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传承不能脱离时代背景,把我们的教育内容从民族精神的单纯教育拓展到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兼容并蓄,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在当今社会背景下来感受传统文明、民族文化的强大力量,这样的民族精神教育才会更加生动,更加富有生命力。[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本文提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教育,阐述了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与灵魂,以及大学生对其继承和发扬的深远意义。同时重点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培养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索研究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积极作用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由西方社会主导和支配的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传统民族文化及其教育提出了挑战。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长期积淀、养成的结果,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加强民族文化教育对当前我国的民族精神发扬、增强民族认同和借鉴、吸收外来文明有着重要价值;因此,我们应从教育环境、教师队伍、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渠道系统以及教育方法等方面着手,推进我们的民族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4.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中许多有价值的积极思想的汇合、总结和提炼。中国的民族精神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集中体现为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我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以开放、包容的同化力,文明、诚信的礼义,宽恕、厚人的社会伦理,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得到各民族的认同和接受。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共同利益是民族凝聚力的基础,也是爱国主义的基础和动力。  相似文献   

5.
顾笑寒 《职业技术》2006,(24):111-112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比重是越来越大,传统文化的含量也越发丰富。那些传诵已久,脍炙人口的篇章,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精神。其中既有显形的如礼俗,制度等制度层面的文化;也有隐形的植根于我们民族文化传统的,诸如民族精神、价值观、思维方式,以及社会心理层面的文化。  相似文献   

6.
本文提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教育,阐述了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与灵魂,以及大学生对其继承和发扬的深远意义。同时重点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培养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索研究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积极作用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前,“传统文化的回归”已成为全国人民的热门话题。近期,中国京剧院等传统的戏曲进入全国各大高等院校演出了传统的优秀剧目.在大学生中引起了很好的响应,使大学生充分认识了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詹福瑞教授曾说,“社会越发展,经济越强大,一个民族的根本性问题越凸显出来,就是民族的灵魂问题,民族的文化就凸显出来。中国有很好的文化传统,需要有人来继承、来研究,要培养懂得我们传统文化的人才”。他还指出,一个国家应该有一个国家的灵魂,这种灵魂更主要的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没有民族文化、没有民族精神,这个民族就没有“根”。传统文化和文化创意产业是相辅相承的关系。所以不管一个国家如何去创新,都不能离开本身的文化。[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一个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主要是靠文化来维系。优秀的文言诗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加强文言诗文的学习是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途径。我们的政府非常重视对青少年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对我们而言,学好文言诗文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  相似文献   

9.
中学语文教育是以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为土壤和血脉的母语教育,中学语文教育,“不仅仅是民族母语的习得和民族文化的传承,而且是一种民族诗意的拯救、民族情感的激荡以及民族精神的厚植”。然而,半个世纪以来,我们的中学语文教育深受社会环境和时代思潮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偏离了这个方向,而滑向了技术主义、工具理性的深渊。在语文教育这条路上,我们失去了太多美好的元素。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现代民族精神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在现时代,每个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都必须迎接全球化的挑战,参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建构。中国现代民族精神的建构,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扬弃,也离不开对西方文明的借取。只有破除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利于现代社会生活的弊端,同时充分吸收、发扬中西文明两方面的优点,互相磨砺、融合,才能建构新型的现代的中国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1.
提到语文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备受人们的关注。半个多世纪来,语文界及关心语文教育的各界有识之士,就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教学的效率等问题各陈己见,共识与分歧并存。但在新课标的背景下,人们对语文作为一种文化的构成的认识日趋一致。大家越来越认识到,语文课程具有文化特性和文化功能。语文教育不仅仅是“知识获得的过程”,也是一个陶冶人性与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与精神世界、唤醒心智与灵魂、促进生命成长的文化过程。民族精神教育是文化教育的一部分。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讲,民族精神教育是其全部文化教育的最核心的内容。特别是我们目前面临着教育国际化带来的新文化殖民主义的威胁,面临着拜金主义、虚无主义等形形色色腐朽思想的冲击,面临在极复杂和极困难的条件下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抉择,民族精神教育就愈发显得必要和急迫。由于语文课程具有文化功能,使得我们能在语文教育中进行丰富而深刻的民族精神教育;也由于民族精神教育本身的重大意义,使得民族精神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具体实施,进一步肯定和提升了语文教育的目标。语文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的结合是相得益彰的。  相似文献   

12.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文化认同与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对民族精神具有深厚的涵养与孕育作用,文化认同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文化基础和前提。多元文化并存下的文化激荡和碰撞,引发了大学生不同程度的文化认同危机,给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社会相关部门尤其是高校要对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确立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核心地位;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借鉴和吸收西方文明成果,扩大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基础。通过强化文化认同,促进高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五十六个民族,在五千年的人文创造和发展中,造就出无数的人类文明景观,为后世留下了无数辉煌灿烂的文化艺术。这些文化艺术和它本身所包含的文化传统和道德精神可以作为我们优秀的教育资源。但是,如今我们并没有利用好,发挥好这种资源。时下的教育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主题说明及活动目的 在中华大地上,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都有着各自独特的传统文化。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辉煌成就,可以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并激励我们去创造更大的辉煌。“寻访家乡的传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就是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继承和创新民族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与创新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相似文献   

15.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重要成长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完善的阶段。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体系正是我们塑造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教育之本。教学中我们探索和实践着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方法。并把此项工作作为一项历史使命,坚持不懈地开展下去。为祖国建设培养出爱国、团结、自强不息、诚实守信、勤劳勇敢、勇于担当的新时代大学生。  相似文献   

16.
文化对民族精神具有强大的涵养与培育作用,文化涵育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应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学生、以文艺精品感染学生、以外国文明的科学成分发展学生、以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充实学生、以自然科学的有效资源教育学生,促进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文化涵育。  相似文献   

17.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民族复兴中,“精神小康”建设同样重要。文化建设比经济建设更沉重。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文化上的全球主义趋势已成为新的文化挑战。要警惕文化上“全球主义”对民族国家文化的浸蚀。民族精神是建立在民族优秀文化基础之上的。弘扬民族精神的前提是弘扬民族国家的传统优秀文化,同时吸纳世界上的一切先进文化内涵。陕西文学创作对民族国家文化建设起着重要的承载作用,其优良传统应该进一步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构成炎黄子孙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民族文化素质的力量源泉。学校教育构建的是人的文化精神世界,语文教学承担着文化传承的任务。语文教师应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积极寻求弘扬民族文化的策略,努力在学生灵魂深处,夯筑起优秀民族文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民族声乐是运用民族风格的演唱方式,通过声音传达民族审美情感,引起听众审美共鸣的歌唱艺术。它植根于民族文化沃土,凝聚民族的精神智慧,激起民众的审美情感,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而且我们都生活在社会主义的大家庭中,长期经受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有着共同的审美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20.
重视传统文化传承的理念与语文教学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尤其是以文载道的语文教育,如今已责无旁贷地成为传承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介质,承担着重塑民族精神的重要责任。倡导传统文化的传承,已成为当今语文教学的重要取向。在这一形势之下,近年来语文教学中要求重视传统文化传承的呼声不断。一、传统文化传承理念的内涵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