是由于什么“文件删除”……造成差错。我未听明白出差错的原因;二是向听众致歉;三是今后将杜绝类似的错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认错,有错就改,事情应该过去了。但我觉得,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报纸差错一直因扰着报纸的发展。消灭和减少差错成了纸质媒体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一项需要长期面临的艰巨任务。报纸差错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影响党报的声誉,影响宣传效果。报纸因为差错惹上新闻官司、造成经济损失的现象屡见不鲜,甚至有的报纸因为出现导向偏差或政治性差错,被停止出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